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音乐研究报告范文 篇一
标题:探究中国民俗音乐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民俗音乐的研究,探究了其历史渊源与演变过程。首先介绍了中国民俗音乐的定义和特征,然后通过对古代民间音乐的考察,揭示了中国民俗音乐的起源和发展。随后,深入探讨了中国民俗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包括古代的宗教音乐、农耕音乐、祭祀音乐,以及近现代的庆典音乐、婚丧嫁娶音乐等。最后,总结了中国民俗音乐的特点和意义,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国民俗音乐、历史渊源、演变过程、特点、意义
引言
中国民俗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伴奏,也是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民俗音乐的研究,探究其历史渊源与演变过程,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民俗音乐的定义和特征
中国民俗音乐是指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由普通民众自发创作和演奏的音乐形式。它以民间歌曲、乐器演奏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多样性:中国民俗音乐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民俗音乐风格,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2. 传统性:中国民俗音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代相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3. 社交性:中国民俗音乐常常与社交活动相结合,如庆典、婚丧嫁娶等。它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情感交流,还能够促进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二、中国民俗音乐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中国民俗音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民间音乐主要有宗教音乐、农耕音乐和祭祀音乐等形式。宗教音乐是古代人们在祭祀神灵时演奏的音乐,通过音乐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祈祷;农耕音乐是农民在耕作中演奏的音乐,通过音乐祈求丰收;祭祀音乐是古代人们在祭祀祖先时演奏的音乐,通过音乐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中国民俗音乐逐渐演变为庆典音乐、婚丧嫁娶音乐等形式。庆典音乐是在各种庆祝活动中演奏的音乐,如年节、节日等;婚丧嫁娶音乐则是在婚礼、丧礼等仪式中演奏的音乐,通过音乐表达对生命的祝福和缅怀。
三、中国民俗音乐的特点和意义
中国民俗音乐具有多样性、传统性和社交性等特点,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传递情感、弘扬文化的重要媒介。通过研究中国民俗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此外,中国民俗音乐还具有社交功能,能够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促进社区凝聚力的形成。在现代社会中,中国民俗音乐也扮演着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旅游资源的角色,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中国民俗音乐的研究,我们对其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民俗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交功能。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中国民俗音乐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晓东.中国民俗音乐概论[J].音乐学研究, 2007, 1: 45-50.
[2] 张勇.中国民俗音乐的历史渊源与特点[J].艺术研究, 2010, 4: 50-55.
[3] 陈明.中国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传承[J].音乐学刊, 2012, 2: 55-60.
民俗音乐研究报告范文 篇二
标题:探索民俗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民俗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旨在探讨民俗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介绍了民俗音乐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传统民俗音乐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随后,探讨了如何进行民俗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包括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最后,总结了民俗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民俗音乐、传承、创新、现代社会、意义
引言
中国民俗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和文化冲击,传统民俗音乐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民俗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探讨民俗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一、民俗音乐的定义和特点
民俗音乐是指在民间传统社会中,由普通民众自发创作和演奏的音乐形式。它以民歌、乐器演奏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丰富多样性:中国民俗音乐形式丰富多样,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这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2. 传统性:中国民俗音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代相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3. 社交性:中国民俗音乐常常与社交活动相结合,如庆典、婚丧嫁娶等。它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情感交流,还能够促进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二、传统民俗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与困境
传统民俗音乐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首先,由于社会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民俗音乐环境逐渐消失,许多民俗音乐的传承者减少,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其次,现代音乐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民俗音乐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压制。此外,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使得人们对传统民俗音乐的关注度降低。
三、民俗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为了传承和发展民俗音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学校教育: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加强对民俗音乐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民俗音乐的兴趣和理解。通过学校音乐团体和社区活动,提供演奏和表演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社区活动:加强社区中的民俗音乐传承和演奏活动,组织音乐比赛和音乐节,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通过社区活动,提高民众对民俗音乐的认知和兴趣,促进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3. 现代技术的应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和手机应用,推广和传播民俗音乐。通过在线音乐平台和社交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民俗音乐,促进传统音乐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四、民俗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民俗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历史文化的内涵,还能够增强人们的情感交流和社区凝聚力。在现代社会中,民俗音乐也扮演着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旅游资源的角色,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民俗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加强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广和传播民俗音乐,以促进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琳. 中国民俗音乐的传承与创新[J]. 音乐艺术, 2012, 4: 55-60.
