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一
《发现母亲》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孩对母亲的发现和理解的故事。女孩从小就觉得母亲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随着女孩的成长和阅历的增加,她开始逐渐发现母亲的不平凡之处。
故事中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每天忙于照顾家人的饮食起居。她默默地承担着家庭的重任,从不抱怨。女孩以为这就是母亲的全部,直到有一天,女孩无意中发现了母亲的一本日记。
通过阅读母亲的日记,女孩才真正了解到母亲的内心世界。原来,母亲曾经是一名优秀的音乐家,但为了照顾家人,她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梦想。母亲的日记中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家人的无尽关怀。女孩读着母亲的日记,泪水不禁涌上了眼眶。
通过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母亲为了家庭和子女的幸福,可以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她们默默地为我们付出,从不求回报。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母亲。以前,我常常忽略了母亲的辛苦和付出,总是抱怨她的唠叨和管束。但现在,我深刻地明白,母亲的辛苦和付出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她们默默地付出,只为了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通过这本书,我也意识到了作为一个子女,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理解母亲的付出。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她们的负担,为她们创造一个愉快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母爱,让母亲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意。
总之,通过阅读《发现母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和关爱身边的母亲,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子女,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理解母亲的付出。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我们应该用行动来回报母亲的爱。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三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一直努力想做个好的母亲,阅读过后并仔细揣摩,我懂得了: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使命。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足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教育不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的。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我要向优秀老师看齐!”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四
最近电影《你好,李焕英》家喻户晓,讲述了女主贾晓玲(贾玲饰演)在经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之后,意外穿越时空回到1981年,见到年轻的父母,从而展开一段笑中带泪的亲情故事。由此让我联想到刚刚看过一本书《发现母亲》,这本书适合每一个人来读,准父母、未来的父母,曾经的父母等等。书中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由此可见母亲是多么的伟大,母爱是多么的神圣。
夸美纽斯说:孩子从出生到六岁都应该由母亲来教育。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甚至决定了他的一切。俗话说:多一个教师,就少一个警察;多一所学校,就少一座监狱;多一个合格的母亲,就少一个社会的败类。可见,母亲对于孩子来说的确太重要了,母亲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的确太重要了!
母亲的伟大之处时刻出现在我们身边,是很容易感觉到的,但是我们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好好珍惜。我们好像总是很忙,忙着工作,忙着梦想,忙着交友,忙着各种事,却唯独没有忙着关心父母。我们总想再等一等,等到自己功成名就、等到自己实现梦想、等到自己有足够时间。但却从未想过,自己在奋力奔跑时,父母也在慢慢老去。父母总会说:你们好好工作,不用管我,我们很好。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这个时候父母很需要我们的陪伴。然而无论什么时候母爱总是那么无私而且单纯,就像李焕英那句催泪的台词:“我希望我的女儿健健康康快乐的成长!”我想,所有的贾晓玲们终该明白:母亲的幸福很简单,没有太多的物质向往,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祝愿。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她就很幸福。哪怕她的孩子,只是一只平凡的丑小鸭。这就是母爱,无私无求,博大深沉的爱。
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漫漫人生,如果说人是飘在天空中的一只风筝,那父母就是那根线;如果说人是浮在生命之海上的一叶扁舟,那父母就是那舵与桨。父母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陪伴出生到成长,因此我们要时刻珍惜还来得及的时光,感恩父母,珍惜母爱!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五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老师殚精竭虑历练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在书的封面上除了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外,还有这样两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共思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我的心久难平静回味无穷的书。
我也是一个努力想做到更好的母亲,阅读过后并仔细揣摩,我懂得了: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使命。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足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教育不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的。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未来的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未来的母亲!我要做一个向优秀者齐的教师!”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六
原以为这是一本早期教育方面的书,我从图书馆借来,想从中发现一些更适合我儿子的教育方法。但我错了,这是一本让我意外但惊喜的书,里面的观念是我闻所未闻的,但却又如此让我折服。作者王东华的立场和出发点是如此地崇高,但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却又如此势单力孤。
我被深深震憾了!
“母亲”是一种职责,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份职责。
掩卷凝思,感到身为母亲是多么值得骄傲啊!在书中,作者讲到:
伟大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伟大的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童年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位置,犹如树根与树;
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不仅仅是智力和知识的培训,还有意志、品德和气概。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然而放下书,收获在心的--更多:
培养孩子的气概犹如楼房之于梁柱,倘若仅把着眼点放在孩子智力的开发上,而忽略了
气概(我认为包括意志、品德)的培养,那孩子成长的高度依然会受到限制。
下面我把作者关于“气概”的论述摘录一段,希望与为人母者共免:
在进行研究时,有一个问题一直缠绕着我,那就是达尔文、马克思、孙中山、爱因斯坦、毛泽东等,如果不从事他们成功的那种事业,他们还会成为伟人吗?也就是说如果达尔文生长在其时的中国,或者当时英国的生物学还没有,那么达尔文还能成为伟大的人物吗?如果不能,是什么原因?如果能,又是什么原因?
我的看法是,如果达尔文少年以前这段时间的环境不变,那么他仍然会成为一个伟人。他这时可能不是一个伟大的生物学家,但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与之相当的另一个领域里的伟大人物。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是因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长高度的,既不是智力,也不是非智力,甚至也不是品德,而是气概!而气概通俗地说就是把自己归入第几流人物档次的自我期望。
现在人们的一个错误是把气概与理想混为一谈了。
其实,孩子们最先养成的不是理想,而是气概。理想是在气概之上孵化出来的,理想只有在气概的支撑下才不会掉下来.
因此,如果某个人的气概是"杰出的",那么理想不过是在这"杰出的"后面填空,填上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之类的职业名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