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学教育论文范文 篇一
国学教育与当代教育的融合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国学教育与当代教育的融合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学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然而,国学教育与当代教育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和冲突,如何有效地融合二者,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学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探讨了国学教育与当代教育的融合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国学教育;当代教育;融合;路径;建议
一、引言
国学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然而,由于当代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国学教育与当代教育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和冲突。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学教育的作用,我们需要探讨国学教育与当代教育的融合问题。
二、国学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1. 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国学教育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讲授,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这有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当代社会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2.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国学教育追求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和古代文化,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三、国学教育与当代教育的融合路径
1. 引入国学教育内容
在当代教育中引入国学教育的内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式实现。
2. 建立国学教育基地
建立国学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这不仅包括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还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活动、举办讲座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
四、国学教育与当代教育的融合建议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国学教育的融合需要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来支持和推动。因此,应加强对国学教育师资的培养和选拔,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 增加国学教育的宣传力度
国学教育的融合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应增加国学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国学教育的认知和理解。
五、结论
国学教育与当代教育的融合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通过引入国学教育内容、建立国学教育基地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国学教育的作用,培养出更多具有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学生。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增加国学教育的宣传力度,以推动国学教育与当代教育的融合进程。
当代国学教育论文范文 篇二
国学教育与当代社会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国学教育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也在不断增加。国学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国学教育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探讨了国学教育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国学教育;当代社会发展;影响;作用;建议
一、引言
国学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国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国学教育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国学教育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参考。
二、国学教育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1. 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国学教育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讲授,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这有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活力,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国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和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国学教育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1. 国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
国学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社会对于文化传统的需求相契合。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不断增加,国学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好的支持和认可。
2. 国学教育与社会进步的推动
国学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国学教育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建议
1. 加强国学教育的宣传和推广
国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注。因此,应加强国学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人们对国学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增加社会对国学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2. 拓宽国学教育的发展途径
国学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发展途径和机会。可以通过建立国学教育基地、开展国学教育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促进国学教育的发展。
五、结论
国学教育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国学教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为了促进国学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国学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拓宽国学教育的发展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学教育的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代国学教育论文范文 篇三
关键词:
国学教育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摘要:
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提经典的今天,让国学经典重新散发光芒,重视国学教育,认真对待和尊重传统.以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使其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之总和。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价值观在于“和”与“生人”,形成和发展了一个“和而生”的价值体系,包括了个体之间的和谐、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社会在内的群体和谐.与我们现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脉相承,此种思维方式对解决当今世界诸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国际争端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中国传统智慧中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天地境界”的人生追求、以孝悌为本的道德哲学,对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都有积极意义。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面对着工具理性的扩张和商品意识的泛化,面对着眼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价值迷惘和“自我”丧失,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重视国学价值,发展以国学为切入点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在当前是很有必要的。