[2] 张丽.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 音乐教育研究, 2015, 2: 45-50.
[3] 陈明. 民俗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J]. 音乐研究, 2018, 3: 50-55.
民俗音乐研究报告范文 篇三
关键词:
中专民族音乐教学
摘要:
中专民族音乐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类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培养良好良好应约修养、陶冶情操的重要教学过程。针对现代中专学生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现代中专院校应加强中专民族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促进中专学生、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就中专民族音乐教学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1中专院校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专院校音乐教学工作对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人才心理健康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兴趣爱好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专音乐教学过程中,民族音乐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民间产生、流传的歌曲与乐曲,民族音乐能够反映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人们的喜好、反映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产生于生活基础的民族音乐能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反映人们不同心理情况下的心情与态度。通过民族音乐的赏析能够帮助中专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下的音乐风格以及社会现状。同时通过民族音乐易于接受、文化传承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及健康的文化素养。避免非主流文化对中专校园的侵蚀、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素养。
2中专民族音乐教学的探究
以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作为切入点,开展中专民族音乐教学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中专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特征、心理、以及审美情绪。同时通过民族音乐的思想培养学生强烈的心理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以中专民族音乐教育促进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民族精神的培养、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民族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的培养。在中专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应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民族音乐特点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了解我国的抗争史。通过民族音乐反映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民风、社会情况。将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民族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传递给下一代,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以民族音乐形成与特点作为切入点,能够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故事穿插与音乐理论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以民族音乐的背景材料以及文化气息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促进中专民族音乐教学目的的达成。
强化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民族音乐兴趣
针对中专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现代中专音乐教学中应加强民族音乐的教学课时以及内容优化。结合音乐教学课本以及民族音乐的特点等培养学生民族音乐兴趣。通过音乐课本以及教学内容的优化,为学生介绍并赏析我国多民族音乐的不同特点与特色,以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下的民族音乐产生背景、内容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兴趣。以《金蛇狂舞》为例,这一民族器乐合奏将民间的喜庆场面进行了深入的描绘、通过锣鼓、吹管、弹拨乐器的演奏体现了民间喜庆热闹的场面。而《十送红军》这一江西民歌利用江西民歌的基础曲调进行了创作,体现了江西人民对红军的欢迎以及依依惜别的场景。在中专民族音乐教学中不仅能够通过民族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还能够通过不同地域的民族歌曲中的革命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了解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历史以及解放战争历史。利用民族歌曲的渲染、以及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爱国精神。
以多种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在中专民族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模式以及以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民族音乐。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民族音乐的背景、历史条件以影音方式进行再现,在此基础上进行民族音乐的赏析,以此促进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中专民族音乐教学中还应注重历史学科与音乐学科的互动。将历史背景介绍与音乐赏析相结合,促进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了改善传统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较低的现象,中专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应将民族音乐与兴趣小组的课外活动相结合。以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促进民族音乐的推广与传承。在现代流行乐坛中已经认识到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信乐团的《北京一夜》中将青衣唱腔融入到现代音乐当中、在周杰伦的青花瓷中将传统民族音乐有机的进行了结合。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我国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的教学以及现代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接受与了解奠定了基础。
3关于中专民族音乐教学方式的探讨
以历史背景介绍与民族音乐赏析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中专民族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通过不同时期下的民族音乐背景介绍以及相关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在赏析民族音乐的同时,更多地了解我国历史以及相关历史背景下的事件。在注重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内容的同时,使中专学生能够深刻了解我国不同年代民歌的历史背景以及背景条件下民歌创作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将民族音乐教学与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传达给我国新时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具有民族精神的专业技术人员奠定基础。
以模仿体验民族音乐提高中专学生的音乐素养
民族音乐教学除注重民族精神培养外,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兴趣。以我国民族音乐的易学易唱、民族音乐不同地域风格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学生音乐爱好。通过由浅入深的模仿体验以及学唱、演唱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名额特色、使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域条件的地域风格、歌曲形式以及音乐种类等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音乐爱好,为现代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条、音乐赏析能力的提高以及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等奠定基础,使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以民族音乐舒缓情绪、陶冶情操,缓解紧张心情,促进社会的稳定。
以民族音乐律动与神韵促进中专民族音乐教学的开展
我国的民族音乐离不开舞蹈这一形式。在音乐律动以及神韵的体现中,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能够体现不同地域音乐的特色。在现代中专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将音乐律动作为民族音乐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对民族音乐律动与神韵的了解,辨析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了解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特点、提高学生音乐辨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利用音乐的律动特点以及神韵特点使中专学生找到自身的音乐喜好、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
4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中专音乐教学过程中,民族音乐教学的开展关系到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美育素养的培养、关系到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培养。通过不同历史背景下、不同地域民族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培养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责任感,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建设奠定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常丽红.中专民族音乐教学中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中等职业院校教育信息,.
