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2年级《连加连减》的听课心得感受 篇一
在这次数学2年级的《连加连减》的听课中,我收获了很多。这节课主要是教我们如何进行连加和连减的计算,让我们更加熟悉和掌握这两种运算方法。老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我对连加和连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老师通过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连加和连减的概念,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运算方法的意义。他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讲述了小明去菜市场买菜的过程。小明买了两袋苹果,然后又买了三袋橙子,最后又买了一袋苹果。老师让我们算一算小明一共买了多少袋水果。通过这个例子,我明白了连加的概念,也学会了如何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觉得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非常有趣,让我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数学知识。
其次,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具等,来帮助我们学习。在课堂上,老师使用了一个连加教具,让我们动手操作,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连加的过程。通过这个教具,我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一次加法的过程,更加明白了连加的原理。此外,老师还使用了课件来呈现一些例题,让我们可以一起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参与度,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连加和连减的方法。
最后,老师还布置了一些练习题,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他鼓励我们在课后多做练习,通过不断地实践来掌握连加和连减的技巧。我觉得这种反复练习的方法非常有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并且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
通过这次数学2年级《连加连减》的听课,我对连加和连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学会了如何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掌握了连减的技巧。我觉得这节课非常有意义,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我希望以后能够继续努力,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2年级《连加连减》的听课心得感受 篇二
在这次数学2年级的《连加连减》的听课中,我收获了很多。这节课主要是教我们如何进行连加和连减的计算,让我们更加熟悉和掌握这两种运算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连加和连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高了我的计算能力。
首先,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连加和连减的过程。他给了我们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通过这些例子,我明白了连加和连减的定义和运算规则。我学会了如何根据题目的要求,使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让我对连加和连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高了我的计算能力。
其次,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快地进行连加和连减的运算。他教给我们一些计算技巧,如从大到小连减、从小到大连加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计算速度,还能够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反复练习,我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我的计算准确性和效率。
最后,老师还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他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游戏,让我们在游戏中运用连加和连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参与度,还让我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这些游戏和活动,我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次数学2年级《连加连减》的听课,我对连加和连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高了我的计算能力。我学会了如何用连加和连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掌握了一些简便的计算技巧。我觉得这节课非常有意义,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我的计算准确性和效率。我希望以后能够继续努力,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2年级《连加连减》的听课心得感受 篇三
数学2年级《连加连减》的听课心得感受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一、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
1)应用意识;
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一开始创设托乒乓球比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对知识的需求。从四个大组中选出4人,其中1人为计数员,另3人为参赛对员。在老师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开始比赛。最后,当老师提问哪一组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你怎么想的?这时激活了学生对加法含义的认识基础,连加这一知识作为学生的需求应运而生。学生跃跃欲试,开始了大胆假设,一种数学的品质弥散在课堂上,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说应该把每一队三个人的成绩加起来或和起来,就能决定名次了。正所谓教学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问:你能不能一眼看出哪一组是第一名?学生们开始仔细观察成绩记录,马上发现第二组是第一名,因为这一组第一位同学托了11下,已经超出其他组,再加上后两位同学的成绩,那就更高分了。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教师适时启发学生:数学并不只是计算,刚才同学们一眼看出谁是第一名,这也是运用了数学的方法。这样紧扣新课标精神,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教学做出适当的补充,将学生作为一种活的教学资源,体现数学教学的生命力!
接着提问“如何得出第二、三、四名呢?”一句问话将学生带入连加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有了前面加法含义的认知基础,马上回答出将三个数相加,就可以得出。教师板书式子(其中一组的成绩)并将这个式子与以前学的两个数相加做比较,引出课题“连加”。
最后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了争取后继学习的时间,要求每人计算自己组的成绩并在组内说计算顺序。学生汇报时,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将课本72页例题制作成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当停下来后,要求学生描述刚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连加的含义,并列式解决、汇报。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 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听故事是每个儿童的天性,紧凑的故事情节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延续喂小鸡的情节,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数学文化观。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为了突破重难点,这一环节采用逐层提问,分解重难点的教法。当课件显示走了两只鸡时,便提问:你能说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原来有8只小鸡,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列式8-2=6。课件继续演示又走了两只鸡时再次提问:接着又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列式?学生回答:接着又走了2只,再减去2。教师追问:用什么来再减2呢?学生回答:用8-2剩下的数来减去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8-2-2,对比连加式子,出示板书连减,并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在探讨计算顺序时,采用分层教学法,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探讨,有困难的学生走上来与老师一起学习。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配合课件突出运算顺序,突破难点。强调同连加一样在先运算的两个数下面划横线,并把得数写下,这样就不会忘记,能细心计算。
在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后,出示课本74页第5题,停车场图,要求学生看课件演示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进一步体验连减的含义,并列式计算。
3、 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教师便得引导学生在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为了便于学生找到连加连减的异同,板书尽可能设计简洁,突出知识点的联系。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发现关键问题需要较长时间及适当的指引,在这,我肯花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最后,学生终于抛开外在形式的干扰,找到核心问题。归纳出以下两点:1)连加连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得数,再与第三个数进行计算。2)连加是把三部分和起来得到总数,而连减是用总数来减。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老师定位的角色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带领孩子们体会成为学习主人翁的乐趣。
4、 寓练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1)计算(专项练习,巩固运算顺序)
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你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4+1= 4+3+2= 5+0+3=
8-5-3= 10-2-7= 10-6-2=
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强调为了记住前两个数的得数,我们采用写下来的方法。这样可以使我们全心全意去计算,而不用担心忘记了得数,不能继续后面的计算任务。
2)请你帮小动物们找到回家的路。(趣味性题目,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习的兴趣)
课件展示:每只小动物手上都有一把钥匙,每把钥匙对应一间屋子。只有算对钥匙上的式子,你才能帮小动物找到回家的路。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培养小朋友乐于助人的品质。
3)小小邮递员。(使更多学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从面上检查学习情况。结合新课标精神渗透简单图形统计表的知识)
学生将算式都贴在正确的邮箱上面后,提问:哪个邮箱的信最多,哪个邮箱的新最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看着这个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你能举出生活中你碰到过的连加连减的问题吗?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我们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现实背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