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游记散文 篇一
我心中的仙境之旅
我一直对仙境般的地方充满了向往和想象。当有机会去探索我心中的仙境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座美丽的小岛作为我的目的地。这座小岛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国家,它以其壮丽的海滩、清澈的海水和绚丽的植被而闻名于世。
我的仙境之旅始于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登上飞机后,我迫不及待地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冒险。飞机在蔚蓝的天空中翱翔,我透过窗户看着云朵在下方缓缓流动。当飞机降落时,我感受到了一股温暖的海风,仿佛已经踏入了一个彻底不同的世界。
来到这座小岛后,我首先被这里的美景所震撼。沙滩上洁白的沙子,碧绿的海水和椰树的倒影,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我忍不住脱掉鞋子,沿着海岸线漫步。海水轻轻地拍打在我的脚上,给我带来了无尽的舒适与放松。
在这座小岛上,我还有幸参观了一座古老的庙宇。庙宇被茂密的丛林环绕,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我在庙宇内静静地祈祷,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在这个仙境般的地方,我仿佛与神灵相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力量。
除了自然风景和宗教庙宇,这座小岛还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景点。我参观了一座著名的水晶洞穴,洞穴内的石钟乳石和石笋形状各异,犹如一幅幅艺术品。我还游览了一个古老的渔村,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在这座小岛上,我还尝试了一些传统的美食。当地的海鲜特别新鲜美味,令我欲罢不能。我还品尝了一种当地特色的水果,它们甜而多汁,让我回味无穷。
我的仙境之旅虽然短暂,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远离了喧嚣和压力。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神秘的魅力,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这次旅行让我明白,仙境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只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经典游记散文 篇二
探寻历史的足迹
历史总是令人着迷,它是一本厚重的书,记载了无数的故事和传奇。而我,一直都对历史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于是,我决定踏上一段探寻历史足迹的旅程,寻找那些被岁月深埋的珍贵记忆。
我的历史之旅始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城市。这座城市曾是一个伟大的帝国的首都,它承载了无数的历史记忆。我漫步在狭窄而曲折的街道上,感受着古老建筑的沧桑和宏伟。这些建筑有的保存完好,有的残破不堪,但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沉淀和变迁。
在这座城市中,我还有幸参观了一座古老的宫殿。宫殿内的壁画和雕刻精美绝伦,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辉煌。我想象着过去的帝王和贵族在这里生活的场景,仿佛穿越到了历史的长河中。
除了城市中的古迹,我还前往了一个著名的历史遗址。这里曾是一个古代文明的中心,遗留下了许多神秘而壮观的建筑。我在这个遗址中漫步,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古建筑虽然已经年迈,但它们仍然散发着一种神圣和庄严的气息。
在我的历史之旅中,我还有幸参观了一座博物馆,了解了更多关于过去的故事和文化。博物馆中陈列的文物和艺术品让我大开眼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时光隧道中,看到了过去的辉煌和灿烂。
我的历史之旅虽然结束了,但我对历史的热爱并没有消退。我明白,历史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记忆,它给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启示和教益。通过这次旅行,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段过去的经历,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无论是探寻仙境还是寻找历史的足迹,旅行总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惊喜和启发。它让我们从繁忙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与自然和历史相融合,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让我们继续踏上旅程,去发现更多的精彩和奇迹吧!
