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篇一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历史典故故事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周朝的两个著名历史典故故事。
故事一:周公旦的“三思而后行”
周公旦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也是周文王的重要谋士。周文王即将离世时,他把国家的政权交给了他的儿子周武王,并特意告诫他要听从周公旦的劝告。然而,周武王上位后,他心高气傲,不愿意接受周公旦的建议,而是任意妄为,导致国家陷入混乱。
周公旦看到这种情况后,他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方法来教育周武王。有一天,周公旦准备了一张画,上面画着一只鸟,然后把这个画展示给周武王看。周公旦告诉周武王,这只鸟的名字叫“三思”。周武王不解地问道:“为什么这只鸟的名字叫‘三思’呢?”周公旦回答说:“因为这只鸟在飞行之前,会先停下来三思考虑,确保自己的行动是正确的。”
周公旦的故事给了周武王很大的启示,他意识到自己以前的任性行为是错误的。从此以后,周武王开始聆听周公旦的建议,并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来处理国家事务。他在周公旦的指导下,成功地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周朝。
故事二:姜太公钓鱼的故事
姜太公是周朝著名的智者和谋士,他曾经为周武王立下了许多战功。但是,姜太公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战功,他希望能够在钓鱼方面也有所造诣。
有一天,姜太公来到一条河边,准备放下渔网捕鱼。然而,他发现鱼儿都非常聪明,根本不上钩。姜太公思考了很久,觉得自己的方法可能有问题。于是,他决定换一种方式来钓鱼。
姜太公把渔网撤掉,换上了一个鱼竿和鱼饵,然后悄悄地躲在一棵大树后面。他等待了很久,终于等到了一条大鱼上钩。姜太公高兴地将大鱼放回了河中,然后重新放下了渔网。
这次,姜太公发现,鱼儿们都被之前的大鱼引诱了过来,纷纷上了渔网。姜太公成功地捕到了很多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姜太公在面对困难时没有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做法,而是主动调整了策略。他的智慧和灵活性使得他在钓鱼方面也取得了成功。
以上是周朝的两个著名历史典故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周朝的历史风貌,也教育人们要谦虚谨慎、智慧灵活地面对问题。这些故事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颂。
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篇三
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关于周朝的历史故事篇一:玩物丧志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将东方的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和周王室的子孙,又向各边远地区派出大批使者,以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希望他们都归顺于周室。
于是,许多远方的小国和部族便派使者送来贡物,以示臣服。其中有一个部落送来一只叫做獒的狗。这只狗身上的毛呈黄褐色,身体较大,尾巴较长,四肢比较短,性格凶猛,善于搏斗。同时,它又很有灵性,在武王面前匍匐在地,好像是在行跪拜之礼一样。武王对此很是喜欢,便重赏了前来进献獒的使者,然后就高兴地逗起獒来。
召公知道这件事后,作了一篇名叫《旅獒》的奏章,呈给周武王。奏章的大意是:如果沉湎于侮辱和捉弄别人,就会使自己丧失崇高的德行;如果沉湎于所喜爱的事物,就会使自己丧失积极进取的志向。周王朝的建立很不容易,不能让它立刻灭亡啊!读了这篇奏章,周武王觉得召公的话很有道理,颇受感动,想起了从前纣王荒淫无度,导致商朝灭亡的惨痛教训,就下令将贡物分别赏赐给各位功臣和各国的诸侯。
关于周朝的历史故事篇二:惩前毖后
周武王灭商后第二年,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姬诵继位,即周成王,而此时的周成王还是个毫不懂事的少年。面对刚打下来的江山和年幼无知的侄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代行天子之事,替成王摄政。
此举引起管叔和蔡叔 (周武王的堂兄弟 )的猜忌,他们牢骚满腹,四处造谣,许多人信以为真,连年少的成王也充满了疑虑,对周公旦的行为产生怀疑。管叔和蔡叔在嫉妒和权力欲望的驱使下,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举旗反叛,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管蔡之乱”。消息传来,周王室上下十分惊恐。
成王虽然年少,但也知道情况严重,完全依赖周公。经过大家的商议和安排,最后决定由周公亲自率领大军迎敌。经过三年苦
战,赢得了胜利,武庚在战斗中被打死,管叔被诛杀,蔡叔成了俘虏,被流放到人烟稀少的蛮荒地区。大军回师那天,周成王亲自到城外去迎接周公,满脸歉疚地说:“予其惩,而毖后患。”“惩前毖后”从此而来。意思为:要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防止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关于周朝的历史故事篇三:握发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王灭商两年后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不能理政,周公代成王摄政,当时天下很不平静,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不服,阴谋作乱;商后裔武庚图谋反叛复国。
周公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摄政,对内勤政仁治,对外镇压叛乱,夙夜操劳,食不甘味,礼贤下士,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周公为了国家兴旺,十分珍惜人才,热心接待来宾,甚至到了“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程度。“握发吐哺”后指贤相勤政爱民,为国殚尽竭虑,废寝忘食,公而忘私,忠心耿耿。曹操在《短歌行》一诗中借用这个典故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关于周朝的历史故事篇四: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指西周时成王、康王相继在位的四十余年间,形成了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
为慑服商顽民而建的成周城落成后,辅政大臣周公还政于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坚持节俭,克制多欲,缓和了阶级矛盾。又令周公制礼作乐,即王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大规模推行自周武王时就开始的分封制。西周分封,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从而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加强周王朝统治的作用。
康王之世,周还曾命诸侯征讨淮夷、东夷,加强对异邦的控制。康王在位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