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故事和来历(实用3篇)

时间:2018-07-03 01:43: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草木皆兵的故事和来历 篇一

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个叫做草木皆兵的故事流传至今。这个故事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各个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孙膑的军事家,他曾经为齐国效力,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据传,孙膑年轻时曾在山林中修炼武艺。他发现,草木之间似乎潜藏着一种奇特的力量。他观察到,草木生长的方式和形态,有时会像战士的姿势和动作一样。比如,一些枝叶像长矛一样竖立着,有的叶子则像盾牌一样覆盖在其他叶子上。

孙膑对此感到非常好奇,他开始研究草木的生长规律和形态变化。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孙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与草木共舞的技巧。他发现,通过布阵和调整草木的生长方向,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战术布局。

孙膑将这种技巧运用到了战争中。他在战场上布置草木,使其呈现出各种战斗姿势。这些草木“战士”不仅可以提供掩护,还可以迷惑敌人的视线,使敌军难以辨别真假。而且,孙膑还可以通过调整草木的生长速度和方向,将敌军的行动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内。

孙膑所使用的草木布阵战术,给齐国带来了许多胜利。齐国的敌人都对孙膑的“魔法”感到十分惊讶。有的敌人甚至以为孙膑是用巫术和邪术来赢得战争的。

然而,孙膑并没有将他的技巧公之于众。他认为,这种草木布阵战术非常特殊,只适合他个人使用。他担心如果这种战术泄露出去,可能会被敌人学会,从而削弱了齐国的战斗力。

草木皆兵的故事就是孙膑发明的这种草木布阵战术的一个缩影。这个故事通过孙膑的智慧和创造力,向人们展示了草木世界的神奇与力量。同时,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战争中,创新和巧妙的战术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胜利。

草木皆兵的故事和来历 篇二

草木皆兵的故事流传于中国古代,它源于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军事家。这位军事家名叫郭威,他是后梁末代皇帝朱友珪的忠臣。郭威在受命镇守边境时,面对来犯的敌军,他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战术,即草木皆兵。

郭威在边境驻守期间,经常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他发现,草木在风吹日晒下,会逐渐变得干枯而倒伏。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奇特的主意。他命令士兵们割下一些草木,并将其固定在地面上。然后,他们利用这些草木来模拟敌军的位置和动作。

郭威将这些草木“士兵”布置在战场上,使其呈现出各种战斗姿势。这些草木“士兵”不仅可以迷惑敌人的视线,还可以提供掩护。敌军在远处观察时,很难辨别出这些草木“士兵”的真假。

当敌军接近时,郭威的士兵们立即出击。他们利用这些草木“士兵”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从侧翼进行突袭。这种战术起初让敌军大为惊讶,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作战。

郭威所使用的草木皆兵战术,给后梁军队带来了许多胜利。他的创新战术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广泛学习和应用,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

草木皆兵的故事中,郭威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利用自然界的资源,他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战术,改变了战争的格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战争中的创新和巧妙的战术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胜利。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家的聪明才智和勇气。

草木皆兵的故事和来历 篇三

草木皆兵的故事和来历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以下是cnfla小编精心整理的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了解。

  一、成语故事

  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符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5月,苻坚征集了80多万人的军队开始进攻东晋。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当时,晋军将领是谢石、谢玄和刘牢之,总数只有8万人。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坚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力不足,不堪一击,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来是东晋的官员,对东晋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兵力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就溃不成军了。

  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于是,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的一片。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两军对峙时间一长,就会对晋军不利。于是,谢玄用激将法让苻坚后撤,以便让晋军渡过淝水,决一死战。约定渡河的'时刻到了,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他们本来想撤出一个阵地就回过头总攻。没料到许多秦兵一半由于厌恶战争,一半由于害怕晋军,一听到后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来了。

  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飞快渡过淝水,向秦军猛攻。此时,朱序又乘机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队顿时大乱。晋军趁机渡过了淝水,秦兵拼命逃跑,苻坚被箭射伤,只带了十多万人逃回长安。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又重新分裂。

  二、成语典故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风吹树木的声音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典故溯源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典故

  东晋的时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坚,想要征服中原,统一天下。

  公元383年,他调兵9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迫进淮河,进攻东晋。

  弱小的东晋沉着应敌。大将谢石、谢玄率兵去淮河迎战。

  前秦王苻坚觉得自己有百万强兵,粮草堆积如山,打一个弱小的晋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而且应首战告捷,一举攻占寿阳。苻坚自信必胜,于是派东晋降将朱序去谢营劝降,可是朱序到了那里不但没劝降反而告诉谢石说:“秦军虽夸口说有百万强兵,可大部分还在路上,如果现在乘秦大军未到,迅速打过去,败其先锋,后军锐气就可弱。”于是谢石立刻派部下刘牢率精兵5万趁着天黑,渡过洛涧奇袭秦军,

结果苻坚的军队大败。

  苻坚吃了败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楼,朝淝水南岸的晋军望去,不由地打了个冷战。苻坚远远望见晋军队伍整齐,士气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丛丛,迎风摇曳,他以为那是晋兵,不觉惴惴不安,自言自语道:“晋兵真不少啊。”

  后来秦军士气极度低落,苻坚的指挥已无能为力,结果秦军全线崩溃,苻坚中箭逃回洛阳,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从此前秦王朝日趋瓦解。

草木皆兵的故事和来历(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