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名人故事 篇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崇尚和传承。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以自己的孝道行为感动了世人。其中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就是关羽的孝心。
关羽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战场上勇猛无敌,被尊称为“武圣”。然而,关羽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在家庭中也展现了令人感动的孝道精神。
关羽小的时候,他的母亲是一位贫苦的寡妇,生活十分艰难。为了能够孝敬母亲,关羽从小就非常勤奋努力。每天清晨,他会去河边捉鱼,然后再去山上采草药,回家后将鱼和草药交给母亲,为她煮饭。关羽孝顺的事迹很快传遍了附近的村庄,大家无不对他的孝心感到敬佩。
关羽长大后,他成为了刘备的忠实部下。然而,尽管身在战场,关羽的心始终牵挂着母亲。每当他有一点空闲时间,关羽就会亲自回家看望母亲,给她带来一些粮食和衣物。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关羽都会穿越千山万水,为了能够亲手照料母亲的生活。
关羽的孝心深深地感动了刘备和其他将士。他们纷纷向关羽学习,将孝道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关羽的故事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颂。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关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心。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道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更是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只有真正将孝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子女。
孝道的名人故事 篇二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崇尚和传承。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以自己的孝道行为感动了世人。其中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就是曹操的孝心。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聪明才智和果断决策而闻名于世。然而,在曹操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让人感动的孝道故事。
曹操的母亲在他年幼时就过世了,由祖母独自抚养长大。曹操对祖母的恩情一直铭记在心,他不仅照顾祖母的生活,还尽力为她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每天早晨,曹操会亲自给祖母送上一杯温热的粥,确保她能够吃得饱饱的。在冬天,曹操会用自己的身体为祖母取暖,保证她能够有一个温暖的夜晚。
曹操的孝心不仅体现在对祖母的照顾上,他还将孝道延伸到了对其他亲人和士兵的关怀中。在军队中,曹操常常亲自为士兵们分发粮食和衣物,确保他们能够吃得好、穿得暖。他还积极帮助亲戚朋友解决困难,尽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曹操的孝道行为深深感动了身边的人,让他们对他充满敬佩和感激之情。
曹操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道并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敬,更是对所有亲人和社会的关爱。只有真正将孝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够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我们应该向曹操学习,将孝道精神传承下去。
孝道的名人故事 篇三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道的名人故事 篇四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孝道的名人故事 篇五
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孝道的名人故事 篇六
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忙。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飞机就直接去看望。
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老母让身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来的是她刚尿湿的裤子。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您老人家,心里着实难受。这裤子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子?”
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裤子,不合适。母亲也劝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
陈毅说:“您就允了吧。我小的时候,您不知多少次给我洗尿布屎裤。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
说罢,陈毅便躬下身从床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去洗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