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一
《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让人感悟颇深的教育著作。陶行知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对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第一章是关于“教育的目的”的探讨。陶行知在书中提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育的培养,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道德和责任感的公民。这一观点让我深思,我意识到在当今社会,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因为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至关重要。
除了教育的目的,陶行知还在书中探讨了教育的方法和教育者的角色。他强调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来影响和引导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这一点让我深受触动,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者,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此外,陶行知还在书中提到了教育的艺术和教育的智慧。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和智慧的结合。教育者需要有艺术的技巧和智慧的洞察力,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巧外,还需要有一颗智慧和爱心的心灵,才能真正做到教育有方,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总之,《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启示的教育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于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教育者,为社会的进步和学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二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深深被他的智慧和洞察力所折服,对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陶行知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他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天赋和需求。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发展他们的个性。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对待学生,而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另外,陶行知还在书中提到了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灌输。教育者应该创造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他还提出了一种“自由教育”的理念,认为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一观点让我深受触动,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创造积极和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陶行知还在书中提到了教育者的角色和责任。他认为,教育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教育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和责任感,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来影响和引导学生。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修养,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总之,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对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于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教育者,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三
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使我深受启发。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师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以这样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他的教育思想非常好的指导着教师工作,我将以此为起点,形成一种不断反思总结的习惯,继续在实践中摸索新的思路与方法。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四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最近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是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他说:“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是这样尊重学生。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教学十几年,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
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教育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五
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知之甚少,怀着愧疚的心情,利用业余时间我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如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由此当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这些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为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学”等教育学说,对于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将适得其反。“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仅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爱的教育的诠释。教师这个职业,需要的也就是这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精神。今天,当我再次捧读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了这位朴实的老人,正缓缓向我走来,他的这句教育名言,时刻鼓舞着我,它催我奋起,激我向上。因为陶行知先生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篇六
对于陶行知本人,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