[2]刘蕾.关于我国中专院校民族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分析.科教时代,.
[3]周伟.以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培养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民族自豪感.职业教育资讯,.
民俗音乐研究报告范文 篇四
摘要
:高中音乐课程是弘扬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必须加大音乐教学力度,合理的将民族音乐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借此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本文就高中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做了如下探讨。
关键词
:高中音乐;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教学在整个艺术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艺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对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和爱国主义情感,所以将民族音乐合理渗透到音乐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将民族音乐教学与音乐教学相结合,不论对提高高中音乐教学效率,还是对渗透学生灵魂、陶冶学生情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音乐教学的意义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的兴衰与民族精神息息相关,未来是属于青少年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对整个民族的振兴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我国众多音乐作品中,包含这我国各民族丰富的民族精神与信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民族信仰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相关知识的同时挖掘作品中所隐藏的民族精神,今儿使学生的民族意识得以强化,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现代高中生特别喜爱流行音乐,因此不了解民族音乐的精髓或只有片面性的理解,审美范围亟欲拓宽,部分学生盲目模仿自己喜欢的明显,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民族音乐能有效的培养高中生心里,帮助高中生塑造正确的人格,并且在提升高中生思想意识与全面文化素养方面有着积极、显著的作用。
二、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途径
(一)对多元文化加强了解,深化民族音乐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是明确了高中音乐课堂的重点教学内容,即加强民族音乐教学,通过民族音乐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后能有效理解并掌握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差异与特色,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为弘扬民族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要求高中音乐课堂要融合多种艺术,有利于学生审美、鉴赏恩呢管理的提升,并加强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例如:在进行《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不同地区的民歌来拓宽学生的原有知识面,渗透学生灵魂、陶冶学生情操,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国之瑰宝——京剧》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贵妃醉酒》、《嫦娥奔月》等让学生欣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京剧的理解程度,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民族音乐的内涵进行诠释
音乐是一门极富情感的艺术。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诠释民族音乐作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就以《广陵散》为例,它虽是首古琴曲,但在认真的聆听下,便会发现曲中所想表达的气氛,从聂政的怨恨到愤慨、从刺杀韩王的壮阔到悲凉在曲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采用联想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其内涵,继而能更深入的理解作品的含义。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民俗音乐研究报告范文 篇五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已经普及,同时,该种教学模式也是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在教学思想观念指导下,有效提升对民族音乐欣赏能力,以充分发挥出民族音乐作用,促进我国文化经济时代发展。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一)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并且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翻转课堂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知识内化时间与空间之间相互转化。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并且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特定运行条件,该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了信息技术,对学生课前预习起到了一定引导性作用,然后教师会在课堂上设置不同教学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得以消化[1]。其中,学生对于知识实现内化,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现,通过教师与学生或各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来完成。简单来说,翻转课堂就是借助专业技术、信息技术支持前提下,促进教师完成教学视频制作,同时帮助学生在课前对于教学内容有所认知。
