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精简6篇】

时间:2017-01-08 09:28: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一

《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它以“知行合一”为核心思想,深刻地阐述了人的心性本善和人的自觉性。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人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知行合一》中,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他认为人的智慧和行动要有完整的统一,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真正达到智慧的境界。这一观点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在过去,我常常陷入“知行不一”的困境中。我可能知道一些正确的道理,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做不到。比如,我明白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但往往因为懒惰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坚持。而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我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价值。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与自己的知识相一致,是否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和充实。

除了“知行合一”外,《知行合一》还强调了人的心性本善和自觉性。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在外界的影响下,人们的心性会被扭曲和误导。因此,要实现“知行合一”,就需要通过自觉的努力,去发现和恢复人性的本善。这一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外界影响,容易迷失自我,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和追求。但是通过读《知行合一》,我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是善良和正直的,只要自觉地去发现和恢复这一本性,就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因此,我开始注重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反思,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为,逐渐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综上所述,《知行合一》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开始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通过自觉的努力去发现和恢复自己的本性。这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也更加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我相信,只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二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思想家,王阳明的著作《知行合一》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知识与行动的关系以及人的自觉性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以“知行合一”为核心思想,强调了知识与行动的统一。在这本书中,王阳明指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行动的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在过去,我往往将知识与行动分割开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行动。而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我意识到知识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和智慧的价值。因此,我开始注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除了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知行合一》还强调了人的自觉性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性本善,只是在外界的影响下,人们的心性会被扭曲和误导。因此,要实现“知行合一”,就需要通过自觉的努力,去发现和恢复人性的本善。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外界影响,容易迷失自我,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和追求。但是通过读《知行合一》,我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是善良和正直的,只要自觉地去发现和恢复这一本性,就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因此,我开始注重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反思,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为,逐渐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综上所述,《知行合一》让我对知识与行动的关系和人的自觉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性,也学到了通过自觉的努力去发现和恢复自己的本性的重要性。这些启示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坚定,也更加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我相信,只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三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指人们的为人处事。“知行合一”就是凭内心的良知去做事。这道理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太难太难。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所指,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既然这些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遇到事情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并指导行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难就难在我们真的能做到听从内心的声音吗?身外环境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越难做到知行合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王阳明的伟大在于他始终能遵从自己的心,蔑视权威、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在立下不朽功勋后,由于他军功和思想的光芒过于耀眼,权臣嫉妒,皇帝忌惮,给了他极不公正的待遇,而面对这一切,王阳明毫不动心,因为他的初心就是为天下百姓谋幸福,为江山社稷谋安稳。他的良知始终澄澈透明,从未被外界所遮蔽,这正是王阳明超凡脱俗的圣人境界。

  希望王阳明的心学能够得以光大,希望每个人都能不忘初心,听从自己心的指引,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四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儒家修炼“内圣外王”之境界的心法。

  “八目”是达到“三纲”之条目工夫,是人生进修之阶梯。

  “格物”乃阶梯之基也。

  然何为“格物”?又“致”何“知”?自古以来各自有说。

  刘宗周(明末理学家)曰:“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

  如郑玄(东汉经学家,著《三礼注》)曰:“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子思(孔子之孙,著《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南宋理学家,著《大学章句》)曰:“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三两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得到十分,方是格物。”

  以上说法虽各一,然基本认为“格物”者,乃格心外之物事,从物事上穷理以“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

  而王阳明不同,其曰:“天下之物本无可格子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又曰:“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又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去恶之谓也。”又曰:“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格物”者,乃格心中之物,破心中之贼。以此方能“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

  虽然都是为了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但王阳明认为,从格心外之物事以致知,乃舍本逐末。因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本具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之性,是谓良知。然生而为人,良知之“明月”易被情欲之“乌云”所蔽,以致良知无以致用。所以,格物当格心中之物,拭“乌云”之蔽,复“明月”之明。

  是为“格物”,是为“致(良)知”。

  以此踏上人生进修之阶梯,以致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五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在“用心读好书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系统阐述了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传世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约束自己的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在良知的引领下,我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以“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守着旧思想,而应该不断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应立足工作本身,勤于钻研,敢于发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挫折、考验和磨练的人生,才能真正地迈向成熟和成功。我们应认真领悟并努力学习先贤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保留着一颗求知探索的真心,去追求真诚、无悔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前人交流,和深邃的思想碰撞。阅读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深刻的文字中去感悟和体会,让优秀的理念引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从而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健全、更饱满的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篇六

  以前读书均是关于工作方面的内容,但都不能坚持阅读。近期受公司读书汇影响,以及同事推荐王阳明“心学”读物,因此带着向往和好奇借阅了《知行合一王阳明》。

  当打开封面内页,对上面的内容感到茫然,因为自己对王阳明的确了解得少。也正因为如此,心中充满了阅读的兴趣......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五岁才开口说话;幼年聪颖好学,为求“格物致知”,“格”竹子到晕厥;青年流浪游学;中年被政治迫害流放,蛮荒之地顽强活着;后剿匪荡寇、平朱宸濠之乱等,半生讲学传播心学思想,直至患肺病走到生命尽头。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形成,是通过他的学习和“事上练”不断积累而成,比如小时候“格”竹子;青年时期骑马吓退蒙古人,为了研究道教,新婚之夜去道观请教高人整夜未归;流放中的苦难经历等。才能在一个机缘合适的时间、地点出现有名的“龙场悟道”,对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了新解,“格”不是重点,“良知”才是重点,且要“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思想,是讲做事发乎于心,每个人都有良知,做事要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跟随良知的指引,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炼心”。

  试问用“知(良知)行合一”这样的态度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能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但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和认同感后,便会多一份信仰,至少可以尝试去做,努力去做!

  当整个社会趋同“知行合一”并“事上练”时,我们的全民素质、社会风气是否会变得更好呢?

  这本书还不能说拜读完成,但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讲阅读一本好书,可以洗涤一个人的灵魂认知。虽然做不到以“圣人”的要求标准去衡量自己,但至少可以收获一二并运用到工作及生活中。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精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