到灯塔去读后感 篇一
《到灯塔去》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内心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本小说以一个家庭为主线,通过对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与多样性。读完《到灯塔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触动和对生命的思考。
小说的核心是描述一个家庭内部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每个人的影响。小说中的拉姆齐一家是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外在冲突和矛盾,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纠葛却充斥着整个故事。通过对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伍尔夫巧妙地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小说中,拉姆齐夫人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形象,她一直在为家庭付出,但是她的存在却被忽视和忽略。她对生活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被淹没在了家庭的琐事之中。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现实中的很多家庭妇女,她们默默地为家庭付出,却很少被人关注和赞赏。这让我深深地反思了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认同的问题。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是詹姆斯,他是拉姆齐一家的儿子。詹姆斯是一个敏感而又孤独的人,他对父亲的敬爱和对母亲的依赖成为了他内心的矛盾。他一直试图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却不被父亲所理解和认同。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许多有艺术天赋的人,他们常常面临着对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质疑。读完《到灯塔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些人的理解和关怀。
通过读《到灯塔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追求,而这些又常常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束缚和限制。这本小说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更加关注和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我相信,只有通过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内心,我们才能建立起更加和谐和包容的社会。
到灯塔去读后感 篇二
《到灯塔去》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它以细腻的叙事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内心世界。这本小说的主题是时间和回忆,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作者呈现了一个关于人类存在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灯塔是一个象征,它代表着人类对永恒和存在的追求。主人公拉姆齐夫人一直希望能够去灯塔,但是这个愿望却被现实所阻碍。灯塔成为了她内心深处的一种梦想和渴望,同时也象征着人类对永恒和真理的追求。通过对拉姆齐夫人的内心描写,作者让我思考了生命的短暂和人类对永恒的渴望。
除了时间和回忆,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家庭关系。拉姆齐一家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外在冲突和矛盾,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纠葛却充斥着整个故事。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而家庭关系则决定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作者让我思考了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和塑造。
读完《到灯塔去》,我对生命和人类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存在常常是一个复杂而又深邃的问题,在面对时间和回忆的冲击时,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这本小说让我思考了人类对永恒的渴望和对家庭关系的重视,同时也让我更加关注和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我相信,只有通过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我们才能建立起更加和谐和包容的社会。
到灯塔去读后感 篇三
年幼的詹姆斯有一个愿望,就是到海中岩礁上的灯塔。然而在那年的夏天,由于气候不佳,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故事就从这儿拉开了帷幕。
本书分为三部,第一部就着重写了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以“窗”为标题的第一部,就写了沟通的一扇窗,象征着拉姆齐夫人的心灵之窗。她用她敏锐的洞察力,看出了人们的思维情绪,又凭她的菩萨心,为亲友排忧解纷,访贫问苦,助人为乐。要了解她,你需要“有五十双眼睛”来观察,但也难以窥其全貌。她对于人生缺陷总想全力补救。在她的人生中,能够解决别人的痛苦,纠纷,让身边的人都能和谐地,稳定地生活就是她的愿望。通过努力,她在那种混乱的生活中创造了一个焕发着心灵之美的孤岛,使亲友们感到至少暂时处于一个受到庇护的稳定的世界。她为了她的家人,她的朋友付出了太多,也有很多的成功,然而,她取得的成功是有限度的,在第二部分中,拉姆齐夫人去世了,她的一切努力似乎付诸东流。但是,在结尾部分,拉姆齐夫人的形象又在她身边的人们中浮现,莉丽完成了她的画,拉姆齐先生也抵达了灯塔。
