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系列图书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15-09-04 06:20: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基地系列图书读后感 篇一

《基地系列》是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系列共包含了七本小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作品。近期我读完了这个系列的全部作品,给我的感触非常深刻。

《基地系列》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银河帝国的衰败时期,主要讲述了人类在银河系中建立了一个基地,以应对帝国的崩溃和新的暗黑时代的到来。整个系列的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充满了悬疑和惊奇。

首先,我对这个系列的故事情节非常着迷。每一本小说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情节,而且每一本小说都像是一个谜题,让读者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个个悬念和转折点,让人忍不住一直翻下去,想要找到答案。整个系列的故事情节紧凑有序,逻辑性非常强,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承接前文后理,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

其次,我对这个系列的人物形象也非常喜爱。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命运也是错综复杂的。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有的人物为了人类的未来愿意奉献一切。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关系网。

最后,我对这个系列的思想内涵也非常着迷。整个系列透露出对人类未来的探索和思考。作者通过对帝国的崩溃和新的暗黑时代的描写,展现了人类社会的脆弱性和不可避免的命运。但与此同时,他也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未来的积极向往。这个系列的思想内涵深刻而丰富,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我对《基地系列》的阅读体验非常满意。这个系列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部思想的探索和启发。它引发了我对未来的思考,对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相信,这个系列的影响将会持久地存在于我的内心深处。

基地系列图书读后感 篇二

《基地系列》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精彩的科幻小说。这个系列由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创作,共包含了七本小说,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我对这个系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都非常着迷。

首先,这个系列的故事情节非常丰富多样。每一本小说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情节,而且每一本小说都像是一个谜题,让读者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充满了悬疑和惊奇。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个个悬念和转折点,让人忍不住一直翻下去,想要找到答案。整个系列的故事情节紧凑有序,逻辑性非常强,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承接前文后理,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

其次,这个系列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鲜明。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命运也是错综复杂的。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有的人物为了人类的未来愿意奉献一切。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关系网。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人类的善良和恶意,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最后,这个系列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整个系列透露出对人类未来的探索和思考。作者通过对帝国的崩溃和新的暗黑时代的描写,展现了人类社会的脆弱性和不可避免的命运。但与此同时,他也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未来的积极向往。这个系列的思想内涵深刻而丰富,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我对《基地系列》的阅读体验非常满意。这个系列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部思想的探索和启发。它引发了我对未来的思考,对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相信,这个系列的影响将会持久地存在于我的内心深处。

基地系列图书读后感 篇三

  阿西莫夫一生著作等身,但每本书质量也都颇高,写那么多书,还保持想当高的质量,实在不是易事。

  这套《银河帝国:基地三部曲》,就揭示了阿西莫夫的高产高质的秘诀:写好提纲,重视设定,至于其中穿针引线的情节和文学描写,就尽量写的直白和朴实无华。这样写,当然是牺牲了一些文学性。但科幻小说最重要的是设定。所以有些读者对科幻小说嗤之以鼻,认为科幻不是正统的文学著作。但对于阿西莫夫来说,这样写的确是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写作速度。

  单看这三部书,第一部基地提出了很多新鲜有趣的设定:心理史学,基地,百科全书派等等,可谓诚意满满。因此我给了五星。

  第二部基地与帝国就有点惊喜不足,可以说全是套路,基本上就是说谢顿的心理史学的套路,一切都是谢顿的设计。到最后出现了螺,其实也还是说的是反心理史学的设定,并没有提出新的设定。而且这部的文学性简直是跌落谷底,到了让人不能忍受的地步。所以我给了三分。

  第三部第二基地则是这三部当中最精彩的一部。除了增加了一些新的设定,如

  第二基地的意念交流和意念控制,以及第一基地为了对付第二基地发明的意念干扰器,可谓惊喜多多。而且第三部情节上也有想当多的亮点。第一个亮点情节是第二基地位置之谜,可谓悬念丛生,各种反转。第二个亮点是骡和第一发言人的对决,有种决战紫禁之巅的感觉,是个情节的高潮。第三个亮点是五人屋中对话,可谓是反转反转再反转!高潮迭起!有种十二怒汉的感觉!五星奉上!

基地系列图书读后感 篇四

  整部小说感觉像是总分总,第一部和最后一部的风格很像,谢顿和崔维兹都是为了自身的目标,四处游历,许是细节的角度从个人的旅行入手。而中间的几部分都是落笔于基地大环境发展,社会变迁~

  觉得最精彩的部分还是中间的第一基地、第二基地面对各种危机的奋斗,场面恢弘,解决之道又极富寓意。而第二基地和骡斗,掩饰自身存在这两部更是斗智斗勇,让我大呼科幻还可以写成像武侠小说,别样的观感。

  看到一半的时候,很纳闷,为什么丹尼尔销声匿迹了,十分不科学。作为谢顿计划的sponsor,能这样酱油么?还好阿西莫夫安排了他的戏份,最后机器人的出场让人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是有一点让我十分好奇,崔维兹具有以直觉正确判断的天赋(姑且认为这个设定正确), 那在星际旅行中他反复强调的索拉利人小孩”菲龙“会给他们带来麻烦。但全书结束也没有看到菲龙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值得注意的是,全书结束的几句话,“菲龙——这个懂得转换能量、雌雄同体的异类,此刻正望着他,眼神深不可测。崔维兹并未低头迎向那对出神的目光。”我怎么都觉得这句话是阿西莫夫埋的另一个坑。好吧,难道有下文?

