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宴》读后感 篇一
《春宴》是明代作家文徵明的一篇散曲,描绘了春天的宴会场景,展示了丰盛的食物和欢乐的氛围。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首先,我被文章中对细节的描写所吸引。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形容词来描述场景和食物,比如“宴中菜馔,鲜活繁烦”,“盘上饧香,盏中泻绿”,让读者感觉到了那种丰盛和美味。同时,作者也描绘了宴会上的欢乐氛围,比如“谈笑风生”,“酒后翁媪,刷然欢洽”,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热闹和快乐。
其次,我被文章中对春天的描绘所感动。春天是大自然的重生和希望的象征,而《春宴》通过描绘宴会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作者用了很多与春天有关的词语,比如“和风拂面”,“花开满园”,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这种描绘既展示了春天的美丽,也传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我被文章中对人生的思考所触动。文章中有一句话“人生何事堪悲欢”,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宴会上的欢乐只是短暂的,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是如此。作者通过描写宴会的场景和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和宝贵,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春宴》是一篇充满生机和快乐的文章。它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对春天的描绘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宝贵。这篇文章启示我们要珍惜当下,享受生活,同时也提醒我们人生如梦,应该更加珍惜时间,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春宴》读后感 篇三
此文是去年520写的一篇以征稿发起的读后感,也是此文让我有间歇性码字的冲动。今年的520也正值周末,想到去年此时陪伴我的人依旧,心里是欣慰的。
初夏的杭州,还未步入黄梅雨季的节奏,清冽的空气,以及春所遗留下来的花絮时而叨扰,让人恍如旧时光。那时不需要空调也依旧度夏,条件优越的拿满盘的冰来降温,寻常人家不过是一把蒲扇也喜乐融融。这样的旧时光,让我不惊想到以织布为生的贞谅,她也是如此慢条斯理。
看到征稿是在5月20日,一个形式上充满爱的日子。现代人越来越喜欢制造节日,商家们也自然拍手叫好。我想,爱并不需要什么昂贵的礼物,什么烛光晚餐,也许它只是在再平凡不过的日子里,为心爱的人做一顿饭。是的,如果爱一个人,就一定会想做东西给他吃,这是最质朴也最真实的表达。庆长与清池在最后的那段,总算暂时安定下来,以柴米油盐相对。清池一边抓着庆长不放,在精神上需要她,一边又不能全全舍弃家室还有中断金屋藏娇,这注定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落空的幻梦。但,从清池跨越千里的寒冷相拥开始,庆长动摇了,决定随心而活,哪怕知道他有家室,哪怕这场宴席聚少离多,只因为她爱他。
其实今年的520,我约了友人造访烟霞三洞,听洞壁水声,看佛像。发了朋友圈:它们也知道我对你的情愫吗?我想,能够一起礼佛的人,前世一定有渊源。是的,我宁愿相信有前世也有来生,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显得珍重。在山中支教的信得说,有时无牵无挂,也是一种福报。是的,自贞谅去世,或者从贞谅收养她那一刻,她一直都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春宴》,三个女人一台戏。它现在不是我的枕边书,写这篇文也仅靠回忆,不想重新翻动,但知晓自己会与它重逢,却不是由征稿唤起。所以有出入的地方,请海涵。
沉入湖底多年的贞谅,是否一如你的名字一样,看不惯世间情意凉薄而选择沉睡?你是那么的疯狂,想带上琴药,你爱的男子,那样也许就有一点温度了吧?
庆长与清池的纠缠不清,所求不融的最终分离。对每一份感情的真心,是庆长对这世间最好的馈赠。在国外的下半生,清池不过是过往真心中的一份,即使是最耀眼的一份,也难敌未来每一个平凡以沫的小时光。
一直在路上的信得,你找到答案了吗?也许生不需要答案,它只是自己会长出来。那死亡呢?没有人知道。所以每一秒活出自我吧。对人也不要太苛刻,当下真实,彼此感情又纯粹,这一刻也就够了。
一如贞谅、庆长、信得,我们柔软的部分那是因为爱。不要轻易言爱,因为它是永不止息。不要害怕去爱,因为它让你接近真理。跳出世俗标准的框架,才能得到精神上的自由。我们可以为工作制定一个计划或者为旅行制定一个方案,但我们却不能规划爱的轨迹。闭上双眼,聆听内心,爱会找到自己的出路。不论是贞谅的生死两茫茫,不论是庆长的劫后余生,不论是信得的漂浮不定,总归有你的路。
《春宴》读后感 篇四
好多年不看安妮宝贝、郭敬明一类人的书了。终于强迫式地看完《春宴》,有一种精力掏空的疲惫感,困倦交抵,只好沉沉睡去。
十几岁的我特喜欢这一类书,尤其喜欢它的归类:青春疼痛系列。这类故事总是简单着深深的哀伤,倒不是喜欢故事情节,而是时不时的总能被书中的情绪感染,并从中找到只言片语填补欲说还休的心情。于是,十几岁的`我居然可以在个性签名栏写上:心是一种突兀的组合,一部分始终是孩童的顽固核心,从未生长。一部分则正在以隔世的速度迅速苍老。我想我的心是老了。
于是,从此,我深信身体里有一个苍老的灵魂,但从生理上看我还是个孩子,所以我做着幼稚的事情,却常常能得出自以为深刻的哲理,并感叹因为趋利避害的本性,我们最终与一些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少年时的我总是快乐并哀伤着。直至长大,我才清楚,快乐是本性,哀伤是某种强加的情绪,我们终究是被误了。
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的初中、高中,热衷于这系类书那清冷、哀伤、倔强的行文,自由的、放肆的、注定、支离破碎、颠沛等字眼更是直抵心里的痛击。然后受影响颇深的我们总是试图成为一个有杠杆的人,做事棱棱角角,有所依据,而不是被人群和集体的概念暴力所摧毁,不热衷武装表象及形式,试图获得认同。但毕竟我们接受着社会的教育,我们需要集体。所以,我们漠视认同,并同样漠视不认同。看,我们是多么的矛盾!我们本该持有一种清晰而坚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现在的我们是一个混沌的生灵,白天正
常,夜晚变异,在这种混乱与交替中疲惫不堪。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小康家庭,父母健在,知己两三,却总自认为是一个安全感缺失的人,或惶惑或悲伤,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但我们本来就那么不理解自己。
我们追求纯粹的爱,但却认为爱只是一种祈祷和幻想。爱不起实际作用,也没有生活中妥协和维护的功效。爱最终成为一面镜子,只用来辨析真实自我,爱让现实无处可避,凸显出任何幻想和借口都无法覆避的真像。所以,大多数人至今单身,并埋怨找不到对的人,是真没对的人,还是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大错误!长大后虽然明白纯粹的爱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我们已经陷入死胡同!
日渐长大,见的事情多了,开始明白疼痛系列作者为我们拟造的虚妄和扯淡。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也不会像小说中那么好。不是你性格遗世独立就会才华横溢,遇上有钱人爱上你并拯救你。不是悲观失望就可以躲到深山里教书十年,然后世外高人般生活。我们面对的是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为五斗米折腰才是屡见不鲜的真相。
但在骨头深处,某种悲伤已经根深蒂固。说是安妮阿姨、郭敬明一类的青春疼痛系列推动了我边缘性的人格障碍并不过分,我们都有轻微的心理疾病。所以,我一向反对妹妹看这一系列的书,真想文艺,看看《加菲猫》、《小王子》等更比此类书有益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