拉姆齐夫人及身边的人的人生都有那么一个追求的目标,在混乱的世界里她与其他人的成功都是有限的,毕竟会有失败甚至破灭,但是,虽然能力有限,心却是无限的,只要在自己的范围内真诚地用心去追求,往往最终都能实现,即使未实现,也不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毕竟,自己真真正正地追求过,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老实说,自己的过去的确拥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在NBA里打球,如今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了,而且很久以前就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如今漫无目的的我过着每一天,感觉自己的生活很空虚,或许末日到了,我也就这样迎接生命的最后一刻吧。应该给自己一个目标了,我可不想在如今并不混乱的世界里给自己创造出一个混乱的世界。生活就是有自己追求的事物,并真心地追求它,在这条路上会遇到许多想不到的奇妙,正因为有了这些奇妙,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充实,生活才有意义,到头来才会知道我是传奇。
拥有一个目标,一个愿望,真诚的去追求吧,至少要让我知道,我是传奇。
到灯塔去读后感 篇四
《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之人的灵魂之光。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这是一部作者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片段生活经历。拉姆齐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但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后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而坐在岸边画画的莉丽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在瞬间的感悟中,向画幅中央落下一笔,终于画出了多年萦回心头的幻象,从而超越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全书并无起伏跌宕的情节,内容分三个部分,依次为:窗;时光流逝;灯塔。最主要的人物拉姆齐夫人后来死去,其实际活动仅限于小说的前半部分。关于她的一系列描述,是以作者本人的母亲为生活原型的,而拉姆齐先生则有作者父亲的影子。此外,作者着墨最多的是莉丽布里斯科。表面上看,莉丽语言寥寥,其主要行为主要是为拉姆齐夫人作画,但该人物的思想活动相当活跃,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这个人物,并“为小说结构安排了潜在的双重线索和复合层次……莉丽这个人物既在这部小说世界之中,又在它之外;拉姆齐一家的经历是第一层次的故事,莉丽所体现的‘艺术―生命’主要是第二层次的故事,是包裹在小说外面的又一部小说。”
在这本书的前言里,编者写到,读过伍尔芙的小说,再看任何文学作品都会像面对白纸一样感到枯燥和乏味。于是细细读下来,没有觉得多么深奥和抽象,日常的生活琐事以及与其一起发生的心理过程被用精妙的语言描绘出来,如果这就是意识流小说,很高兴它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难以理解的东西。而对于伍尔芙,我想说的就是——没有人比她更女人。
到灯塔去读后感 篇五
“如果一个人孑然独处,这个人多么倾向于无生命的事物:树木、溪流、花朵;感觉到它们表达了这个人的心意;感觉到它们变成了这个人;感觉到它们了解这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和这个人化为一体;感觉到一种如此骚动不安的柔情,就好像是在顾影自怜。”
《到灯塔去》分为三章:窗、岁月流逝、灯塔。伍尔夫不愧是意识流小说的先锋,通过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凑在一起度假的几个人、远处的灯塔、近处的岩石、波涛海浪、窗外的平台、花园里的小径、盛开的鲜花、晚上的海风……都为作品人物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作者凭借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觉,通过三个女性人物拉姆齐夫人、莉丽。布里斯库、凯姆极其丰富的心理活动与自由想象表达出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
主人公拉姆齐与拉姆齐夫人是一对养育了八个孩子的夫妻,拉姆齐集男性的理性、教条与专横于一身,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事业,作品描写他不断地在窗外平台上踯躅踱步、为不同看法与朋友们的争执、对孩子们的暴虐与无情,这些细节描写所表现出的又是他焦虑不安,心虚不宁、徘徊不前的心态,在最后一章中他的角色却又表现出一个父亲的和善和一个年迈鳏夫孤独的一面,面对灯塔,他终于慢慢从理性走向感性,让他与身边的朋友亲人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和信任;而拉姆齐夫人却是感性、温柔、善良的化身,她操持家务、善待每一个人;她折服于丈夫的权威却又任凭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她从不武断地浇灭孩子们心中的梦想,总是留有空间和余地;她希望每一个人都找到幸福,比如保罗与敏泰、莉丽与班克斯;她把自己比作灯塔的第三束光,即使多年以后也仍然照耀在人们心中。莉丽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干瘪老处女,她一直在构思一幅画,却始终找不到在空白处那关键的一笔,她性格里有男人的理性,虽然对班克斯心有所倾但却始终不去触及这份感情,十年后再次来到当年的窗外依然支起画架,从斑斓色彩中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在回忆中寻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突如其来的强烈冲动,为她的画布添上历史性的一笔,大功告成,终于画出了在她心头萦绕多年的幻境。