  关于心理史学:

  如果真的能预测未来,那么谢顿说是1W年的混乱状态,但是改进以后就是1000年,那他之前的预测就不准了,有种悖论的味道在里面。当然,可以这么理解,因为1W年是没有将心理史学这小部分人的因素考虑进去。

  另一个感受,任何保佑都无谓的,唯有自己自求多福。

基地系列图书读后感 篇五

  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直至统一整个银河,发展成为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一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谢顿运用“心理史学”,推论出“银河帝国”会很快灭亡,之后会有长达20000年的“黑暗期”。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缩短这个“黑暗期”,谢顿在其有生之年分别在两个地方建立了两个有着各自任务的“基地”,作为以后“第二银河帝国”的种子。大约150万字的《基地》系列故事就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

  我从去年底开始,陆陆续续花了一个季度的时间,看完整个《基地》系列。在我看来,这部著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不可取代性:

  

一是其表现出来的深邃的历史眼光。

  谢顿是一名数学家,却跨界以统计、分析、预测为手段,介入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并创建了一套名为“心理史学”的数学工具去分析人类的未来。

  谢顿认为,人类个体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但是人类群体的行为是可以通过某种数学方法分析出来的。而成功的分析必须依赖于两个必须的条件:分析的对象数量必须非常庞大,以尽量减少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被分析的对象必须不知道这个分析的计划,否则会多少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发展。

  “历史从不创新,只是一再重复”。如果可以观其大略,而不计其余,人类的历史是有迹可循的,这一点,我个人是深表赞同的。

  二是关于机器人的一些思考。

  在阿西莫夫的世界里,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没有机器人的帮助,人类不可能冲出地球,建立起横跨十万光年的大帝国。机器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走向人类的对立面,导致第一次星际扩张失败,地球本体毁灭。经过漫长的斗争,人类消灭所有机器人,才得以建立“银河帝国”,并使机器人成为人类历史的一个禁忌,提都不能提及。

  然而,最有讽刺意味的是,一直默默守护“银河帝国”到最后时刻,并推动“心理史学”计划顺利实施,保存人类复兴希望的, 确保人类缩短“黑暗期”尽快进入全新复兴的,又恰恰是一个机器人:使用年限达到20000年、功能极其完备、近乎无所不能的机·丹尼尔·奥利瓦。

  《基地》试图说明:机器人技术不发展,则人类没有办法挑战浩瀚宇宙;机器人技术过于发展,则必然走上挑战人类的道路,这是1940年代的阿西莫夫就认识到的一个两难命题。正是这种矛盾的心理,促使阿西莫夫在另外一个系列《我,机器人》中首度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并沿用至今,“机器人学”这个名词也因此在人类历史上首度亮相。

  三是隐藏在科幻背后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考。

  在整个《基地》系列里,阿西莫夫大约描述了30个左右的星际文明。这些文明,都各有各的特色,如果我们忽略科技的因素,就会发现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现实基础仍然是1940年代的世界各国,只是在星际文明这个大背景下,阿西莫夫从艺术的角度对文明的特质进行了浓缩、提炼和极端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地》系列中创造岀来形形色色的星际文明,犹如《镜花缘》中的君子国、小人国、女儿国、犬封国、聂耳国一样,可以当成一本奇异游记来看。

  在三十多个星际文明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盖娅和索拉利文明,它们一个极度统一,一个极度自由,基本上就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两个极端。盖娅文明的进化使得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在内的整个星球可以通过意识连结成一个整体,所有的意识都可以实现共享;每个个体既是个体,更是共体,以集体意志为意志;在离开母星体以光年为单位的距离后,个体仍然可以接受整体的意识和意志,从而实现极度的统一。

  索拉利文明展现的则是极度的自由:在一个三倍于地球面积的星球上,只生活了几千索拉利人的成熟体,他们的肉体进化出一种命名为“转换叶突”的能量转换器,一个个体所转换的能量足以支持成千上万的机器人用于管理领地事物;他们信奉“他人即是地狱”,就算同类也互不来往,大事以电波形式协商;极度的向往自由让他们甘于居住于地表之下,而且不谋求任何形式的扩张;为了尽最大可能减少和外界的接触,他们甚至进化出雌雄同体,真正实现了绝对的自由。

  在《基地》系列最后一本《基地与地球》中,阿西莫夫设计各种场景和反复讨论,似乎是试图说服读者(或者是他自己),盖娅文明的组织形式虽然和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完全背道而驰,却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最后,他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场景,通过号称拥有“不需要完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天赋的崔维兹选择用盖娅或者索拉利为蓝本建立人类新秩序,结果他选择了极度统一的盖娅模式,其原因就是,在即将到来的宇宙侵略中,我们需要统一意志!

  也许,这就是阿西莫夫借《基地》系列、“心理史学”以及崔维兹,来对自己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索做出一个结论。如果考虑到1940年代欧美各国最大的现实就是全人类联合起来抵抗希特勒的侵略,极度的集中因而可以理解。那么,如果阿西莫夫能一直生活到今天,他会怎么设计这个科幻寓言的结局,这倒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基地系列图书读后感【实用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