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的名人故事 篇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名人因为他们的正直和高尚品德而被世人所敬仰。其中一位著名的正直名人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雾都孤儿》、《双城记》等至今仍被世人所喜爱。然而,他的名誉并不仅仅来自于他的文学成就,更是因为他的正直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在狄更斯的时代,英国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狄更斯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对社会不公的敏感,将这些问题呈现在他的作品中。他揭示了工人阶级的苦难和贫困,同时也批判了底层人民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然而,狄更斯的正直并不仅限于他的作品中。他在现实生活中也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他作为一名社会改革家,曾经参与建立了一所为穷人子女提供教育的学校,并亲自担任校长。他坚信教育的力量,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除此之外,狄更斯还是一位善于捐赠的正直名人。他将自己作品的版税大部分捐献给了慈善机构,用于帮助贫困人群和改善社会福利。他的慷慨捐赠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使他成为了当时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名人。
正直的名人往往以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树立了榜样,影响了后世。正如查尔斯·狄更斯一样,他通过他的作品和他的行为,将社会问题暴露在阳光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他的品德和正直的精神,给了人们勇气去追求真理和公正,改变世界。
正直的名人故事 篇二
在现代社会中,有许多正直的名人以其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其中一位著名的正直名人是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
纳尔逊·曼德拉是南非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以其对种族平等和和平的追求而被世人所敬仰。曼德拉在种族隔离时期被南非政府关押了27年,但他始终坚持非暴力抗争,呼吁和平解决南非的种族问题。
曼德拉的正直和高尚品德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还体现在他对人民的关爱和奉献上。作为南非第一位非洲人总统,曼德拉致力于改善贫困人民的生活条件,并推动国家发展。他将自己的薪水的一大部分捐赠给了慈善机构,用于帮助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
除此之外,曼德拉还积极推动南非的和解和民主发展。他提出了“真理和和解委员会”这一创新的机制,通过听证会和调查,揭示了种族隔离时期的真相,促进了南非社会的和解和团结。他的努力使南非成功实现了种族和解,并成为了一个多元民主的国家。
纳尔逊·曼德拉的正直和高尚品德,使他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备受尊敬的名人。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正直和高尚品德的重要性,并为人们树立了榜样。他的奉献和对和平的追求,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和敬仰。
正直的名人故事总是能够给人们带来启示和希望。无论是查尔斯·狄更斯还是纳尔逊·曼德拉,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正直的行为,改变了世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坚持正直和高尚的品德,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正直的名人故事 篇三
周总理
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社会生产运动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正直的名人故事 篇四
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正直的名人故事 篇五
魏征夫人
魏征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宰相。他直言不讳,曾提出“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加上为人俭朴,病危时还没有像样的房子,所以一直深受人民的称道。而魏征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历史上出名的贤内助。
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那么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那间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而毫无怨言。
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
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简直不相信,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魏征于64岁那年去世了。唐太宗听到噩耗后非常伤心。他想,这样一个好臣子理应受到表彰与敬重,于是下令举行盛大的葬礼。这时又是魏夫人出来讲话了。好说:“魏征一生俭朴,葬礼排场太大,与他平生志愿有违。”唐太宗最终拗不过魏夫人,细细想来,她所说的也在情理,于是只得为魏征举行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葬礼。
葬礼结束以后,魏征夫人裴氏也没有去住皇上给盖的新房子,她依旧与儿子住在原先翻修过的老房子里,过着清贫、淡泊而宁静的生活。
正直的名人故事 篇六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功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想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忽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他霍地站起来,走到墙边一看,啊!原来是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点,这样他就能勉强读书了。
范仲淹,北宋人。两岁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了,母亲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非常刻苦,朱家是个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附近山上的寺庙里寄宿读书,那是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化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咸菜,吃完继续读书。有时候夜里读书感到疲倦,就用凉水洗脸驱散睡意。他刻苦读书的精神给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仲淹为官后针砭时弊,慷慨激昂,常不顾自身安危。他刻苦自勉,食不重肉,妻子儿女吃穿仅够自足而已。经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李时珍,明朝人,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病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就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再当医生:因为那时候行医是让人看不起的职业。李时珍可不这样想,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向父亲那样为病人治病。
李时珍22岁开始给人看病,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很多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于是下定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盛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他回到老家,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