(二)翻转课堂教学步骤
翻转课堂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讲解教学视频内容,鼓励学生对教学视频突出疑难问题,通过师生之间探讨形式,有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学生在合作学习以及独立思考后,通过个人或小组,采用辩论赛以及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学习心得获取与分享。同时,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时,能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关系,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拥有浓厚学习兴趣,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教师在学习成果分享过程当中,要认真倾听学生总结,使得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予以了解,以明确学生学习能力,并提出具有客观性、针对性评价以及改进措施,实现学习进程实时调控。高职院校在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合理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良好满足教育改革要求,并且能够有效提升该项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教学
(一)教学特点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教学模式在实际高职院校教学中也在不断产生变化,教学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约束,比如学生接受知识程度、教师目标等,以使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可补性发展特征。教学方法多样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其中包含了讨论法、案例法、分析法等。综合性将达到理想教学效果作为基础,将教学方式进行灵活使用。发展性就不止是在历史性方面有所体现,同时,教学方式也会随着教学目标等因素而发生改变。可补性是指在不同教学策略环境之中,能够使得同种教学内容和目标达到相同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特殊性,教师常用教学方法有:
1、“实践”与“讲解”相结合。教师在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将实际训练与民族音乐欣赏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得课堂氛围活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避免内容出现空洞现象,使得教学具有随意性。
2、背景与作品相结合。毕竟高职学生对于音乐鉴赏水平有所限制,然而对于相关理论知识又缺乏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如果添加过多理论知识,会使学生对于课堂产生厌倦心理。然而,音乐欣赏课程需要将学生对知识理解能力建立起来,再深层次普及音乐创作背景知识,但是要确保比重具有平衡性,教师就可以将背景与作品相结合进行讲解。
3、教学与拓展相结合。高职院校在民族音乐欣赏课堂上时间有限,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拓展与补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根据教师所布置任务,选择适合自身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学习目标,以对相关内容有所明确。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策略
(一)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首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性分析,以明确学生在民族音乐欣赏课堂之上需要学到哪些内容、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只有将教学目标予以明确,才能使得教学具有针对性,并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分析,再通过视频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并安排好课堂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要自行制作教学视频,以实现知识直接传递,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翻转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并将其进行合理性分析,再将课程进行科学化安排[2]。其次,自行录制教学视频,在视频制作过程中要准确尊重学生思维,使得教学模式适合大部分学生,并具有针对性。再次,教学视频后期剪辑具有较大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对视频中出现错误及时发现并加以改正。最后,在发布教学视频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各方面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多媒体中心将视频发布,并让学生自行注册账号,登录以获取视频教学资源。
