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后感 篇一
《南渡北归》是一部具有浓厚历史背景的小说,作者塞尔吉·卢基扬科以鲜明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残酷性。这本小说让我深深地陷入其中,引发了我对人性和历史的思考。
小说以南渡北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群人在战乱中的命运。他们的身份各异,有革命者、军事将领、普通百姓等,但他们都被战争所牵连,被历史所裹挟。小说通过他们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矛盾。
在小说中,我最被深深触动的是人性的矛盾性。在战乱中,人们的本能驱使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选择了背叛和残忍。无论是军事将领还是普通百姓,每个人都面临着生死的抉择。他们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中,不得不放弃一些原则和道德底线。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在这个小说中,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内心的矛盾,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另外,小说也让我对历史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战争是一场破坏和死亡的盛宴,它让人们失去亲人、家园和尊严。在小说中,无数人在战乱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这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思考起和平的珍贵和重要。
通过阅读《南渡北归》,我不仅对人性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学的力量。小说以其独特的方式,通过故事和人物塑造,让读者深入思考和反思。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本让人思考和成长的书籍。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和平,更加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残酷性。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不断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我感谢《南渡北归》带给我的思考和启示,它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本书。
《南渡北归》读后感 篇二
《南渡北归》是一部充满着历史厚重感的小说,作者塞尔吉·卢基扬科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残酷性。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对人性和历史的反思。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各有各的命运,各自承受着不同的痛苦和困惑。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内心活动和行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有些人在战乱中变得冷酷无情,有些人则保持着善良和慈悲。这让我深深地思考:人性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还是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小说中的人物给了我一个复杂的答案,他们的内心矛盾和行为选择都让我感到不解和困惑。
其次,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令我深感震撼。战争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灾难,它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伤害。在《南渡北归》中,作者通过描写战乱中的景象和人物的遭遇,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无数人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家园被毁,亲人被杀。这让我想起了和平的可贵和宝贵,也让我反思起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和平的重要性。
通过读完《南渡北归》,我对人性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人性是复杂而矛盾的,它受到环境和历史的影响而变化。而历史是残酷而无情的,它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伤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视和平,更加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残酷性。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不断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南渡北归》让我对人性和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它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本书。
《南渡北归》读后感 篇三
《南渡北归》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岳南的《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全景了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慢慢读来,不知不觉被大师的情怀所感动。
各大院校师生纷纷南下西行之际,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突然来到梁家,对梁思成说自己刚从外地潜回北平,有约50毫克放射性镭还在清华实验室的保险柜中。
如今北平沦陷,日军已经进入清华园,如果这个东西落入日本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为此,赵忠尧想起梁思成这位“铁杆”校友有一辆雪佛兰牌小轿车,决定找梁帮忙,一同进入清华园。二人冒着生命危险,趁着夜色,潜入清华园,抢救出这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科学珍宝。赵忠尧把盛满镭的铅筒放在一个咸菜坛子里,夹杂在逃难的人群中奔向长沙。他一路风餐露宿,蓬头垢面、破衣褴褛,丢掉了所有的行李,只有手中的'咸菜坛子与他形影不离,双手磨出了道道血痕,如乞丐般到达临时大学办事处时,梅贻琦校长热泪盈眶……这是怎样的信念。“九一八”事变之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职演讲,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特别提醒师生“中国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份子,不能不关心的。……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国家服务”……这是怎样的理念。
自离开北平南下,辗转近万里逃难,梁家几乎全部“细软”都丢光了,战前梁思成和营造学社同仁调查古建筑的原始资料——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记录等,被他们视为最宝贵的财富,紧紧地带在身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李庄上坝月亮田几间四面透风的农舍里,梁思成和患病的林徽因,一面讨论,一面用一台古老的、噼啪震响的打字机,撰写并绘制向西方世界科学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奥秘和成就的《图像中国建筑史》。这是怎样的坚守。
1935年主持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发掘的梁思永,肋膜炎病愈不久,白天里,他骑着自行车在各工地到处奔跑巡视。对于各工地在发掘中出现的新现象和产生的新问题,他随时都加以注意,加以解决。有时详细地指点助理员去做,有时甚至下坑亲自动手。晚上油灯下,他有时和工作人员谈论当天发觉中的新发现,有时查阅各人的田野记录簿,有时看着助理员们剔花骨等,有时整理当天出土品……常常忙碌到深夜。这是怎样的敬业。
68天的长途跋涉,“湘黔滇旅行团”的11名教师和290名学生,真正走出了象牙塔,进入到书本以外的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结合湘西、黔东一带的地形地貌,讲解河流、岩石的构造形成,以及黔西岩溶地貌和地质发育理论。闻一多指导学生收集当地民歌、民谣,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并对当地风土人情进行写生。北大化学系教授曾昭抡,每天自清晨走到傍晚,不走小道捷径,沿着盘山的沙石公路走,每当休息时,就坐下来写日记……这是怎样的言传身教。
这样的大师在书中比比皆是,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但是我要说:大师虽去,情怀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