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孔子的一段故事。
孔子年轻时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学识。有一次,他在鲁国的一家学堂听到了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问题。老师问道:“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这个问题困扰着孔子,他决定去寻求答案。
孔子四处求学,向各位学者请教这个问题,但每个人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有的人则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孔子听了这些不同的观点后,感到困惑不已。
最终,孔子去见了一位年长的智者。智者听了孔子的问题后,微笑着说:“孩子,你问的问题很好,但是你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孔子听了智者的话后,感到非常震撼。他决定离开学堂,走进社会去观察和了解人的行为和本性。
孔子走遍了中国各地,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和交往。他看到了人们之间的善良和邪恶,看到了人们的美好和丑恶。通过观察和思考,孔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最终,孔子回到学堂,向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他对人性的理解。他说:“人的本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人们在成长和生活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和影响,这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品德。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教育和修养,培养人们的善良品质,那么人类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孔子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界”的理念,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不论贫富贵贱。他还提倡“仁爱”和“中庸”的道德观念,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追求和谐和平衡。
孔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复杂的,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和修养,培养和发展人的善良品质,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二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孔子的一段故事。
孔子年轻时,曾经在鲁国的一家学堂学习。他对学习非常勤奋,但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因此他常常为学费发愁。有一次,孔子听说国君要举办一场大型的宴会,于是他决定前去借贷一些钱。
孔子来到国君的宫殿,向守卫请求见国君。守卫见孔子衣衫褴褛,且没有礼物,便不愿意让他进去。孔子坚持要见国君,并表示自己是来借贷的。守卫不以为然,认为孔子没有能力还债,便拒绝了他的请求。
孔子没有被挫败,他在宫殿外等了一整天,直到国君出来。孔子立即上前行礼,并请求国君借给他一些钱。国君对孔子的勤奋和执着印象深刻,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并给了他一笔钱。
孔子拿到钱后,立即回到学堂交了学费。他非常感激国君的帮助,决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国君的恩情。
多年后,孔子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国君听闻孔子的名声,决定去拜访他。孔子非常高兴地接待了国君,并向他展示了自己的学问和教育成果。
国君感到非常惊讶和欣慰,他说:“当初我借给你钱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你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你的勤奋和执着让我非常敬佩。我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
孔子谦虚地回答道:“是您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和支持,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我将永远感激您的帮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是一个富有才华和毅力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克服了困难,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的认可。
孔子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无论我们的出身如何,只要我们肯付出努力,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中国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三
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
“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此时,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俊哉!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孔子点头称赞。
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过来。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
颜渊近前回道:“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
“不是吧?”孔子笑着道:“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但说无妨”
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我听说,咸鱼与兰花,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收藏的。尧舜与桀纣,也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理政事的。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差异的。颜回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小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主。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如果能有这么一天,那么,又有什么苦难,需要子路同学,去冒死拯救?那么,又有什么战难,需要子贡同学,去劳思化解?”
“美哉!大士。”颜渊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子路此时,举手问道:“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
孔子回道:“愿颜渊得志!我将背着行李典籍,跟从颜渊这孩子。”
中国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四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 ,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中国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五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
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中国名人孔子的故事 篇六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