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通用6篇)

时间:2011-04-02 02:37: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 篇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它以孟子的思想为主线,通过对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探讨,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读完《孟子》,我深受启发,对于如何做人、如何治国、如何和他人相处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孟子》中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行为。这一观点使我对人性有了新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做出恶劣的行为,这使得我们对人性产生怀疑和质疑。然而,《孟子》告诉我们,这些人的恶劣行为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性恶劣,只是受到了不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反之,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每个人都有可能变得善良和美好。这一观点让我深信,人性本善,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和培养,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此外,《孟子》中还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自身的利益,忽视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然而,《孟子》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仁爱,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仁爱不仅是人类之间的互助和合作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前提。通过读《孟子》,我深刻认识到仁爱的重要性,我将努力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孟子》中还探讨了政治和社会问题。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仁政为基础,通过正确的道德教育和政策引导,使人民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治理不善,导致社会动荡和人民的不幸。然而,《孟子》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仁政,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繁荣。这使我深信,政府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通过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孟子》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道德和政治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孟子》,我对人性的本善有了新的认识,对仁爱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政治和社会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将努力践行《孟子》中的思想,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并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 篇二

《孟子》是中国古代国学经典之一,它以孟子的思想为主线,通过对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论述,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读完《孟子》,我对于做人、做事、处世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孟子》中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行为。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做出恶劣的行为,这使得我们对人性产生怀疑和质疑。然而,《孟子》告诉我们,这些人的恶劣行为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性恶劣,只是受到了不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使我深信,每个人都有善良和美好的一面,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每个人都有可能变得善良和美好。

此外,《孟子》中还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然而,《孟子》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仁爱,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通过读《孟子》,我深刻认识到仁爱的重要性,我将努力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孟子》中还探讨了政治和社会问题。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仁政为基础,通过正确的道德教育和政策引导,使人民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治理不善,导致社会动荡和人民的不幸。然而,《孟子》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仁政,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繁荣。这使我深信,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也应该关心国家的发展,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总之,《孟子》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道德和政治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孟子》,我对人性的本善有了新的认识,对仁爱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政治和社会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将努力践行《孟子》中的思想,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并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 篇三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

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 篇四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 篇五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 篇六

  暑假期间,我读了《孟子》一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古人对生活的理解。

  《孟子》告诉我们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说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对它的理解是:人生中,敢于选择,才有机会。

  在选择机会的那一瞬间,不同的决断,就会有天壤之别的结果。

  就拿自然界的植物来说。新疆的白杨,果断的选择了荒土,保卫家园,它失去了婆娑的姿态,却换来了笔直的干。它成了人类的保卫者,正直,质朴的象征。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沙漠里生长的仙人球,它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可它能够茁壮成长,点缀荒凉的沙漠,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不仅是植物,动物也是如此。鸟儿关在笼子里,盘子里装满了新鲜的鸟食,而鸟儿却放弃了这一切,站中笼口,张开了有点笨拙的翅膀,坚定的选择了蓝天与自由。

  连那些动、植物都能做到的.事,难道人类做不到吗?做得到,因为世间万物给予我们是同等的机会,在机会面前,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那选择瞬间,会成为生命的起点,成功的关键。鸟儿因选择蓝天而自由,白杨因选择荒土而得到称赞,仙人球因选择沙漠而辉煌。

  在生活中,种种机会等待我们去选择,我们要敢于选择机会,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让生命能够在困难的环境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才能够完善自己。选择困厄的环境,善于去点缀,终究是快乐的。

  我愿成为仙人球、白杨,更愿做那只展翅翱翔蓝天的勇敢的鸟儿。

国学经典《孟子》读后感(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