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用法 篇一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种词性,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对于高考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文言虚词在阅读理解、翻译等题型中经常出现。本文将介绍几个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用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文言虚词“乃”的用法。在句子中,“乃”通常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或者推理关系。例如,“吾闻其人乃有道者也”(《庄子·逍遥游》),意思是“我听说那个人才是有道的人”。另外,“乃”还可以用作副词,表示结果或强调。例如,“忽见一人,乃赴之”。在这个例句中,“乃”强调了后面的动作“赴之”。
其次,我们来看看文言虚词“兮”的用法。在句子中,“兮”通常用作语气词,表示感叹、疑问、助词等。例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兮”(《韩愈·进学解》),意思是“人生能够得到一个知己,已经足够了,这个世界应该以同样的心情去看待它”。另外,“兮”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陈述的口头语气。例如,“吾闻其言而喜兮”。
最后,我们来看看文言虚词“耳”的用法。在句子中,“耳”通常用作语气词,表示断定、补充、强调等。例如,“此之谓也”(《荀子·劝学》),意思是“这就是所谓的劝学”。另外,“耳”还可以用作副词,表示程度或者修饰动词。例如,“夫妇之间,情谊可谓密矣耳”。
综上所述,文言虚词的用法对于高考非常重要。通过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提高阅读理解和翻译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文言虚词的学习和掌握,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用法 篇二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类词性,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对于高考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文言虚词在阅读理解、翻译等题型中经常出现。本文将介绍几个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用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文言虚词“者”的用法。在句子中,“者”通常用作名词后缀,表示人或事物的身份、特征、属性等。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者”(《杜甫·秋兴八首》),意思是“读了万卷书,下笔的时候就像有神一样”。另外,“者”还可以用作连词,引导一个定语从句或者一个并列句。例如,“君子之于人也,敬而与之谋者,其日之中也,日中而言者,则其疾矣”。
其次,我们来看看文言虚词“乎”的用法。在句子中,“乎”通常用作疑问词或者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陈述等。例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吃点简单的饭菜,喝点清水,弯曲手臂枕着它,乐趣就在其中了,不义但却富有和贵重,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另外,“乎”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陈述的口头语气。例如,“知者乎其不知也”。
最后,我们来看看文言虚词“乃”的用法。在句子中,“乃”通常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或者推理关系。例如,“吾闻其人乃有道者也”(《庄子·逍遥游》),意思是“我听说那个人才是有道的人”。另外,“乃”还可以用作副词,表示结果或强调。例如,“忽见一人,乃赴之”。在这个例句中,“乃”强调了后面的动作“赴之”。
综上所述,文言虚词的用法对于高考非常重要。通过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提高阅读理解和翻译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文言虚词的学习和掌握,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用法 篇三
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大全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译文:徐公比不上您漂亮。
③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译文: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象还不错。
④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放了它!我不忍看着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就好像没罪走向杀场。
⑤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译文: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译文: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
②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
译文: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三)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
(四)副词
表示揣测,似乎,好像。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
译文: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㈤复音词“若夫”“至若”。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表示转换,再说,至于。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
译文: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文: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又暗中派遣吴广到士兵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译文;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译文: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译文: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③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促织》)
译文: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⑤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译文:过分蒙受提拔升迁,受皇上的恩宠任命,待遇优异丰厚,臣哪里还敢徘徊观望,另有别的什么非分之想呢。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译文:夜里却用兵包围我的住所,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访问的屠者朱亥。
③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译文: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用以暗示项羽(下手杀刘邦)达数次之多。
3.“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侯嬴(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译文: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
4.“所十以”表原因和表凭借,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三)复音词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被人们称作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所在:到处;所在之处,处所。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译文: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译文: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译文: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文: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今天侯嬴帮助公子(打算)已经足够了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译文: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
⑧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译文: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
⑨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译文:(她们)早上晚上唱歌弹琴,成为秦国的宫人。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文: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译文: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译文: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译文: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译文:于是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译文: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译文: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贱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
②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
译文: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为了什么人开花繁生!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给他敲了一下缻。②请以秦十五城为赵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请把秦国的十五座都城送给赵王祝寿。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说)那就让我来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译文: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怎样应付这件事呢
②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译文:这番话只能对有见识的人说,对俗人就难说了。③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如姬对公子哭诉(此事)。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译文: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译文:为什么要珍惜美玉(般的节操)而让自己被流放呢?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②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译文: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译文:堆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
④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译文: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那里。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译文: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它。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译文:这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④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译文:然而能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译文: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译文:杀只鸡哪里要用宰牛的刀。
③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哪里还用得上辅助的人呢?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译文: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译文:(然后)久久伫立着,期望受到始皇的宠幸啊。
⑤寡人无复与焉。
译文:我不再参与了。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译文: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译文: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译文:盘旋婉转,屈曲回环,像蜂房,如水涡(精致套连),挺拔矗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译文: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kōng硿地发出声响。
11、【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娘以指扣门扉(《项脊轩志》)
译: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译:五亩的田地,用桑树栽上树的话……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译文: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译:时间长了,能凭借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译:我想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③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于是廉颇凭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④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译文:都喜好文辞而以作赋被人们称道。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译:在南面攻取了百越的地面,把那里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②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译文: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译文:在八月十三日这天,在刑场上被害。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译文:在明朝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步行到华山做道士。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译文:果然我在未时回到家,而你在辰时已经断气了。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译文: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事了。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因为不知道什么样是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译:不因为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译文: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译文: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
译文: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②夜以继日(成语)
译文: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译文:请你不要生怨气,以秋天为期(我等你)。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译: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译: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译文:樊哙侧举盾牌一撞。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译文: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译: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项王吗?
②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译:用节俭来戒掉奢侈。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译文: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⑤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译文:(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译文: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这时候,诸侯由于公子的贤能,又有很多食客,十几年不敢兴兵谋取魏国。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5、表修饰关系,译为“地”或不译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译: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
(三)助词
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译:违背我的心意让我心中煎熬。
2、跟“上、下、东、西、外”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或范围上的限制。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译:临危授命以来,我白天黑夜的忧愁哀叹。
3.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译文: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译文: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四)动词以为认为作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译文: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译文: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译文:(有士兵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有绢信)本来就觉得这件事够怪的了。
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
译文:(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七)复音词
1.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文:老虎看到它是一个庞然大物,认为是神灵。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医生爱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的“病”做为自己的功劳!
2、把……作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译:在南面攻取了百越的地面,把那里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②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译文: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
3、"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译: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并且嘲笑李勃的鄙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公子去了,我却不给您临别赠言,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
4、有以、无以:“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
译:项王没有话来回答,便说:坐。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译: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没有什么办法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④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译文:(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12、【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
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段太尉逸事状》)
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
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译文: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三)动词
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译文:继承祖上的事业,沿袭既定的政策。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