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后感 篇一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浮士德这个传奇人物为中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对于权力、知识和欲望的追求。读完《浮士德》后,我深感震撼,对人性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浮士德》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形象,探讨了人类对于知识和欲望的追求。浮士德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我,沉迷于权力和欲望的诱惑中。他与魔鬼缔结契约,以换取无限的权力和享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欲望无法满足他内心的渴望。他感到空虚和痛苦,最终导致他的灵魂的毁灭。
通过浮士德的故事,歌德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无止境。人们常常追求权力和物质上的满足,但这种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相反,它可能导致人陷入无尽的欲望漩涡中,失去自我,最终毁灭自己。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深刻的警示,提醒我要警惕自己的欲望,不要让它们控制我的生活。
此外,我也被浮士德对于知识的追求所触动。浮士德是一个热爱学术的人,他对于知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他不满足于传统的知识体系,而是渴望探索更深层次的真理。然而,他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失去了平衡,不顾一切地追求权力和享乐。这给我带来了思考,知识的追求应该是一种全面而平衡的过程,不能只关注于功利和个人的欲望,而应该把握好人文关怀和道德底线。
总的来说,《浮士德》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浮士德这个传奇人物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对于权力、知识和欲望的追求。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于人性和欲望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对于知识的追求有了新的认识。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人类智慧和欲望进行探索的重要著作。
浮士德读后感 篇二
《浮士德》是一部充满哲理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浮士德这个传奇人物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对于权力、知识和欲望的追求。这部作品引发了我对于人性和生命意义的思考,让我深入思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形象,歌德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复杂性。浮士德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他与魔鬼缔结契约,以换取无限的权力和享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权力和享乐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他感到内心的空虚和痛苦,最终导致他的灵魂的毁灭。通过浮士德的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有在追求中找到平衡,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同时,《浮士德》也让我思考了人类的尊严和价值。在故事中,浮士德虽然在追求权力和享乐的过程中沦为了一个不择手段的人,但最终他在面对死亡的时刻展现出了人性的伟大。他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于自我救赎的追求,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的尊严和价值。无论我们在追求权力和欲望的过程中是否迷失了自我,我们都应该保持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自我救赎的追求。
总的来说,《浮士德》是一部思想深邃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浮士德这个传奇人物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对于权力、知识和欲望的追求。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于人性和生命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对于人类的尊严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于人类智慧和尊严的深刻思考。
浮士德读后感 篇三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读后感 篇四
荣格曾经这样评价“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涩难懂的几部书之一。经过读了三遍原文,查阅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则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善良与邪恶的矛盾体。他对学识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
,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探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学的热爱已经不可自拔。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他还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他的精神是向上的,对学的追求和热爱还有希望,都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的,我们要和他一样,善学、乐学、爱学。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上进的人,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善良与恶相生相克,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浮士德读后感 篇五
开始看了《浮士德》。认认真真推敲每一句话的意思,看了两个钟头,才把书的序言、献诗、舞台序幕和天上序曲给看完。
这书是难懂的,曾经看过一遍,是大二的时候,喜欢打手电熬夜看书,每天也就能安静地看个2、3个小时吧,所以效率不高。记得老早的时候,看名著只为了情节,直到现在依然有这种观念,大凡故事不够吸引人的,蕴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会有兴趣去读。所以吧,说到底我不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这个《浮士德》其实满神奇的,首先它的写作方式是舞台剧本的'形式。其次,故事非常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马行空。第三,“歌德”这个名字很能满足某种小小的虚荣心。第四,看着看着,就会发现里面有好多似曾相识的看法、观点或者景象。所以,尽管很艰深,我依然憧憬着再一次阅读它。去年暑假把书买回来一直搁置着,趁着最近立志读书的机会决定先把它给啃下来。
一开始看小说喜欢把自己觉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这些被我相中的,多数都不是什么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而仅仅是在内容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鸣的。比如在看贝多芬的书籍时,一般把贝多芬夸张的描述成神灵的语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呵呵,常常再回头看这些摘抄的时候觉得当时自己很幼稚,一页书看看不过1、2分钟,有时为了抄几句话就要花费5分钟的样子,这样等到再回过来读的时候,常常已经没有先前那种激情和如饥似渴的感觉了。所以之后开始改成某伟大领袖的做法,在书边做批注,比如哪一句好,自己怎么想的,或者是看到某个很文学的字词去查字典,然后在书边写上拼音与解释。这样做似乎还不错。可缺点是仅仅适用于自己的书本。到后来偷懒了,什么都不写,习惯看书的时候拿只木头铅笔,看到喜欢的就划下来,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不费力,所以每每有一点点的感动就摘下来,以至等读完一本书以后,发现每一页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换来了,这么糟蹋,以后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基本就为0了。总不能哪天心血来潮真的拿块橡皮把所有的铅笔印统统擦去吧?哎,可怜了我那本……了。而且更主要的是,习惯边划边看的过程后,自己对于内容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因为句句都是“重点”,我又何须体会文章的内涵,结构呢?于是,读书的时候,思考就少了。
现在看这个《浮士德》,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一页书上一半是内容,下一半是很多小字体的解释,而通常这些解释又和种种圣经故事、希腊文化联系起来,一看就是一大串。这种情况下,不看就无法了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容易打断自己的思路,真的是很麻烦。所以只好这样,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释全部看一遍,有个大概的印象,这样呢,等看正文的时候就能够比较通畅的理解内容,也不用再回过来看讨厌的注释了。
好啦,晚了,看来今天是补不出个读后感了,明天继续。这篇么,就当是个“读书有感”吧,呵呵,本来因为故事情节,取名叫“今天心情相当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