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儿童成语故事 篇一:画蛇添足
从前有个叫小明的男孩,他非常喜欢画画。他的画技非常出色,每次画出来的画都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有一天,小明决定画一幅画蛇添足的画。他仔细描绘了一条身姿优美的蛇,但是他觉得画还不够完美。于是他决定给蛇画上一双足。
小明画上了一只蛇腹下的两只脚,结果画得非常别扭。他尝试着擦掉重新画,但是每次都画得更糟糕。小明感到非常沮丧。
就在这时,小明的爷爷进来了,看到小明苦恼的样子,他问道:“小明,你为什么这么烦恼呢?”
小明抱怨道:“爷爷,我想画一幅画蛇添足的画,但是每次画上蛇的脚都画得很难看。”
爷爷笑着说:“小明,你知道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它是指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小明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爷爷接着说:“画蛇添足是一个警示我们不要做无用功的成语。你画的蛇已经很完美了,没有必要再去画脚。有时候,我们做事情越简单越好,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小明听了爷爷的话,恍然大悟。他决定接受爷爷的建议,将画蛇添足的画重新改回原来的样子。从此以后,小明在画画的时候,总是思考着是否需要画多余的东西,他的画技也越来越出色。
通过这个故事,小朋友们明白了画蛇添足的意义,学会了在做事情时不要做无用功,用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完成任务。
简短儿童成语故事 篇二: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叫小华的男孩,他住在一个农村。他家养了一群羊,每天都要牵着它们上山放牧。
一天,小华在山上放牧的时候,不小心走远了,结果一只羊走丢了。小华感到非常后悔,他知道这只羊丢了他家会很麻烦。
小华急忙回家告诉了他的爸爸。爸爸听了之后,没有责备他,而是告诉他一个成语叫做“亡羊补牢”。
爸爸解释道:“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事情发生了不好的结果,我们应该尽力去补救。虽然羊已经丢了,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来防止以后再丢羊。现在我们可以加固羊圈,修建更牢固的围栏,这样就能保证以后的羊不会再走丢了。”
小华听了爸爸的话,感到非常受教育。他们一家人一起修建了更牢固的羊圈,羊再也不会走丢了。
通过这个故事,小朋友们明白了亡羊补牢的意义,学会了面对错误和困难时,及时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以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简短儿童成语故事 篇三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简短儿童成语故事 篇四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多的器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居乐业的大概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简短儿童成语故事 篇五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今骓(zhui)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简短儿童成语故事 篇六
“安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的《谏吴王》,原文是“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队伍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