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饮食故事 篇一
朱元璋,字重光,后封明太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是一个出身农民家庭的人,他的饮食故事也充满了朴实和朴素的特点。
朱元璋自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中,家里的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因此,他的饮食也非常简单。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常常只能吃些粗粮和蔬菜来填饱肚子。尽管如此,朱元璋从小就有着非常好的胃口,他能够吃下大量的食物。
朱元璋在农村长大,对农田和农作物有着深厚的了解。他知道如何栽种各种粮食作物,并且也知道如何栽种蔬菜和果树。因此,他对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十分重视。每年的秋收季节,朱元璋都会亲自去田地里检查庄稼的生长情况,并且亲自参与收割工作。他认为只有亲眼看到农作物的生长才能更好地了解农民的辛苦和农田的情况。
朱元璋对于饮食的要求并不高,他注重的是食物的营养价值。他认为吃饭要吃得饱,但也要吃得健康。因此,他倡导大家多吃粗粮和蔬菜,少吃肉食和油腻的食物。他常常告诫他的家人和身边的人,要摄取足够的营养,但也要注意饮食的均衡。
朱元璋在位期间,他也对宫廷的饮食进行了改革。他废除了以前的奢华饮食,取消了宫廷内的许多浪费行为。他规定了宫廷的饮食标准,注重食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他还设立了厨师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厨师,他们为朝廷和宫廷提供了美味健康的饮食。
朱元璋虽然成为了一个皇帝,但他对饮食的要求一直很朴素。他不喜欢奢华的宴席,更喜欢简单的饭菜。尽管他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仍然保持着他从农村时代的饮食习惯。他的饮食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变化,对于饮食的要求都要保持朴素和健康。
明太祖朱元璋的饮食故事 篇二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饮食故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朱元璋在位期间,他十分注重饮食的品质和食物的种类。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食物的保障。因此,他提倡农民多种植粮食作物,并且鼓励人们多吃粮食来保证身体的健康。
朱元璋非常重视宫廷的饮食,他规定了宫廷的饮食标准,并且亲自品尝食物的质量。他注重食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不允许宫廷内的浪费行为。他还设立了厨师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厨师,他们为朝廷和宫廷提供了美味健康的饮食。
朱元璋对于宴会也十分重视。他经常举办宴会来招待官员和外国使节。在宴会上,他会亲自品尝每道菜肴,并且与宾客交流。他也会询问厨师们的烹饪技巧,并且表扬他们的表现。他认为宴会不仅是一种社交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展示和交流。
尽管朱元璋注重饮食的品质和营养,但他并不奢华。他不喜欢奢华的宴席,更喜欢简单的饭菜。他的饮食习惯十分朴素,他喜欢吃粗粮和蔬菜,少吃肉食和油腻的食物。他认为饮食应该均衡,要保证摄取足够的营养。
朱元璋的饮食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食物的保障。他注重食物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倡导健康饮食的观念。他的饮食故事也告诉我们,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变化,对于饮食的要求都要保持朴素和健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明太祖朱元璋的饮食故事 篇三
明太祖朱元璋的饮食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明太祖朱元璋的饮食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四菜一汤”的发明者
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要饭时饿得头昏眼花,一个讨饭婆给了他一碗汤。朱元璋吃了还想吃,便问妇人这是什么汤。妇人顺口一说“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记下了。当他了做了皇帝之后,便要御厨给自己做此道汤,但御厨做的味道怎么都不对。后来在盱眙祖籍地找到了当年的老婆子,才知道这仅是一道用烂白菜、玉米粒、剩饭混在一起的“杂烩汤”。
“珍珠翡翠白玉汤”,据说从此成为明朝御膳里的保留菜单。
从《南京太常寺条》祭祀孝陵的祭品单中看,总少不了韭菜、荠菜、芹菜、茄子、苔菜、竹笋、芋苗这些农家土菜,这应该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前常吃的。
南京坊间是这样传的: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好过,但达官贵人却穷奢极欲,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朱元璋十分看不惯,如此下去大明朝也要亡国,决心整治这股奢侈风气。
