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读书笔记(优选6篇)

时间:2011-09-08 08:12: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课外读书笔记 篇一

《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作品,该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为线索,通过对主人公福贵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特殊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和社会变迁。读完这本书,我被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所触动,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通过对福贵一生的描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不易。福贵从小失去父母,靠着辛勤劳动和机智聪明,逐渐积攒了一笔财富。然而,在历经了战争、土改、大跃进等一系列社会动荡后,他的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他失去了家人,失去了土地和财富,生活变得艰难而无望。身体的痛苦和心灵的折磨使得福贵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但是他依然坚持活下去。通过福贵的经历,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在于它的存在本身,无论生活多么困难,我们都应该珍惜每一天,并且坚持活下去。

其次,这本书通过对福贵与女儿小福子的关系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强大力量。小福子是福贵唯一的家人,他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女儿身上。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福贵都不会放弃对女儿的照顾和关爱。而小福子也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父亲的爱和对生活的坚持。他们之间的亲情让我感动,也让我思考了家庭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总能给人带来力量和勇气。

最后,这本书通过对社会变迁的描写,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社会的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福贵的一生正好经历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他所遭遇到的困境和命运的起伏,都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历史的变迁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更好地面对未来。

总之,读完《活着》,我不禁被福贵的命运所打动,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家庭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变迁对个人的影响。这本书通过对福贵一生的描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生命的可贵,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这是一本思想深刻的作品,值得每个人去读一读。

课外读书笔记 篇二

《1984》读后感

《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一部作品,该小说以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设想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温斯顿的经历和思想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恐惧和压迫的世界。读完这本书,我被其中所包含的对权力、自由和真理的探讨所震撼,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权力对个体的压迫和控制。在小说中,党对人民的思想、言论和行动进行了全面的控制和监视,使得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和谎言中。温斯顿作为一个思想独立的个体,试图通过反抗来寻求自由,但最终还是被党的机器碾压。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权力的暴力和极权主义社会对个体自由的摧毁,也让我深刻思考了自由的重要性和对抗暴力的勇气。

其次,这本书通过对真理的探讨,让我认识到了真理的重要性和被篡改的危险。在小说中,党通过篡改历史、控制媒体和制造假象,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意识。温斯顿作为一个意识到真相的人,试图去寻找真理并揭露党的谎言,但最终还是被打压。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真理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也让我警醒于被篡改和控制的危险。只有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和批判精神,我们才能保护自己的思想和自由。

最后,这本书通过对人性的描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对抗的可能性。在一个充满压迫和恐惧的世界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有一些人试图通过反抗来寻求自由和真理。温斯顿就是其中之一,他虽然最终失败,但他的勇气和对抗的精神给了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和对抗的可能性,也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权力去选择和抗争。

总之,读完《1984》,我被其中所包含的对权力、自由和真理的探讨所震撼。这本书通过对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设想和主人公温斯顿的经历的描写,让我深刻思考了权力对个体的压迫和控制、真理的重要性和被篡改的危险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对抗的可能性。这是一本思想深刻的作品,值得每个人去读一读。

课外读书笔记 篇三

  《罪与罚》这本书已经在书橱里摆放了两年多,这次最后能够在寒假里去细细地品味它了。

  书的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出生在一个俄国贵族家庭,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充满传奇,28岁时因参与农奴解放运动而获刑,出狱后重返文坛继续写作,被人们公认为是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驾齐驱的俄国文学巨匠。

  每次读完一部小说,心里都会百感交集,这部小说也一样,结局很好,一个人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却深深的被小说中的人物震撼。小说描述了贫困交迫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放高的利贷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谴责,使其饱受心灵煎熬,最终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忙下,投案自首。小说中写的最多的就是“罚”,“罪”只仅仅占了全书一小部分,但“罚”却贯穿整个文章的中心,这不仅仅仅是身体上的惩罚,还有的是比这更严厉的道德上的惩罚。所以法律只是一种惩戒犯罪的一种途径,而另一种就是人内心心灵深处的谴责。有时候法律不能使人真正认识到自已所犯的罪,但是心灵深处的谴责则会让人更明白自已所犯下的错误,并为之深刻地忏悔、自责。这本优秀的世界名著还包含了很多东西有待我们去理解,或许等以后我再去读它时,又会有一番见解吧!