至圣先师孔子最早设立”私学”,整理六经,开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课程,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形成了古代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正是这一体系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才能在十七世纪之前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同时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
但是,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在全盘西化浪潮的影响下,当时教育部颁布废除经学科的命令,从此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诵读传统经典在各级学校教育体制中消失。这是中国教育的巨大损失。国学被抛弃后,出现了道德沦丧、人文精神失落、思想空虚、信仰缺失等严重现象.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发扬民族文化、重振国学的重要意义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一、重振国学,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国学存在了几千年,但真正声势浩大且影响深远的国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鼎盛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80年代又有“寻根”热,90年代国学再次掀起高潮。当前,我们既需要对围学进行重新反思,又需要不断对其精华进行传承与弘扬而国学的现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国学经典读物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些名扬四海的童蒙教材也不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西方的文化和礼仪,对我国古代圣贤先哲的名字及思想十分陌生;语言表达缺乏古风的典雅,变得浅白粗俗。这一系列现象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社会伦理道德滑坡、民族精神家同失落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此反思.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觉悟到我们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忽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国学教育,忽视中华文化在建立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是极不相称的。
现代教育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一输,全盘皆输。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人生当怎样度过,人类应当怎样存在。如果重智轻德,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然导致学生发展的不全面,培养出来的人有智商无智慧,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化无修养,有欲望无理想,有目标无信仰。目前,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新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它所提倡的忠、孝、仁、爱等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旨在使人成为一个有良心、有道德、有教养的人,成为一个对围家、民族和社会以及家庭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当然.这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有其时代局限和理论局限,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也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国学教育,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涵养自身德性,提升自身修养,丰富精神世界。
通过学习国学,必将有助于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精神生命,使我们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学会优雅、积极地对待人生,不断地完善自我。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将是更多的灵感,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由,帮助我们应对各种人生问题,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帮助涵养新时代的新道德、新秩序。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夯下坚固的基础。
二、重振国学,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推进教育观念创新
关于教育的使命,传统观念认为是传授前人知识,现代教育则认为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代社会,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受到时代质疑。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难以与时俱进,满腹经纶不会转化为能力的人无法成就大事。现代教育既要给人以知识,更要给人以能力。现代教育应当赋予学生三个层次的东西:给知识;给方法;给视野。其中视野也是方法,是高层次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当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这代的学生。他们个性之突出,信息之灵敏,求知欲之旺盛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面对思维活跃、信息多元的大学生,我们将不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角的提者、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新思维的探索者。
在这种情况下,放弃传统文化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优势。当前我们应当在新的背景下赋予国学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古代“学”的意义主要在求“觉悟”,班固的《白虎通义》中曾讲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这里的觉悟是一种身心方面的活动,它透过文字的媒介,敲开心灵的混沌,激发道德的潜能.将文字中蕴含的旨意,内化为自身的智慧。这里的“悟”便是一种思维的探索,视野的拓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国学.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人生思考的主张和理念,这些思想对于应对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都能提供重要的启迪,乃是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2l世纪的中国人。应当在历史的亘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迈出自己坚定的步伐。
当代国学教育论文范文 篇四
是谁打翻了酒杯,醉了这烟雨画卷。风月无情人已换,望不尽的杨柳依依,转眼已过了千年,千百年的变迁带不走的唯有这国学经典。
——题记
“怎么回事,怎么会有水呀?”我茫然的睁开双眼,却发现自己已不在家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别致的庭院,院中的草坪,假山,庭院都坐落有致,远处还有一座小桥。此刻的我就躺在院子中的草坪上,抬头看着天空,细密的雨如丝线般把天地织在了一起。使得眼前的一切朦朦胧胧,似是一幅江南烟雨画。
我站起来,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自己的脚步,好奇心驱使着我朝那边房间走去。进入房间,里面一切像极了晚清时大户人家的布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再往里走,只见书桌前坐着一个长相白皙的男子,可他却似没有看见我一般仍低头看书,眉头紧皱,看样子很不耐烦,我甚是奇怪。
一个长相俏皮的姑娘的到来打破了这幅安静的画。她举步轻盈却不失优雅,可仔细看去,不难发现她的眼眸中充满了忧伤。“黛玉姐姐,你怎么过来了?我正愁读书无聊,想溜出去,正巧你来了,快陪我说说话。”原来那个男子是贾宝玉,而这姑娘应该就是林黛玉了。宝玉见到黛玉过来紧皱的眉头不禁舒展开来,眼中也露出淡淡的笑意。“我就知道你坐不住。”黛玉笑着说。我看着他俩心有灵犀、情投意合,心中心中却不免多了几分忧伤。谁能料到如此相配的才子佳人最终却落得那样悲惨的下场。
怀着沉重的心情我走出了房间。天上的小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阴郁的天气在我看来似乎预示了这户人家的下场。漫步在传说中的大观园中,我的心中不知是喜是忧……
“叮铃铃……”闹铃声打破了这如画的梦。我不禁有些失意,贾宝玉、林黛玉的下场似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可似乎又多了几分历史的悲哀。
