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篇一
《汪曾祺散文选》是一本收录了汪曾祺先生多篇散文作品的精选集。通过阅读这些散文,我对汪曾祺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引人入胜,让我产生了许多共鸣和思考。
在这本散文选中,我特别喜欢《故乡的小桥》这篇作品。作者以自己童年时代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小桥的描写和回忆,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情。他用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他的故乡,感受到了那份纯真和温暖。在文中,作者描述了小桥的美丽和它所代表的意义,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小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故乡的象征,是人们对家乡的深情表达。通过这篇散文,我深刻理解了家乡的重要性和对家乡的情感。
此外,《故乡的小桥》中还有一段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写道:“我记得,那时的小桥上,经常有孩子们在上面玩耍,有的蹲在桥上看水流,有的坐在桥栏杆上看远方。”这段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这些简单而又平凡的场景,却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快乐。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将读者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让人不由得思考起自己曾经的快乐时光。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汪曾祺散文选》,我对汪曾祺先生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引人入胜,让人产生了许多共鸣和思考。这些散文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深情表达,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通过阅读这些散文,我对家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生活。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篇二
《汪曾祺散文选》是一本展现了汪曾祺先生文学才华的精选集。通过阅读这些散文,我对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和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本散文选中,我特别喜欢《春节的雨》这篇作品。作者以春节为背景,通过对雨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他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春节。他描述了雨水的声音、味道和感觉,让人仿佛置身其中。通过这篇散文,我深刻理解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
此外,《春节的雨》中还有一段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写道:“春节的雨水总是那么短暂,就像生命的一瞬间,转瞬即逝。”这段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时间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他通过雨水的短暂寓意,让人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命和时间的流逝。这些深刻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阅读《汪曾祺散文选》,我对汪曾祺先生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感悟引人入胜,让人产生了许多共鸣和思考。这些散文不仅仅是对春节的描写,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通过阅读这些散文,我对时间的珍贵和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生活。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篇三
也许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许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现代难见散文大家,这是一种误读,更是一种谬论。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时偶在市集中买到的,记得还是盗版书,当时对汪先生所知甚少(应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著名作家。
闲暇之余,开始是以一种慵懒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读之下竟不能放下。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倾述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看到了曾经的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风采,我们读到了当时人们对于政治、文化的评判,我们如同读一位历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读到了中国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国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思想与学术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笔调,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往事,向我们传来种种可供学习的精神与思想。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读历史,更如同在向众多先贤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学习为人处世!
读了汪老的书,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实中国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们只是缺乏学习和认知的机会。读了此书再说中国无散文大家,也许会是一种笑话!
汪曾祺之书,不读后悔,读了不遗憾!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篇四
这个寒假,我读了《汪曾祺散文》。这本书收录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环境等方面。这里面,我最感兴趣的是“美食”这方面。
书中记录了许多美食,如高邮鸭蛋、蒌蒿等。虽然这些都不是像海参、鲍鱼这样的顶尖食材,但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如写蒌蒿的视觉描写:“蒌蒿……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写咸菜的味觉描写:“不咸,细、嫩、脆、甜”;写做枸杞的动作描写:“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这些细致的描写,体现出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美食的热爱。
我和汪爷爷一样,也热爱故乡的美食。我的母亲是福建福州人。那里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种海鲜。每次去闽菜餐馆吃饭,如“莆田”、“景福轩”,我都喜欢吃这些海产品,如蒸大黄鱼、煎海蛎,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蒸大黄鱼用的清蒸手法,将鱼的本味保留到极致,是一种鲜味,再浇上酱油,使咸、鲜融合,是闽菜常见的味道。灯光照射下,鱼皮表面金黄得发光,异常漂亮。煎海蛎是把海蛎裹上蛋液,煎成一张大饼,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海蛎非常鲜嫩,正宗的闽菜中的海蛎是要用捞完不久且无沙的。这是我的家乡菜——闽菜!
我的家乡菜,无论我品尝过什么美食,我都不会忘记你;我的故乡,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会记住你!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篇五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以风趣的笔法戏谑的语言记叙了当年西南联大里的一个重要的日常生活组成部分——跑警报。
文章背景是抗战时期的昆明,由于华北地区的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在昆明继续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但日本的军事力量已经深入到西南重镇——昆明,经常派出飞机对昆明进行轰炸,所以空袭警报在昆明城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声音。为了躲避轰炸,每当拉响警报的时候,昆明全城的人就往城外转移,学生们也不例外,大家把这称作“跑警报”
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叙了不少在“跑警报”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能感知警报的侯姓同学,提着手提箱跑警报的金先生,也有不跑警报留在学校洗头和煮莲子的同学。作者还记叙了不少在“跑警报”中出现的有意思的事,跑警报时变成热闹集市的古驿道,如若下雨侯姓同学必会拿伞在校门口等候,将伞借给她们,以及跑警报时留下的经典的对联……
在作者的笔下,原本紧张的躲避空袭成了一件很平常甚至还带有一些乐趣的事情——跑警报。作者以仔细的观察,细腻的笔法去描述每一件发生在身边的趣事,并把他们放大,反映了中国人民乐观的态度。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篇六
这几天在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先生在文章里谈了很多,讲到了他的父母亲,讲到了故乡的风物习俗。先生的文字很清新,隽美而不失情韵,弥漫着文人的志趣。而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对往事深厚的情感和惊人的记忆力。
在回顾从前的家时,他这样写道:“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计有这么几家店铺: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货店,一家烧饼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药店,一家烟店,一家糕店,一家剃头店,一家布店。”
尽管时隔多年,但旧时家门口的店铺,先生却依旧能够如数家珍。我忍不住回想儿时门前的店铺,除了杂货铺记的真切,其他的印象都显得渺茫了,仿佛蒙上了一层薄雾。那家杂货铺是我幼时常去的,帮妈妈买瓶酱油、买袋盐,杂货铺的老板娘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性格幽默,总拿我开玩笑,所以我印象格外深刻。因此我也格外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好记性,家里的后花园,堂屋里的老爷柜,甚至儿时的小花灯,他全都历历在目。他写他的父亲,动情地回忆汪老先生的才趣,刻印章、扎风筝、拉胡琴……老先生的一举一动仿佛就在读者面前,汪曾祺先生与父亲的深厚情感也透进了读者的心里。文章就像一幅细细密密的工笔画,向人们绘声绘色、不急不缓地讲述着高邮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