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气的名人故事【实用3篇】

时间:2019-05-09 07:49: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骨气的名人故事 篇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名人以其骨气和坚持的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不仅仅是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影响了整个社会。下面我将向大家讲述一个骨气的名人故事——邓稼先。

邓稼先,中国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正面临着外部敌对势力的压力,而邓稼先正是在这个时候投身于中国导弹事业的研究。然而,当时的中国科技实力相对较弱,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邓稼先在中国导弹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他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难题,还要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压力和质疑。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坚持和骨气。他相信自己的研究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此,他选择了坚持。他和他的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最终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导弹。

邓稼先的骨气不仅体现在他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上,更体现在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上。他在导弹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并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邓稼先的故事告诉我们,骨气是一个人坚持自己理想和志向的力量。面对困难和挫折,只有坚持和骨气才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同时,骨气也需要我们对国家和社会有着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骨气的人。

骨气的名人故事 篇二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名人以其骨气和坚持的精神赢得了荣誉。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追求梦想、克服困难。下面我将向大家讲述一个骨气的名人故事——尼尔·阿姆斯特朗。

尼尔·阿姆斯特朗是美国宇航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他在1969年7月20日成功执行“阿波罗11号”任务,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然而,他的成功之路并不平坦。

阿姆斯特朗在接受航天训练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挫折。他曾在一次飞行事故中几乎丧命,但他没有因此放弃。他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最终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宇航员。

1969年,阿姆斯特朗和他的航天员同伴巴兹·奥尔德林和迈克尔·柯林斯搭乘“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在月球着陆舱离开指令舱的那一刻,阿姆斯特朗的心情异常激动。他和奥尔德林一起走下月球着陆舱,在全世界近50亿人的见证下,他成为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类。

尼尔·阿姆斯特朗的骨气和坚持精神是他成功的关键。在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时,他从未气馁过,相反,他总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他相信自己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尼尔·阿姆斯特朗的故事告诉我们,骨气和坚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出我们的潜力,取得真正的成就。同时,骨气也需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骨气的人。

骨气的名人故事 篇三

关于骨气的名人故事

  骨气,伴随着中华民族而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已经诠释了几千年,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关于骨气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傲骨指数:★

  故事详细介绍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滦县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欲让位给兄长伯夷。

  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傲骨指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郡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苏武:贝加尔湖牧羊十九载

  傲骨指数:★★★

  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

汉朝,臣服单于。

  单于发现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又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也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傲骨指数:★★★★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

  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

  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阮籍:傲然独得,任性不羁

  傲骨指数:★★★★★

  阮籍的父亲阮瑀曾任曹魏丞相,为“建安七子”之一。阮籍本人以潇洒和不拘礼节而出名。

  太尉蒋济听说阮籍“俊而淑悦,为志高”,准备证辟阮籍做自己的椽属。阮籍听到消息,就写了一封《奏记》,亲自送到洛阳城外的都亭,请吏卒转呈蒋济。《奏记》中说自己才疏学浅,出生卑微,难堪重任,婉言表示谢绝。后勉强就任,但是不久即告病辞归。

  曹爽召他为参军,但他报病不出。后来曹爽被杀,司马懿召他为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用他为从事中郎。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心怀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景元四年(263)十月,司马昭被晋封位晋公,位相国,加九锡,这是司马昭正式实施其篡权的重要一步。按照例行公事,由曹魏傀儡皇帝曹奂下诏加封晋爵,司马氏谦让一番,然后再由公卿大臣"劝进",当时阮籍担任步兵校尉之职,也被受命执笔,但阮籍依旧喝酒,等到使者来催稿时,阮籍只好带酒拟稿塞责。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傲骨指数:★★★★★★★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

  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骨气的名人故事【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