(二)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予以了高度重视,从这一点上来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性,同时,翻转课堂能够通过多样性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当中,主动形成知识构建,从而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取知识不再处于被动地位。然而,传统教学模式较为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过程,没有将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接受知识能力加以综合性考虑,使得学生逐渐磨灭了学习兴趣。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并结合实际课堂活动提升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以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翻转课堂是将知识传授放在课外,在课堂之上,教师运用更多时间去设计课堂活动,并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选择具有差异性教学方式。比如高职院校在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本门学科特点,设置一些音乐鉴赏比赛等类似教学活动。活动进行时,不需要教师予以过多理论知识讲解,反而是帮助课堂真正转变成一项具有教育意义课堂实践活动[3]。课堂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教师所提出问题必须做到与课堂紧密相接,并且具有创新性,然后在课堂活动中,选择合理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使其在课堂中培养创新意识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另外,在对视频内容进行知识回顾时,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愉快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放松心态,并鼓励学生对于视频内容提出质疑,大胆向教师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实现“教”“学”相辅
高职院校在开展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受到该种教学模式良好驱使,能够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强化,以充分发挥出学生教育主体性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论是课前视频学习,还是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都需要独立自主完成,所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强化作用[4]。比如在某音乐鉴赏视频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对视频进行合理处理,并根据内心真实想法对其做出欣赏评价。课后独立完成音乐鉴赏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不懂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以便于课堂之上向教师请教。综合以上分析,足以说明在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良好体现出学生个体差异性,并体现出学生个性化特征。
(四)教学评价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良好维持师生之间关系,并促进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交流。在一般情况下,一些有经验教师会对学生学习目标有所了解,所以在学习任务布置时,能够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一定有利影响,并有效推动学生进一步深层次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所做出教学评价依据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另外,教师可以采取总结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和理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对学生知识框架体系形成也有着直接影响。在美国课堂上,大部分高校对于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采用百分比制、分数制、A—F等级制评价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予以正确性、客观性评价,以有效体现出学生对于知识掌握水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方式与传统相结合,取长补短,并将传统评分系统进行创新化改革,并且高职院校在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将合理科学评分体系与视频教学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意义,以实现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结语综上所述,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对于高校民族音乐欣赏课教学有了更高层次要求。民族音乐欣赏课程需要具有时代发展性,以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确保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民俗音乐研究报告范文 篇六
摘要:“鸳鸯嫁老雕”是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流传至今的一门民间歌舞艺术,被列入“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采用调查的方法,结合收集和掌握的文献资料对其基本概况、历史渊源、音乐特点、艺人的传承以及现状进行描述,以引起更多的了解与关注。
关键词:民间音乐;“鸳鸯嫁老雕”;发展传承;音乐特点。
滨州市沾化县的古城镇位于沾化县西部,自1042~1957年为沾化县城所在地,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本文所调查的这门民间歌舞艺术“鸳鸯嫁老雕”就是兴起于古城镇的沙洼村;它的发展同古城镇的发展变化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随着各地音乐剧种的增多,“鸳鸯嫁老雕”作为罕见的民间音乐剧种逐渐被人们遗忘。
笔者虽然生于滨州,但对沾化县古城镇的“鸳鸯嫁老雕”却不知甚解。为了重新复兴这一稀有民间艺术,让更多人对此了解与发展传承,笔者利用寒假期间对此音乐剧种进行了资料搜集与研究调查。2011年1月26日,与沾化县文化局工作人员联系,通过深入交流与资料的搜索,对“鸳鸯嫁老雕”从历史发展、剧情介绍、民间艺人调查、音乐特点、表演形式等多方面进行详细考究。以下是笔者对调查情况的整理与总结,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望读者有所收获与体会。