时逢皇后生日,各路
人马都来贺寿。待全部坐齐之后,朱元璋吩咐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两大碗青菜,最后一道是葱花豆腐汤。众臣不解,朱元璋解释:“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大臣听罢知道朱元璋的用意。接着,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廷传到民间,进而成了现代廉政的榜样。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皇帝也非不食人间烟火,并非天天都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
2、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治嘴巴的故事
明朝洪武年间,适逢全国灾荒,百姓生活很艰苦,而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然花天酒地。朱元璋决定自上而下整治一番挥霍浪费的吃喝风,只是一时又难于找到合适的时机,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来了。
皇后生日那天,满朝文武官员都来祝贺,宫廷里摆了十多桌酒席。朱元璋吩咐宫女们上菜。首先端上来的是一碗萝卜,朱元璋说道:”萝卜、萝卜,胜过药补。民间有句俗话说’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愿众爱卿吃了这碗菜后,百姓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出了门’。来、来、来,大家快吃。”朱元璋带头先吃,其他官员不得不吃。宫女们端上来的第二道菜是韭菜。朱元璋说:”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说完朱元璋又带头夹韭菜吃。其余官员也跟着夹韭菜吃。接着,宫女们又端上两碗别的青菜,朱元璋指着说:”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吃朝廷的俸禄,要为百姓办事。应该像这两碗青菜一样清清白白。”。吃法与上次一样,皇帝先吃,众官仿效,风卷残云。吃完后,宫女们又端上一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又说:”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寅是寅来卯是卯,吾朝江山保得牢。”朱元璋动筷后,众官也就抢着吃了。吃完后,众官员以为下面可能就是山珍海味了,殊不知等了好久,宫女们就是不端菜来了。朱元璋见大家情绪有点紧张,于是当众宣布:”今后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皇后的寿筵就是榜样,谁若违反,定严惩不贷。”接着宣布散宴。
传说,自那次宴会后,文武众官宴会无一敢违例,廉俭之风倒也盛行一时。
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励志故事
不过话说回来,这朱爷却也从这些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施展经验,作长短工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这可丝毫不比在什么名牌大学的农业专业上读到博士后差,作搬运工是学会了公共交通,作小二是学习了酒店管理,作打手、流氓?没两下子谁会请你!而且作打手、流氓都可以锻炼身体,各位作过相关工作的人士肯定都明白——打人是需要很大的体力的,有时比挨打还耗费体力!至于作和尚嘛?
使他懂得了一些佛家真谛,修身养性,使他不至于成为元朝皇帝那样的暴君,只是不知他是否是真的和尚,反正在他一看到有机会便还了俗,那些“呢嘛喇呼哄”懂得了多少!
然而,作为一个社会最底层人士的最成功代表,他还是得到很多后世的赞誉。
4.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的来由
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就胸怀大志,要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一个新朝代。每到一处,他都要考察一下民情;常换上便装,走乡串镇去访贤求才。这年夏天,他带兵路过徽州,军队一驻扎下来,他就招呼谋士李善长说:“李卿,我俩出去走跶走跶!”
李善长心里明白:“走跶走跶”就是出去访访。可是他骑了半天马,晒了半天日头,舌干口燥,头错脑晕,就安身不动地说:“主公,今日是‘小鬼闹判官’的日子,出去不吉利,明晨去吧!”
朱元璋求贤若渴,对这码事满不在乎,就说:“唉!常言说:‘一正压百邪’。带兵的人岂能怕鬼呢?走吧,走吧!”
李善长没有法子,只得跟着朱元璋出了军营,不远,就看到街上一户人家在办喜事,门口张灯结彩,喜联红艳。朱元璋拉了李善长一把说:“停停。今天是‘小鬼闹’的日子,这家为啥还办喜事?”
李善长绕弯子说:“主公,你是求贤若渴,人家是抱孙子心切嘛!”
就在朱、李两人点点戳戳讲话时,一位身穿新衣、崭崭刮刮的老大娘送客出来,朱元璋上前一揖,说:“大娘,我有一事,向你讨教。”
老大娘笑眉欢眼地说:“客官,有话请讲。”
朱元璋指着喜联说:“你们怎么选这‘小鬼闹’的日子办喜事?不忌讳吗?”
老大娘笑声更大了,说:“啊,啊!不错,今日是‘小鬼闹’日子是不好。可是,不碍的,因为朱元璋将率兵来到,前头小鬼闹,后有大帅到,大帅到,大帅到,小鬼不敢闹。这日子吉利得很呀!”
朱元璋一听,心中惊讶不已。行军打仗,原无定准时刻,人家怎么猜得这么准呢?他向老大娘问道:“你怎么晓得朱元璋今天要到?”