经典游记散文 篇三
春光明媚,通往城南的景观大道上是游人如织。我们驱车从长安韦曲出发,至太乙,转向,东驶,直奔大峪。据同行的同时也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和发起人的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负责人心一师兄讲,秦岭有“七十二峪”,而那些隐居的终南隐士也大都居住于此,特别是从嘉午台到南五台之间。而我们今天要去的大峪至少也有二、三十位隐士。
车一进入大峪,气象果然不同。“两山夹峙,一水中流”。悬崖峭壁,翠峰插天。在经过一个名叫“五里庙”的地方时,心一师兄停下车来,对我们说,河那边有一位隐士,我们去给他送袋道粮。顺着他的指向我们看见在河对岸的一块岩石下果然有一个石头砌成的小房子,柴火堆挤,杂乱无序。因门前无路,只得淌水下河。来到跟前一看,木门紧闭,上书“止语”二字。想必这位隐士正在闭关清修,我们不敢讨扰,于是
将道粮放于门口,离去。
刚行不久,忽见一道士立于河道巨石之上,手持佛尘,翩翩起舞,旁若无人。朗朗乾坤,见此情景,让人疑心莫不是神仙下凡。于是就有人高呼“老神仙!”。然而“老神仙”并不理睬我们依旧在那翩翩起舞、专心练功。
经典游记散文 篇四
鸿蒙以后多少年,只有善于攀援的金丝猴来游。以后又多少年,才来到了人。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他和浮丘公、容成子上山采药。传说他在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40公尺的光明顶之傍,炼丹峰上,飞升了。
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在他足下,险阻山道阻不住他。他是李白。他逸兴横飞,登上了海拔1860公尺的莲花峰,黄山最高峰的绝顶。有诗为证: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惜升绝顶,俯视天目松。李白在想像中看见,浮丘公引来了王子乔,“吹笙舞风松”。他还想“乘桥蹑彩虹”,又想“遗形入无穷”,可见他游兴之浓。
又数百年,宋代有一位吴龙翰,“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看来那时候只能这样,白天登山,当天回不去。得在山顶露宿,也是一种享乐。
可是这以后,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能登上莲花峰顶。汪以“从者七人,二僧与俱”,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登山队,“一仆前持斧斤,剪伐丛莽,一仆鸣金继之,二三人肩糗执剑戟以随。”他们只到了半山寺,狼狈不堪,临峰翘望,败兴而归。只有少数人到达了光明顶。登莲花峰顶的更少了。而三大主峰之中的天都峰,海拔只有1810公尺,却最险峻,从来没有人上去过。那时有一批诗人,结盟于天都峰下,称天都社。诗倒是写了不少,可登了上去的,没有一个。
登天都,有记载的,仅后来的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
经典游记散文 篇五
沿着河边草木丛生的小路、趟过一段河水,很快便到了马老师的茅棚。远远地就看见一个类似于山门的东西。两根柱子举着一个茅草搭制成的顶,檐下两端各悬一大红灯笼,中间用绳子吊着四个瓦片,上书“千竹庵”。门外是茂林修竹,门内是荷花盈池。细看却甚是简单。一间土房,一苫草亭。门前开阔,有一石碾,形如车轮,正好可在其上饮茶喝酒。我们去的时候马老师正与大觉茅棚的一位师傅谈天喝茶。于是我们便加入其中。终南山的禅茶我喝过不少,但像马老师这样的喝法我还是头一回见到。马老师的茶名叫“罐罐茶”。特点有二:一是熬茶用的是土瓦罐;二喝茶用的是粗瓷碗。竹筒打起一筒茶缓缓倒入碗中,轻轻吹去上面的热气,低头抿上一小口,顿时神清气爽、清凉无比。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四周的景色,紫气环绕、草木苍翠,实乃仙境。
除了“千竹庵”马老师在山中还有一茅棚名曰“如荠居”,取“南山如荠”之意。同样的也是两根柱子举着一个茅顶。不同的是外形要比“千竹庵”高些许、宽些许。两侧门柱上写有一联:客至莫嫌茶味淡,僧家不比世情浓。与“千竹庵”一样,“如荠居”也建有一亭取名“南山亭”。立于斯亭,北望圭峰山,南眺紫阁峰,二山夹持、一水清流。
经典游记散文 篇六
那“跳动着初恋的处女的心”的潋滟波光在隐隐跃动,令人心迷。潭畔,历代名家的题咏不少,且多摩刻在岩壁上,粗看之下,有清朝沈换阐的“四时梅雨”;禅学大师竺鸣涛的“白龙飞上”等等,我以为比较有特色的是沈致坚的“洗眼来”三字。根据导游的介绍,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潭水之清之洁,能洗人的眼睑;一层意思是:潭水的奇异曼妙能擦亮游人的眼睛。据史料记载,朱自清曾在二十年代,来温州任教。从而在大罗山、楠溪江一带留下不少的散文游记。这是大罗山麓的荣光,也是梅潭绿意的缘分。
品赏完摩崖,我们拾级而上,阶畔还筑有三角形的“自清亭”。由著名书法家谢云题写亭名,那字远看东倒西歪的,近看却稚拙清正,童趣盎然。不禁叹服,不亏是当代名书家。亭中立有《绿》一文的碑刻。小憩时,展读朱先生的传世名作——《绿》,可实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再往上,就是梅雨亭了。飞檐翘角的梅雨亭,玲珑小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