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经典历史故事 篇一
《妈妈的坚持》
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位叫做王氏的贫穷农妇,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小村庄里。王氏年轻时嫁给了一个贪婪的男人,他不但不关心家庭,还经常赌博和酗酒。王氏生活在贫困中,但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对儿女的爱。
王氏夫妇育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名叫李明,女儿名叫李丽。王氏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教育,希望他们能够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由于家境贫穷,王氏无法供孩子们上学。但她并没有放弃,她决心自己亲自教育孩子们。每天清晨,王氏都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田地劳作,下午则利用时间给他们讲解识字和基础知识。
尽管王氏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她却尽力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传授给孩子们。她用心良苦地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李明和李丽也是非常聪明的孩子,他们很快就掌握了王氏教授的知识。虽然他们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但他们心中却充满了希望。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经过几年的坚持不懈,李明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而李丽则考入了一所优秀的大学。王氏看着孩子们的成绩单,内心充满了喜悦和骄傲。
李明和李丽的成就,得益于王氏母爱的坚持。正是她的教育和鼓励,让孩子们有了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母爱是无私的,它不计较任何回报,只是默默地为孩子们付出。
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母爱也能够点燃希望的火花。正是因为母爱的力量,李明和李丽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母爱是伟大的,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正是因为母爱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的未来。
母爱的经典历史故事 篇二
《母爱的奉献》
在古代的罗马,有一位叫做朱丽亚的贵族妇女,她是一位寡妇,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朱丽亚丈夫早逝,留下了她和两个年幼的儿子。
尽管丈夫去世后,朱丽亚仍然过着奢华的生活,但她的内心却充满了对儿子们的爱。她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够成为有用之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为了给儿子们一个良好的教育,朱丽亚决定亲自教育他们。她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孩子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品德修养。
朱丽亚的教育方法非常严厉,她要求孩子们每天都要背诵经典的文学著作,学习历史和地理知识。她还教导他们做人要有道德和品德,要有才华和责任心。
尽管朱丽亚的教育方法很严格,但她的儿子们都很听话,努力学习。他们明白母亲的苦心和期望,他们不想辜负母亲的期望,所以他们努力学习,成为了优秀的人才。
朱丽亚的大儿子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为罗马帝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朱丽亚的小儿子则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医生,他为社会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丽亚的儿子们的成就,得益于母爱的奉献。正是她的教育和鼓励,让孩子们有了追求卓越的动力和决心。母爱是无私的,它愿意为孩子们付出一切。
即使在富裕的环境中,母爱也能够点燃成功的火花。正是因为母爱的奉献,朱丽亚的儿子们才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
母爱是伟大的,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正是因为母爱的奉献,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的未来。
母爱的经典历史故事 篇三
母爱的经典历史故事
导语:母亲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母爱的经典历史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将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 ,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孟子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2、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的郯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国历史上盛传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孝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3、倚门倚闾
倚门倚闾的典故:母爱是滋润你生命的水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六》。
【释义】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历史典故】
战国齐湣王时,燕、秦等国联合攻齐,燕将乐毅领兵侵入齐都临淄,齐湣王逃亡卫国
。楚国派大将淖齿率领军队前去援助齐国,其实楚国并非真心救齐,淖齿杀死了齐湣王,和燕国分占齐国领土和宝器。直到田单大破燕军,才收复了齐国的失地。齐王的宗族王孙贾,十五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爱他,每当他入朝,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地倚在门外等他。
齐湣王外逃时,王孙贾没有跟在身边,后来想要去寻找的时候,却失去了齐王的消息,于是便回家了。王孙贾的母亲见儿子回来了,便问他:“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王孙贾回答说:“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
母亲听了很生气地说:“平时你早上出去,回来晚了,我都会倚在家门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见回来,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岁起就跟在大王身边,身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里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了,很惭愧,连忙去寻找齐湣王,多方打听下落。当得知齐湣王已经被害时,立即号召百姓,宣誓起义,当场就有四百人响应。
4、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岳母刺字”的故事,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岳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体而详细。但有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门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妇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技艺,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有岳飞背上刺字的记叙,加以想象发挥,艺术加工构造的。因此,岳飞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谁之手刺的?尚是个难解之谜。
在儒教的思想影响下,“岳母刺字”被赋予众多的形而上学的文化内涵也是其 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后人评书将“尽忠报国”称为“精忠报国”。并编成一支曲在民间流传。
5、母熊护子
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 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动物界中的母与子,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人类为了贪欲却捕捉动物,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
6、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位杰出的文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和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母亲郑氏带着他到随州,跟随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母亲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沙地上写,教儿子识字。母亲的言传身教激发了欧阳修的求学欲望,他勤奋苦读,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附:欧阳修母爱故事
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是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其父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妈妈郑氏身上。为了生计,妈妈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到随州,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照顾。
欧阳修的妈妈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妈妈。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妈妈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妈妈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10岁的时候,妈妈就带他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因为自己没有,她就让他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天,他从李家旧纸筐里,发现一本六卷本《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允许,带回家里。打开一看,大开眼界,便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阅读。宋朝初年,社会上多流行华丽浮躁、内容空洞的文风,而韩愈的文风与之完全不一样。欧阳修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他高兴地对妈妈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啊。
尽管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却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而正是在这种思想启迪下,一个学习韩愈、革除当时文坛上坏风气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油然升起。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当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妈妈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妈妈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告诫儿子,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妈妈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欧阳修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为自己备尝艰辛的妈妈。皇祜五年,欧阳修的妈妈以73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欧阳修将妈妈遗体运送故乡安葬。妈妈慈祥的面容,劳碌奔波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眼前,妈妈的谆谆教导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