老大娘笑眯眯地回答说:“是南山朱老升老先生说的。”
朱元璋暗暗思忖,这朱升倒是个“额头上放扁担——头挑”人物,说不定就是当今孔明,一定得把他请出来,共商开国大计。
于是,向老大娘问明了去南山的路,就带着李善长迈步走了。
出了城,一路上,只见家家户户都把多年未用的篾圈,拿出来洗刷晒补。朱元璋想:咦,今年妻子刚黄,就这样忙起囤粮家计,到时候能派得上用场吗?这时,刚好一个老头走过来,朱元璋拦住问道:“老大爷,今年大丰收啦!”
“嘿嘿,你看那麦棵,稠的连兎子都钻不进去;你看那穗子,象狗尾巴,沉甸甸的。‘家要富,靠余粮,国要强,靠积粮’啊!”
“对,这话讲的不错。是你老人家想出来的吗?”
“这个意思,我们庄稼佬心中有。话讲得这么圆范,我可没有这个本领,是朱升讲的。他还说,太平日子就要来了。客官,到那时,我们是‘粮多方恨囤子少’啦!日子美气啊,哈哈。”
又是朱升说的!朱元璋心里异常高兴,就放快步子。到了南山脚下,已是日头落山。两人登上了山,来到一幢木屋前,只见柴门掩着,门上春节时贴的对联,还依稀可见:
荒村教读,心念子孙;
野山求贤,志在社稷。
李善长看了,心里有点不舒服,咕嘟着嘴说:“好一个吹牛皮不怕犯死罪的读书人!”
朱元璋忙说:“善长,你勿急嘛,没有海量,怎敢讲海话。我看他嘛,生铁补锅,有本事。”
朱元璋推开柴扉,轻声问道:“有人吗?”无人答应。两人进到屋里,看到里面油灯如豆,两个老头就着灯光正在下棋。东坐者面孔黝黑,黑须,村老穿着;西坐者面白晰,长须,塾师装束。朱、李两人来到,他俩象没有看见似的。李善长急了,叫道:“先生……”
白面者指指棋盘上写的一句话,“看棋不语真君子”。朱、李二人只好就在桌旁的凳子上坐下看着。
一会棋罢,白面者站了起来,向朱元璋作了一个揖说:“知道大帅要来,可是谁知老友抢先一步。农家难得有个空闲,只好委屈大帅一时。”
朱元璋忙站起来,答礼说:“哪里,哪里。我非常敬重先生人品,今天特来拜访。”
白面者又说:“读书人朱升,才疏德薄,有劳大帅贵步。”
朱元璋说:“先生深孚民望,德劭才高,不必过谦了。”
这时,黑须老人端上茶。朱元璋呷了一口,又急着说:“朱升先生,我长年率军东征西讨,可是成效不显,深望先生不吝赐教。”
黑须老人摆上饭菜。朱升拱手相邀,说:“大帅和李先生请,全是山村野味,不成敬意,饭后再谈吧!”
其实,他们在饭桌上边吃边谈,十分融洽。饭后,撤了碗碟,朱升展纸在桌上,挥毫写了九个大字: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朱升写罢,望着朱元璋说:“大帅,我愿把这九字一句话奉赠给您。”
朱元璋连说:“高,高!我……我一定铭记在心。”
李善长在一旁,也连声称赞。
当夜,朱元璋和朱升同榻抵足,娓娓而谈,直到东方曙光临窗。第二天朱元璋起身临走时,向朱升说:“朱升先生,请随我去军营吧!”
朱升一拱手说:“老朽不才,陋习甚多。我这九个字,一字三个月,两年一季后,我方出门,请大帅原谅,请大帅万勿相强。”
朱元璋是个一点就明的人,只好诚恳地说:“好!尊重先生的意见。二十七个月后,我定来邀请先生,届时望先生万勿推辞。”
朱升颔首微笑道:“到时天公自有安排。”
朱元璋回到军营后,就按照朱升的九字真言办理。经过两年多时间,就推翻了元朝,统一天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这时,他想起朱升,就与军师刘伯温商量,如何礼邀朱升。谁知黄门送来一份禀报,说:“皇上,这是徽州一位故人送给万岁的。”
朱元璋接到手,一看,正是朱升的信。上写:
山村教读遇圣颜,
九字真言方得传;
如今天下归一统,
何需老儒再出山!
朱元璋知道朱升是请不出来了。就派刘伯温为钦差,到徽州,把歙南山改名为“问政山”,在山上建朱生祠。从那以后,这山就叫“问政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