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中国的典籍则是这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典籍,我对中国的观念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中国的典籍包括《论语》、《道德经》、《周易》等,这些经典蕴含了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智慧和思想。阅读这些典籍,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对于家庭、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看法。
首先,典籍中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力量。《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家庭的教诲,比如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孝的问题时,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子女应该尽孝的观点。这种家庭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流传至今,家庭依然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典籍,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人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其次,中国的典籍中强调了道德和品德的重要性。《论语》中有许多关于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的教诲,比如子路问孔子如何做到不犯过失,孔子回答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自我反省和自我修养的观点。中国人一直注重道德和品德的培养,这种观念也体现在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中。通过阅读典籍,我认识到了中国人对于道德和品德的重视,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中国的典籍中强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人生和宇宙的哲学思考,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表达了道家哲学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理解。中国的典籍中蕴含着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这也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体会。
通过阅读中国的典籍,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的观念和价值观。家庭、道德和人生的重要性在中国的典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观念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阅读典籍,让我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体会。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二
中国的典籍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结晶,通过阅读典籍,我对中国的观念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中国的典籍包括《论语》、《道德经》、《周易》等,这些经典蕴含了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智慧和思想。通过阅读典籍,我感受到了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独特看法。
首先,典籍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于自然的研究和思考,让他们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周易》中有许多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哲学思考,比如“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观念表达了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在当代,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这种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典籍,我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体会。
其次,中国的典籍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人际关系的教诲,比如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如何待人,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待人处事的原则。中国人一直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这种观念也体现在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中。通过阅读典籍,我认识到了中国人对于和谐相处的重视,这对于我个人的社交和人际交往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中国的典籍中强调了人生的追求和价值。《道德经》中有许多关于人生和道德的哲学思考,比如“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表达了道家哲学对于人生和追求的理解。中国的典籍中蕴含着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这也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体会。
通过阅读中国的典籍,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的观念和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对于人生的追求和思考是中国典籍中的重要主题。这些观念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阅读典籍,让我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体会。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三
看《典籍里的中国》,我知道了六经里的“书”指的就是《尚书》,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从节目中,我知道了《尚书》是从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护《尚书》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将《书》从咸阳转移到山东老家,藏于墙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逝;知道了读《书》可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国时期提到的九州,原来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诗人王维还曾有幅画作叫做《伏生授经图》。
当我在节目结束时,不由自主地对着妈妈吟诵起《禹贡》: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这部书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四
今天,我看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节目说的是《尚书》这册书里的记载和它的经历。
《尚书》里记载了尧、舜、禹时期到东周的事件,历时约1500年,书上写了《大禹定九州》,还写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写道:后羿为了不让百姓受苦,亲自跟纣王对战,百姓知道后纷纷前来助阵。这就是《尚书》的其中一章。
一位东周的书生——伏胜,他家一直在保护《尚书》。如果伏胜来到现代的话,那他就能教历史了,而且他还可以做历史节目的主持人。伏胜的家还会变成记者采访他的地点。
为什么伏胜爱《尚书》呢?我想是因为伏胜从小学习《尚书》,他还把《尚书》传承给了儿子。
项羽攻入咸阳烧毁了许多书籍,包括一部分《尚书》。伏胜一家也逃难去了,不过在回老家青州——山东时,他们被乱兵所截获,伏胜的儿子想保护《尚书》,他跟乱兵搏斗被杀,他的母亲后来将《尚书》看作儿子来保护。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五
大年初二晚上,无聊之余翻看手机网页时,看到头条上对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伏生赞不绝口,虽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着网页上的图片,不觉便被吸引,认真阅读完才知道是央视新出的春节档大型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时兴起,便想看看演了什么,打开爱奇艺app搜素出来,点开看了几分钟,不觉就被节目开篇的精彩解说所吸引。
惟股先人,有册有典。典的古体字为:上边是“册”,下边是“几”即为几上放着书。这样的解说很明朗的说明了何为“典”,让人印象深刻!