伍尔夫的作品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写什么都能天马行空地任凭思绪自由飞扬,也许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所在,所以读起来必须全神贯注,经常会像读一首诗歌那样细细推敲每一句话的所旨,稍稍分神便会远离作者的思路,找不到继续读下去的感觉。
到灯塔去读后感 篇六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一反传统理性写作,淡化故事情节本身,浓墨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人物精神空间中探索世界本真面目。她用女性的审美眼光,诗意的、细腻的语言,在人物的意识流程中倾泻自己对人生真谛的感悟。
文章情节非常简单,第一部分“窗”,一个九月的傍晚,布卢姆一家在海边的别墅招待朋友一聚,小儿子詹姆斯和拉姆齐夫人希望翌日能到灯塔去,却因为天气原因不能实现这一愿望。青年画家莉丽想把心中的景物画出来,却难于达到画面的和谐过渡。当天的晚宴在拉姆齐夫人的努力下,气氛逐渐融洽,最终成功结束。黑夜来临,一夜十年,文章转入第二部分“时光流逝”,布鲁姆夫人溘然仙逝,安德罗在战争中死于非命,女儿普鲁香消玉损……海边宅院静静的接受岁月的侵蚀,渐渐布满灰尘,张结蛛网,杂草丛生,野兽出没,突然传来消息,拉姆齐先生和儿女及朋友要到这里度假。第三部分“灯塔”,从清晨莉丽一觉醒来开始,她又找出十年前未完成的画继续进行,拉姆齐先生和儿子詹姆斯,女儿凯姆一同前往灯塔,在他们抵达灯塔时,莉丽也最终完成了画作。
拉姆齐先生坚守于理性世界,他的一生为寻找客观世界的永恒真理而艰难跋涉,他在哲学研究中不断冲刺一座座高峰,就像从字母A到Z一样,却最终难以逾越R这座高峰,他的哲学研究如同浮士德的知识悲剧。他信奉事实,丝毫不会为了情感需要歪曲事实,把一句毁灭希望刺耳的话说得婉转些,他让儿子詹姆斯必须从小认识到人生是艰辛的,最光辉的希望也会熄灭,一个人需要的是勇气、真实和毅力。在理性世界中感到孤独和迷茫,在心灵疲惫时,他就会在拉姆齐夫人那里寻求安慰。拉姆齐夫人是感性世界中的完美女性,她用情感滋润干涩的理性世界,像甘霖一样滋养丈夫孤独痛苦的心灵。她爱每一个人,力求在人们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爱。她高雅美丽,若同一位女神,处于生活的中心,用情感抚慰每一个人。当她的思绪遨游于情感世界中时,即使拉姆齐先生也无法与她沟通,也无法进入她的精神世界。
女画家莉丽已经不再年轻,依然独身,在生活的边缘,作为一个边缘人物,敏锐地观察周围人的内心世界。她讨厌拉姆齐先生的盲目和狭隘、喜怒无常,又敬佩他的真挚和诚恳。她看到拉姆齐夫人竭力营造的和谐气氛时,心中的画面浮起,却又因排斥拉姆齐夫人的情感,使画面转瞬即逝,无法付诸于画布。理性的审视使她敏感,同时也成为自己的牢笼,不能超越生活,难以捕捉心中的意象,无法将画面定格。
晚宴结束,人们都睡去,最后一盏灯熄灭,月亮落下,黑夜潜行,人物消隐。时间绕行于花朵间,游走于书籍、墙纸边,从一间房屋到另一间房屋,悄无声息的呢喃细语,如幽灵般、流水般的游离在每一个角落。
黑夜周而复始,季节循环往复,人类的劳动只能换来片刻的休息,没有人与你分享孤独,纤纤玉手在你手心渐渐萎缩、消失了,只有声音震响耳际。
散了、空了、什么时候家具开始退色了,什么时候墙板开始裂缝……唯有人的遗迹,暗示着曾经的生气,梳妆镜中昔日的花容月貌,孩子的奔跑,皆消退了,只有墙壁上斑驳婆娑的树影,飞掠而过的鸟儿扑腾翅膀的影子……
孤独的房子,寂静而遥远的独自存留,收纳了鸟儿飘逝的悲鸣、轮船呼啸的汽笛、田野单调沉闷的鸣响、遥远的的犬叫和人的呼喊,它把一切编织入体内,折拢,包裹在屋子周围……
只有,麦克奈布太太,哼唱着二十年前的歌曲,打开了锈迹斑斑的锁,抹拭灰尘。这个世界并不舒服,疲劳压弯了腰,一个人的忧虑苦恼多么长久,东西搬出又收进,早晨醒来夜晚又睡去,生活多么机械和单调,交织着给人安慰的、永不泯灭的希望……
生活就是这样复杂纷繁,充满了困惑和迷乱。时光流逝,十年如一夜。伍尔夫用溢满诗情的语言,画出时间的流逝不返,优美而凄清,浓缩了作家本人独特的时间体验和生命体验。莉丽从酣睡中猛然惊醒,“一把抓住床上的毯子,就像一个失足坠落的人紧紧抓住悬崖边的草根”,伍尔夫用莉丽的惊厥把我们从诗意带回现实,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安德罗、拉姆齐夫人早已埋藏在记忆深处。
人生多么混乱,多么空虚,多么漫无目的,生与死无法逃避,对永恒的追求令死亡的恐惧随时笼罩作家心头,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一切物质性的,功利性的生存状态并不代表真实的生命的存在,人生中不乏那种“美丽而庄严”的瞬间,在这种“存在的瞬间”,当你全身心的沉浸在对生命的感悟时,便超越了死亡。
莉丽找出未完成的画布,拉姆齐和孩子们乘船向灯塔驶去。莉丽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对人生的真谛获得了一刹那的印象,拉姆齐夫人曾说“生命在这儿静止不动了”,在这个美妙的瞬间,拉姆齐先生最终登上了彼岸,莉丽感悟到了人生的启示,在一片混乱之中,这种人生的启示,这永恒的时光流逝,被铸成了固定的东西。
我们不断的挣扎于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体悟之间,渴求人生的目标,追逐生存的价值,叩问生命的意义。打开每一本书,我们都试图与作者思想交流,领悟片刻人生的美妙;接触每个优秀的人,我们希求从他们身上汲取生命的力量,在困惑中打开一扇光明的天窗。《到灯塔去》并没有写出莉丽画出了怎样的一笔,使整个画面完美过渡,表达出了心中怎样的意象;也没有讲述莉丽在十年后,心灵深处热切的呼唤拉姆齐夫人时,她受到了什么启示;也没讲明拉姆齐先生到灯塔去到底在寻求什么;即便伍尔夫本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没有说出“灯塔”象征了什么。
我们可以说灯塔象征了希望和光明,象征了理性和感性的和谐,象征了拉姆齐夫人的爱,象征了时光流逝中的永恒,作家只是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寻找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而生命的答案本就是丰富多彩的。当你感悟美丽时,当你被高尚或纯洁拨动心底那根弦时,当你豁然开朗而心如明镜时,在远离尘世和积极生活之间取得平衡时,这美丽的瞬间,就是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