一、“鸳鸯嫁老雕”的发展历史
根据沾化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保存的资料记载:目前表演“鸳鸯嫁老雕”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沙洼村的民间艺人杨春泽,今年已经88岁高龄了,他是这一剧目表演的第二代传人。对于这门艺术发展传承的历史,他说的头头是道。他说“鸳鸯嫁老雕”的创始人是沙洼村的李连德,他自幼家贫,但是聪明好学。11岁那年家乡闹水灾,他全家靠讨要为生,后来逃荒一直沿途到山西的太原。因为他年龄小,一天讨要走好几十里山路,有一天傍晚累的就躺在路边休息,正遇到县太爷张春熙路过此地,所以就把李连德带回家中;又得知他是本村的乡亲,于是县太爷张春熙就教了李连德个曲子,说是以后上门要饭要的多。当时李连德在山西唱着这个民歌进行讨要,所以他对这个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回乡以后细心揣摩,激发了对该曲加工整理、发扬光大的念头。后来又组织了本村的爱好者,反复加工整理,充实唱词,固定角色,使这门艺术逐步发展成形,并经常在村里进行排练,逢年过节,艺人们就自发组织起来,为群众义务演出。沙洼村也成了“鸳鸯嫁老雕”这门艺术的发源地。
李连德回乡以后,他就组织他村里李文江、李文清、李文合等八名爱好者,对“鸳鸯嫁老雕”进行加工整理,并配上动作和场面进行演出。一开始是由二人清唱,拿着哈铃鼓和梆子,也没有乐队,以哈铃鼓和梆子作为打击乐伴奏。到了1943年,他们又增加到六个演员,并配上了打击乐;1945年沾化县解放,他就带领着这八个徒弟,逢年过节庆祝解放,就大张旗鼓的演出。
1945年,沾化解放以后,“鸳鸯嫁老雕”踏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由过去艺人的自娱自乐,逐步发展成了大众化的民间艺术。1952年秋天,这出戏参加了当时惠民地区的文艺汇演,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共演出24场,并为地区文化部门录音保存。李连德等艺人们倍受鼓舞,对这一歌舞艺术更加热爱。在1953年3月,作为惠民地区代表队赴省会济南参加大型文艺汇演,在济南连演几十场,可以说当时轰动泉城,并且获得演出二等奖。
1961年,因自然灾害,群众生活困难,“鸳鸯嫁老雕”曾一度停演。后来的期间,这门传统艺术又作为似旧被迫停演多年。但是历史的沧桑不能阻止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不能阻止人民群众对于传统艺术的热爱。1984年,村里的民间艺人们又重新挖掘整理了“鸳鸯嫁老雕”这门表演艺术,使之重新走上了群众表演舞台。1984年之后,沾化民间艺术“鸳鸯嫁老雕”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模样,演唱与舞蹈并重,轻松与厚重共存,演出的伴奏文武场也已经基本齐备。2001年底,沾化县文化局与古城镇政府划拨资金给艺人们购置了服装道具,精心排练,参加全县民间艺术汇演,获得了优秀奖。2003年春天,中央电视台“文化与生活”栏目,专门来沾化拍摄了“鸳鸯嫁老雕”的专题片,在中央台七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现在沾化县古城镇第四小学将此剧作为校本课程进入课堂,剧组演员亲自为学生传授技艺。
二、“鸳鸯嫁老雕”剧情介绍
沾化县文化馆官员介绍:“鸳鸯嫁老雕”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鸳鸯失去丈夫的一种痛不欲生的情绪;主要把鸳鸯一把鼻涕一把泪,那种痛苦压抑的心情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鹦哥给鸳鸯提媒,众鸟就劝说它改嫁,因为它失去丈夫后过度悲伤,众鸟都非常可怜它,不要墨守成规,改变以前那种老规矩。
第三部分:老雕迎娶鸳鸯的那种场面,歌词主要介绍场面的热闹,两个黄鹂打灯笼之类的场景等。
第四部分:鸳鸯看着它丈夫不正干,成天偷鸡摸狗的,就想和它重新拆散,离开它,于是它就使了一个巧计,在它偷鸡的时候让人们抓住,把它的身上的羽毛拔光,展示了鸳鸯的聪明才智,从此在婚姻方面获得了解放。
沙洼村民间艺人田希峰说:他编了一部鸟类的(戏曲),它利用鸟类来代替人,来反映旧社会婚姻法的不合理。他通过戏曲演出来,让广大的群众都认识这个婚姻法男女不平等。
三、音乐特点
“鸳鸯嫁老雕“是集戏剧、舞蹈、歌唱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曲目的初创时期大约在清咸丰年年间;是由民间音乐及民间舞蹈组合而成的民间艺术。
一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艺术形象。全剧讲述的是众老劝说鸳鸯改嫁的故事。内容分为四部分;共有唱词23段。
二是语言朴实,生动形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从艺术形式看,民间音乐“鸳鸯嫁老雕“形同一出独幕秧歌剧。曲调以民歌小调为基础,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从表演方式上来看,“鸳鸯嫁老雕“主要吸收了风秧歌的动作和舞步,同样还具有欢快、泼辣、朴实、大方的特点。
1、 其音乐高亢、跳荡、古朴、明快,以五度、八度、十二度跳进促成唱腔的灵活变化。从而把主人公那种极度悲伤和压抑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
2、 节奏上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它的规整性和切分节奏的运用,富有跳跃之感,旋律中的各种跳进给旋律带来了开朗、明快的情绪。例如:曲谱开头部分的第一乐句是一个七度大跳,第二乐句又是第一句的八度移位,充分展示了鸳鸯的悲惨命运;把鸳鸯一把鼻涕满脸泪的悲哀形象完好的展现出来。第三乐句后至合唱部分,旋律流畅上口,叙事性较强。乐曲结束部分运用了合唱伴唱,使其更趋于完整性。
3、 这种“一唱众合”带有花腔的演唱风格,是由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及地方戏曲的演唱形式和弋阳腔曲式而来,加上演唱者手持哈铃鼓“摇鼓以节、领合乎应”,对于渲染气氛、烘托剧情,起到了重要作用。它的故事情节完整,歌词滑稽幽默,富有浓郁的乡土地方特色。
4、 舞蹈表演主要吸收了“风秧歌”的表演动作。基本舞步是传统秧歌跳跃的十字步。有六个主要演员,三男手持哈铃鼓,三女手拿彩绢、梆子为道具。
“鸳鸯嫁老雕”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传唱,除了本身歌词轻松、诙谐,朗朗上口,内容发人深思之外,它富有特色的民间曲调,还有一个一舞的表演形式,也是群众喜欢的主要原因。其曲调具有典型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民歌特色。我们不禁感叹这门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我们也很希望这种以乡音土语、民歌小调为主旋律的民间艺术能有真正的传人。
参考文献:
[1]《沾化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