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1200字作文(精简3篇)

时间:2015-05-01 08:25: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阿Q正传》读后感1200字作文 篇一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震撼,感触颇深。

这部小说以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个普通农民阿Q为主角,通过讲述他的遭遇和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阿Q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民,他没有文化,思想保守,容易受人欺负。在小说中,他屡屡受到侮辱和压迫,但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屈辱,反而通过自我安慰和自我陶醉来维持自尊心。他总是把自己说得比别人强,幻想着自己是英雄或是天选之子。这种自我安慰的心态,让我对阿Q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之情。

阿Q在小说中遭受了很多挫折和失败,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尽管他很可怜,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他总是在不断地挣扎中寻找着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正是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为他感到敬佩。

通过阿Q的形象,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普通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阿Q是一个个体,但他的遭遇和命运却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在这个社会中,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人们为了个人利益而争斗,互相欺骗和压迫。阿Q虽然身处其中,但他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着社会的安排。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通过阅读《阿Q正传》,我不禁对中国封建社会感到悲哀和忧虑。这个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让我感到无比的恐惧。同时,我也对阿Q的命运感到无比的同情和敬佩。他虽然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但他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他的遭遇和命运虽然悲惨,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正是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为他感到敬佩。

《阿Q正传》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黑暗和腐败的作品,它以阿Q的形象展示了普通人在这个社会中的生存状态。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普通人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本小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不公,同时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们。

《阿Q正传》读后感1200字作文 篇二

《阿Q正传》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籍。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落后农民阿Q的遭遇和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阿Q是一个典型的普通人,他没有文化,思想保守,容易受人欺负。在小说中,他屡屡受到侮辱和压迫,但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屈辱,反而通过自我安慰和自我陶醉来维持自尊心。这种自我安慰的心态,让我对阿Q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之情。

在小说中,阿Q遭受了很多挫折和失败,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尽管他很可怜,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他总是在不断地挣扎中寻找着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正是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为他感到敬佩。

通过阿Q的形象,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普通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生存状态。阿Q虽然身处其中,但他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着社会的安排。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读完《阿Q正传》,我不禁对中国封建社会感到悲哀和忧虑。这个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让我感到无比的恐惧。同时,我也对阿Q的命运感到无比的同情和敬佩。他虽然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但他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他的遭遇和命运虽然悲惨,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正是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为他感到敬佩。

《阿Q正传》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黑暗和腐败的作品,它以阿Q的形象展示了普通人在这个社会中的生存状态。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普通人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不公,同时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们。

《阿Q正传》读后感1200字作文 篇三

《阿Q正传》读后感1200字作文

  翻开书本,里面的人物抖了抖身上的积尘,便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

  ——题记

  近来读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我十分佩服鲁迅先生的文笔。文章至今有近九十年的历史了,但翻开书来,里面的人物抖了抖身上的积尘,便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

  首先是浑身上下散发着遗老气味的赵太爷。他仗着自己是未庄的秀才,平日里飞扬跋扈,但一听说革命,便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党——反封建的代表人物。然后是假洋鬼子,学了东洋文,赶了时髦,剪掉了辫子,最后却得了个里通外国的罪名。革命风暴一到,他便顶着那天真的头发猖狂起来。寺庙里那个小尼姑,明明六根已净,一心向佛,却被阿Q认为“凡是女人都要勾引男人”“凡是尼姑都要勾引和尚”,说她假正经。这样看来,阿Q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为此,我从他身上总结了不少的东西。

  一、阿Q的精神

  这可是阿Q最值得称道之处,再难堪的事情在他身上都可以坦然接受,一笑而过。被人打了,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安慰自己:一说自己是一个能自轻贱的人,二可以说打的是自己,被打的却是另一个自己,总之可以用无数个理由来掩饰自己的难堪。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Q是个事事想得开、万事不用愁的人。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说,正是他的想得开才体现出一直以来他的逆来顺受,他的怯懦。他代表着一个阶级,是当时众多农民的缩影。

  为何当时的农民麻木不仁,终日受地主阶级压迫,却不知醒悟,也不知反抗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总是可以让自己的心胸再宽阔一些。无论身上的枷

锁有多么沉重,都可以换个角度去想,或被动地去和地主妥协。脑袋里一点也没有反抗的意识和呐喊的渴望,只会互相嘲笑,甚至因同胞受辱而大笑。本应同仇敌忾,到头来却互相取笑,愚蠢,空虚,无聊。于是,书中便有了阿Q调戏小尼姑这一幕。

  二、阿Q的革命

  阿Q到底支不支持革命呢?他原本对革命是深恶痛绝的,但后来看见举人老爷和秀才慌张起来,便幸灾乐祸,对革命神往起来。为什么呢?因为看见那些老爷们天生有钱有势,在村里作威作福,他心里不平衡,想革命之后,也能拥有这一切。于是,阿Q便做起了革命后的美梦:可以把当日侮辱自己的人杀掉,可以拥有大量的金银财宝,可以娶好几个女人……他的革命动机和目的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完全不同,他是完全出于自己的'需要考虑的。所以说阿Q不是真正要革命,他远没有那份推翻封建制度的迫切心情。所以鲁迅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命还能如此。”

  三、阿Q的结局

  倘若阿Q最后被枪毙了,他并不是如某些革命者那般英勇就义,倘若死得清楚明白那还有些意义。他糊里糊涂地招了供,画了押。死了以后,别人仍觉得他该死,否则就不会被枪毙了。他的结局也暗示了当时农民的结局。他们不明不白地成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至死也不觉悟。也许对阿Q而言,枪毙是天地之间本来就有的事,是应该的,何须反抗?进一步讲,对当时的农民而言,剥削压迫也是天地之间本来就有的。这样一想,哪有反抗之心呢?

  一个阿Q代表了一个阶层,《阿Q正传》是世界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阿Q那副忧愁的面庞。

《阿Q正传》读后感1200字作文(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