开篇讲述了《尚书》传承至今的艰难不易,讲述了古代文人先资们爱书、护书、传书的故事。《尚书》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节目通过古代读书人伏生与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古今对话,通过古代场伏生护书、讲书的事迹,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绎与现代图书馆孩子们背诵禺贡场景的相互切换,将护书讲书传书的故事有序的讲述出来,让人看懂故事的同时不免产生共情,同时也对曾经学习过得故事、看过的书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故事或者看过的只知其字不知其义的文字了。
以前只知大禹是有名的贤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通过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还知道了他划定九州(黄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节目中古时护书人伏生所问:华夏为何是一体?现代读书人撒贝宁所答:自古是一体。
让人泪目,是啊,华夏自古是一体。
只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不知商纣决战的牧野盟誓,通过演员们铿锡有力的宣誓,对那些简单的字句有了直观的认知,原来是这样的热血沸腾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资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以读典是多么重要啊,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读典、学典、还要传典,记得小时候,都是妈妈边干活边教我学习诗歌。从简单的锄禾日当午,汗滴未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复杂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再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等等,通过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妈妈有意无意的言传身教,使我对这些诗歌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外,更对诗歌有了一种本能的喜欢,现在闲来无事时也会翻上一两篇。
我想小时候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应该是很重要的,所以现在偶尔会和家里的小侄子一起互相提醒着背背诗歌,以激发他对诗歌的喜欢。我想这也是对于经典的一种传输吧!
所以我们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去传播,邀请他们中感兴趣的一起学习,从而有更多的人来读典、学典、传典,应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如节目中伏生随着现代读书人来到现代图书馆看着小孩子们在背诵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时泪目的那一幕,他应该是欣慰的吧,因为他及家人历经艰难保护的书,传承的书很好的流传了下来,并且为后人所学习。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在云端下载《书》来看了,人人都可以学书、传书了!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六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干古未绝者,唯我无双。
《中华世纪坛序》烫金的字样深深烙在国人心中。五干年的文明圣火,在风雨飘摇中亦燃未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中华民族这片桀骜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近日,综艺型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大放异彩,以独具一格的方式向国人讲述不绝如缕的华夏故事。节目第一期介绍了“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一一《尚书》。“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华夏经典,弦歌不辍。沉重的语句无一不使国人内心澎湃,华夏文明的精髓绵延至今,溢散出无穷的光辉。传承文化基因,镌刻华夏文明!
斗转星移,王朝更迭;青石刻经,青石永存。抚摸传承干年的典籍,翻开古老泛黄的书页,一个个沉重而又饱经沧桑的文字浮现在眼前,那是文化之典藏,那是华夏之渊源。品读经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品读经典,领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蕴;品读经典,感受“民惟邦本,本同邦宁”的力量。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熔铸于字里行间,镌刻于时代青石,它们并未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在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热血传承中与时代接轨,推陈出新,千年繁盛。
风风雨雨,沧海桑田,华夏儿女血液中流淌的责任心和文化情却未消逝。从爱子护书,以命相搏,用热血传承圣火,讲授《尚书》的耄耋老人伏生,到今日《典籍里的中国》这一文化类综艺
节目的热映,粼粼历史长河中倒映出来的正是华夏儿女守护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护得文学精髓干年周全、千年繁盛的豪情壮志与坚定决心。
仰望历史的天空,华夏女明熠熠生辉;跨越时间的长河,华夏文明绵绵不断。一片片竹简本木牍,不只是见证历史的藏品,更是滋养文化血脉的“甘泉”。与干百年来遗存下来的经典对话,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也能让更多国人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这是何等的幸运,这是何等的享受。追溯华夏文明,使其不绝如缕,薪火相传,为培育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奠定深厚基础,传承民族祖先不朽的智慧和无穷的魅力。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传承文化基因,镌刻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