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推荐3篇】

时间:2019-08-01 02:24: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 篇一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俞伯牙的音乐家,他精通琴技,琴声动人心魄。然而,尽管他琴艺高超,却始终未能找到一位真正懂音乐、欣赏他琴音的知音。

有一天,俞伯牙听说了在远方有一位琴技同样出众的知音,名叫钟子期。俞伯牙非常兴奋,认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并急切地想和他一起演奏音乐。于是,俞伯牙踏上了寻找知音的旅程。

经过漫长的旅途,俞伯牙终于找到了钟子期。两人相见时,互相交流琴技,彼此深感对方琴艺精湛,心生敬佩和喜悦。他们决定一起合作演奏一曲。

然而,在演奏的过程中,俞伯牙渐渐发现,尽管钟子期的琴技出色,但他并没有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钟子期只是追求技巧和华丽的表演,而缺乏琴音所要传达的情感和灵魂。俞伯牙感到失望和无奈,他意识到钟子期并非他一直以来所期待的真正知音。

在失望和沮丧之下,俞伯牙情绪低落,无法再继续演奏下去。他突然发狂地将手中的琴摔在地上,琴弦断裂,琴身破碎。这一幕让钟子期大为震惊,他不明白俞伯牙为何如此做。

俞伯牙看着摔碎的琴,苦笑着解释道:“我摔琴并非是因为你的琴技不够出色,而是因为我发现你并非我所期待的真正知音。我一直以为你能够理解琴音中的情感和灵魂,但经过我们的合作,我才发现你只是追求技巧和表面的华丽。我感到失望和无奈,只能摔碎琴来表达我的心情。”

钟子期听后,默默地低下了头。他感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追求确实有所欠缺。他向俞伯牙道歉,表示自己会重新审视自己对音乐的态度,并努力寻求真正理解琴音的境界。

从此以后,俞伯牙和钟子期继续各自修炼琴艺,但他们却再也没有合作演奏过。然而,这次摔琴事件却成为了一个哲理故事,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追求知音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音乐的真正理解和情感的传达,而不仅仅只追求技巧和表面的华丽。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 篇二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俞伯牙的音乐家,他琴艺高超,琴声动人。然而,尽管他的琴音动听,却始终未能找到一位真正懂音乐、欣赏他琴音的知音。

终于有一天,俞伯牙听说在远方有一位琴技同样出众的知音,名叫钟子期。俞伯牙非常兴奋,认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并迫不及待地想和他一起演奏音乐。于是,俞伯牙踏上了寻找知音的旅程。

经过漫长的旅途,俞伯牙终于找到了钟子期。两人相见时,互相交流琴技,彼此深感对方琴艺精湛,心生敬佩和喜悦。他们决定一起合作演奏一曲。

在演奏的过程中,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琴音相互呼应,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他们彼此理解,互相欣赏,仿佛心有灵犀般地默契配合。他们的演奏引来了众人的赞叹和掌声,成为了当时最为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合作不仅在音乐上达到了巅峰,也在心灵上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联系。他们成了彼此的知音,相互理解和支持。他们共同走过了人生的艰辛旅程,分享了音乐的快乐和悲伤。

然而,命运却始终是不可预测的。有一天,钟子期突然患上了重病,不久便与世长辞。俞伯牙非常伤心和失落,他失去了一位真正的知音,也失去了与之分享音乐和生活的伴侣。

从那以后,俞伯牙再也没有找到一位能够代替钟子期的知音。他尽管继续演奏音乐,但心中始终有一种空虚和寂寞。他明白,钟子期是他一生中无法替代的存在,他的离去让俞伯牙体会到了知音的珍贵和难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并非易得。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相识和合作是一种奇迹,也是一种珍贵的缘分。他们的故事让人们明白,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知音,尽力去理解和欣赏他们,在音乐和生活中共同创造美好的回忆。而当我们失去知音时,我们也要学会坚强地面对,并继续努力去寻找新的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 篇三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

  伯牙和知音是历史上的一对佳话,高山流水遇知音就描述了彼此的默契和懂得。小编整理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荆州)人俞伯牙在山西做官,有一次与晋国君出来办事,由于留恋故土,就推病迟回,泛舟江上。

  时值八月十五中秋节,俞伯牙泛舟汉阳江口,忽然狂风大作,便避山崖之下,命书僮取琴来弹,弹的是"孔子哭颜回"。四句歌词才弹了三句,忽然弦断。俞伯牙说:"莫非有人偷听?莫非有刺客?"命书僮寻找。

  这时,忽然听见一个人说:"大人休怪!我是一个樵夫,因为避雨躲在山崖之下,听您弹琴。"

  俞伯牙便叫这樵夫上船来,询问他关于弹琴的道理,樵夫对答如流。俞伯牙便为他弹了一首曲子,此人说:"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多么美的曲子啊,广阔高远,您此时的心情在高山啊。)俞伯牙又为他弹了一曲,此人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多美的曲子啊,浩渺无际,您此时的心情在流水啊。)俞伯牙大惊,没想到一个憔夫,居然如此知道我的琴音、心音,真是难得的知己啊。于是以礼相待,询问他的姓名。

  樵夫说:"我是汉阳钟家村人,姓钟,名子期,二十七岁。"俞伯牙说:"我大你一岁。"于是两个人约定第二年中秋节的五、六天之内再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果然如约而至。来到后,便到钟家村寻访钟子期,村里人告知说:"钟子期已经死了。"

  俞伯牙便拿着琴到钟子期坟前凭吊,边弹琴边唱着悲伤的歌。众人都笑俞伯牙太傻,伯牙听后愤而碎琴。一个老头问他:为什么要把好好的琴摔碎呢?

  俞伯牙说: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说完扬长而去,从此以后再不抚琴。

  小故事大道理: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伯牙再会子期

  伯牙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捧无情的黄土。

  伯牙失声痛哭,说着:子期你去世后叫我怎么办?你是我的知音,今日是我与你的相会之日,我见到的却是你的墓碑,你死了,我谓世再无知音。说完就将琴举起用力往地上摔。摔后便说到: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杯。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伯牙摔琴谢知音

  到了两人约好的时间,俞伯牙去找钟子期,看见的只是一座冰冷的坟墓,一捧黄土,顿时呆住了,然后他跑了过去,趴在坟墓上失声痛哭了起来,说道:子期,你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知音,只有你才能猜出我的心思,如今,你走了,我却没能见到你最后一面。就让我这把宝琴来代我陪你。说完,俞伯牙把琴举了起来,一下子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伯牙就悲痛欲绝地离开了,并说道:从此之后不再弹琴了。

  作品梗概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

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打柴人名字,得知他叫钟子期,便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哲理故事【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