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6篇)

时间:2014-01-01 04:35: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一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作者从古代先秦时期一直到现代,逐一梳理了中国哲学的演进过程,使读者对中国哲学的源流、特点和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这本书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作者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性思想家,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通过对这些流派和思想家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引文,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实际应用。

其次,这本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指出,中国哲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从古代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现代的中国哲学复兴,中国哲学经历了多次的起伏和变革。作者通过对每个时期的哲学思潮和代表性人物的介绍,揭示了中国哲学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这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价值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最后,这本书还探讨了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影响。作者指出,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织。中国哲学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通过对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影响的介绍,作者揭示了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这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读完《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以其简明扼要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使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和演进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这本书还揭示了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影响,使我对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这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二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通过对中国哲学的梳理和分析,使我们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其对于人类思想的重要性。

首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哲学的起源和演进过程。作者通过对古代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和思想家的介绍,使读者能够了解到中国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每个时期的哲学思潮和代表性人物的介绍,揭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这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有了更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探讨了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作者清晰地梳理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重要思想。通过对这些思想的介绍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最后,这本书还探讨了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影响。作者指出,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织。中国哲学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通过对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影响的介绍,作者揭示了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这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读完《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通过对中国哲学的梳理和分析,使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和演进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这本书还揭示了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影响。我相信,这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三

  先哲中很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与世界的连接感,也就是宇宙心。小时候读的时候不懂,现在慢慢有一点感悟,记录下来。

  基因、文化本身的连接

  从基因角度,人对自己的同类同胞,更容易有一种一体感。所以我们看到“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直接就能把自己代入。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龙的传人”这种富有中华神话色彩的词语也能抓住人心。

  共情的激发

  自然界有很多景色,能激发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小时候学的古诗往往一下子就浮现出来……在水边看月亮想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一场聚会后会唏嘘“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睹物思人时想到“亭中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在这些时候我们都和古人对话了。

  天地之间,这情非我独有,有人陪我或者我陪着他感同身受。

  时间、空间的连接与想象

  这种感觉往往是看一些艺术作品带来的感受。比如《无问东西》把几个跨越时间的故事通过人的关系串联起来,你是我的延续。《寻梦幻游记》“死亡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一些油画或是小说,比如圣殇,活着,描绘战争,一眼让人感受到了痛苦,于是更珍惜如今的和平。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四

  哲学这个词看起来很深奥,但,在我再读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后,逐渐领悟原本模糊的概念或观点。哲学和思想是相关联的,它们都与人类思维有关,相互衍生又相互丰富,但二者并不等同:

  1、哲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属于学术;而思想是人类脑海中的一种意识,属于行为。所以,先有思想,再有哲学。

  2、它们涉及的范围也不同。哲学家关心的是真理、逻辑等,而思想家关注社会、哲学、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

  3、把思想相同的(至少相类似的)人聚集在一起,找到他们共同思想上的特点,继而形成一门学术,如儒家、墨家等,就叫中国哲学。

  4、再通俗一点,哲学家一般是思想家,但思想家不一定是哲学家。

  哲学的本质和思想也有关联。以书中的一句话为例“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这句话从某个角度而言意味着哲学是思想的思想。

  正是因为思想包含哲学,所以哲学家们能有不同表达自己思想特点的方法。这也是书中第一章第三点所讲到的。有用比喻表述思想的,也有用格言表述思想的,还有用事例表述思想的。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各位哲学家们都是为了能用各自的方法说明道理,把思想传播给后人,让他们对此加以思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五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六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但是对于希腊人,一直处于海洋国家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说,住在克里特岛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但是用现代的角度来看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离海很近,孔子住在鲁国,而孟子所在的邹国也在山东境内。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公冶长》第六节)因此,海在孔子心中是个未知、遁世之处,人迹罕至之处。而这是只有自己的道不行,才会去的地方。而仲由作为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一直是以勇气出名。据说,仲由听到孔子的这句话,非常高兴。但是孔子却并没有因仲由的过分热心而感到特别满意,他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意思说,仲由虽然勇敢,可惜不能裁度事理。)

  而孟子提到海的话很简短。他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将海和圣人的思想相比,展现了更多不可知不叹的一面。(《孟子·尽心章句上》)看着孔子和孟子对于海洋的未知和惊叹。对比之下,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国家,漫游列岛的经历和感悟和孔孟又是多么不同。

  而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不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还生活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之中。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在冯友兰先生那个时期,中国的参与农业生产的全体人口中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比如周朝井田制、明代的摊丁入亩、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中共领导人在革命中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口号,土地公有制度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

  冯先生表达了在一个农业国家里,无论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农业都同样重要。中国历史上,公元前480至前222年是战国时期和今日世界在很多方面都颇为相似。当时中国分裂为许多封建的小王国。每个小国都把“耕战之术”作为国家的要务。最后,“七雄”中的秦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占优势,得以战胜其他六国,从而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政治统一。因此中国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看为是立国之末端,因为经济生产主要靠农业,而商业只关系到产品的交换。商品的交换终究要以生产为前提,在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里,农产品是主要的产品,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都重农抑商。

  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人不受到重视。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把民众按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和农这两种行业受到社会的尊重,士通常是来自地主阶级,农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家庭中若是“耕读世家”,往往是引以为傲,例如安徽的皖南黄山下的宏村都会有牌匾写着“耕读世家”,不仅要读书还要耕作,一方面了解格物之理,一方面读圣贤书。还有如湖南也有很重的乡绅文化。

  学者一般出身于地主家庭,不需亲自耕地,而农民一般被称作佃农,租用别人的土地进行耕种,但是家庭的兴衰和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农业收成好,他们受益;农业收成坏,他们也受连累。因此,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都主要反映了农民的思想。而加上这批学者受过教育,使他们得以表达农民自己没法表达的思想,这种表达在中国就采取了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因此中国的哲学艺术中有许多耕读的传统。目前有谈及中国人民的信仰危机也有类似观点,中国的乡土文化扎根之深,并非轻松可以撼动,当把这种农业文明抽身而走的时候,似乎并未为这些空隙填入新的超道德价值观。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