梦游大观园,我听到了一个凄美的故事,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更欣赏了中国国学之美。
当代国学教育论文范文 篇五
摘要: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人伦、敦善行”为基本修持,然后实现成己成物、造福社会的理想,这正是中华民族万古常新、历久不衰的主要因素。国学教育在开启智慧、教化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良好人格的养成则是奠基于童年,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可以使他们幼小纯净的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形成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教师在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深入的思考和真正的践行,导致学生“食而不化”,即单纯为背诵而背诵,不能充分发挥国学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国学启蒙教育的有效性做探究,使学生真正汲取到国学的营养,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国学;启蒙教育;有效性;
一、引言
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结晶,其中蕴藏着的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而小学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使国学启蒙教育在健全人格、培养情操、塑造品德、铸造精神等方面发挥实效性作用?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二、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获真“知”
国学启蒙教育的起始点和主渠道是课堂,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吸收。以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范读一遍,然后解释一下,最后领着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只是进行简单、机械的记忆。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透过文字真正理解语句的内涵,教学内容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也就无法使学生获得真“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国学经典在字面上让人感觉艰深晦涩,但它是对生活的总结,又是反过来指导现实生活的,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永远是平实朴素的,因此,要采取符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加强诵读记忆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在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玉石加工的四道工序,然后以“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原料玉石不经过“切磋琢磨”的加工过程,就不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工艺品;人不接受教育、不认真学习,就不会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不会取得成功。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无知到有知”的体会。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三、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动真“情”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仅仅能使学生达到“知”,而要想使学生把国学经典的精华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激发潜能并形成新的潜能、受益终生,还需要通过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传统美德的真、善、美,使学生动真“情”。为此,教师要创设不同形式的教育情境,对学生进行国学启蒙教育。诸如利用班会、队会、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节日,强化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开展“一封家书”、“算一笔养育账”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文化经典剧目、举办《论语》、《孝经》等文化讲座等等;精选“三字经”、“古诗”等多首歌曲,精心编排动作,让学生边唱国学边表演;创设“国学剧场”,并制作道具、头饰,指导学生进行排练、演出,通过组织国学情景表演,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国学内容,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吉林省公主岭市章汉小学校举行的主题为“学会感恩”的中队观摩课,陶冶了队员们的情操、培养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真正理解了“爱”,学会用自己的爱去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懂得感恩的好少年。通过创设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加深了对国学思想的理解,真正把握住了国学经典的内涵。
四、注重常规评价,使学生“动”起来
国学启蒙教育的落脚点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和继承阶段,而是要学以致用、落实到行动上,将国学中的美好品德发扬并传承下去。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针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评价,宣扬高尚的、鞭挞低俗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送给学生一把衡量道德标准的“尺子”,增强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从而纠正不良的思想倾向,发扬优良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鼓励和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和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按步骤地进行养成教育的强化训练,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文明习惯等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并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使学生能够自觉用“道德标尺”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并努力践行国学经典中所提倡的道德准则和思想观念。这样就使学生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内化和外化的和谐。《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正如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学启蒙教育也是一个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熏陶“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因此,使学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不失为实施国学启蒙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懈努力,用国学经典为学生的生命涂抹纯正、亮丽的底色,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出既博又雅、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玫.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浅探[J].山东教育,2008(6).
[2]王文凤.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1(7).
当代国学教育论文范文 篇六
国学——我们中华民族的浓缩,有着高深的内涵。有的引人思考,有的给人启发,有的赐于方法。
记得有一次,我们玩藏东西,分为两组。一组藏,一组找,找的那一组不准看,藏的那一组不能在规定范围外藏东西,不可以放在自己身上。输的要帮赢的干一件事。我分到找的那一组。要找的东西是三颗大玻璃球。藏好后,我们开始找。我心里想:玻璃球又滑又反光,一定不会藏在树上和地面上。那就只能埋在土里了,还会分散着埋。于是我重点找被松动过的土,并且去挖,每一处我都挖了大约十多公分。但就是没找到。“难道是我猜错了?”我不禁怀疑起自己来。“那一定是他们他们故意松土来骗我们!”我没有坚持,只能认输让他们把玻璃球拿出来。然而玻璃球就在我挖过一个坑的下面一点点!唉,我为什么不再向下挖一点儿呢?我要是多挖一点不就赢了吗?真恨自己啊!为什么、为什么……这不正像国学中学过的吗?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就是要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国学还教给我很多知识:温习旧的知识会得到新的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等等。让我学到了很多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国学真是一个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