课外读书笔记 篇四

  每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向往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以及由于劳动的创造性而带来的生活上的充实。

  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对每一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你的科学只是的大海中,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课外读书笔记 篇五

  起床、吃饭,背着书包上学校。叮铃铃,上课了;叮铃铃,下课了。背上书包回家去,吃饭、写作业,然后睡觉……

  谁的一天不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有些人沉沦在这种枯燥乏味的单一生活中,叹息、抱怨,更多的人,能给这种单一的生活添油加醋、涂香抹辣,他们或读书或笔记,或参与或实践,或研学或旅行,在他们人生的白纸上,用心描绘他们多彩的人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我来说,学习上我只能算“不知者”,而对于读书,我就算得上“乐之者”了。一本喜欢的书,我愿动用一切时间去看,比如那本《鲁滨孙漂流记》。

  这本书是同学借给我的,我被迷得神魂颠倒,课间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我读书的欲望,我决定大胆一试——利用上课时间——“窃读”!

  这一节是数学课,我把书藏在课本下,装模作样地背起了数学公式。老师在台上讲课,一等他背过身在黑板上写字,我就争分夺秒低下头看一段小说,等老师回转身子讲课,我便立刻打住,把藏在抽屉里的脑袋抬了起来。如此往复,书看了不少。

  随着课堂的深入,老师开始走下讲台,在各组之间的过道间边走边讲。这可是个考验,我必须像个地下工作者一样,做好伪装,有时我小说看到一半,便望向老师,和同学一起回到老师的问题,还煞有介事地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像一个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好学生一样。半节课过去了,老师还是没能发现我的“小动作”。

  我终究没有“地下党”的自制力。“看一会儿书,听一会儿课”的读书方式令人厌倦,我产生了一种得寸进尺的想法,那就是——用所有时间看课外书,包括课堂时间!这种想法很快侵占了我的大脑,并驱使我把课外书移出课桌的保护,放到桌面上看。

  于是,教室里产生了两个世界,一个是老师与其他同学学习的天地,一个是我与主人公在荒岛求生的世界。老师越讲越投入,同学们越听越认真,我越看越入神。等老师停下提问时,我的心早已飞到九霄云外。

  也不知是“暴露”还是巧合,老师选了我回答问题。没听课的我当然答不上来,只得乖乖地被老师“客气”地请到教室后面罚站去了。

  各位,你们也看到了我“血的教训”,专心听课,不要窃读啊!

  

课外读书笔记 篇六

  《华夏美学》关于历史的文化的书籍。还是第一次这样去阅读这样一本经典的关于我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之前有看到同学抱着满满是字的国学类的书籍还是很钦佩他们的耐心。这次读一读,还是终于领会到了一点我国家华夏思想文化的特点以及发展脉络。我有点喜欢国学。但是,也没有多少时间去通读或去研究,总是粗略的读一读,也看不到文章背科学后的思想,只是单纯的喜欢,也不是很了解内涵,不知如何领略。作者从审美角度来分析,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华夏文化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社会和大自然的道理。我一开始是怀着好奇和不了解去看这本书,一方面我认为中国人自己去研究,可能缺乏比较和客观性,并且也缺乏西方人做研究时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往往主观意识较强。

  另一方面,中国历史的封建制度很长,历史很长,没有西方的各种教对权利的制约作用,所以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往往有消极避世的特点。刚开始阅读时,作者在介绍礼乐文化时,往往把结果当过程来说明,我个人觉得还好有点体会了。后来到在孔孟还有对统治阶级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以后,到后来庄子完全避世,屈原被权利流放,似乎印证了中国士大夫只是在追求自己个人的心灵解脱与广大人民的脱节。后来随着作者的进一步的叙述,特别是讲当禅被中国文人消化后在思想文化上的发展改变,开始又体会到在儒家文化逐渐融合庄、屈、玄、禅之后,华夏文化思想上是那么的美。当历史进入明朝时,华夏文化开始进入近代,更加注重对个人欲望或者是个人感情的合理辩护。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据在于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内容,早已蕴含在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作者依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子的逍遥和禅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结论:中国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建立在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这个本体,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是为审美的形而上学。花了很久才读完,这确实是一本既要踏下心来,还要细细品味的书籍。

课外读书笔记(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