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西飞读后感【推荐6篇】

时间:2018-05-01 01:18: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夜航西飞读后感 篇一

《夜航西飞》是刘震云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展示了中国社会从解放战争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巨大变革。这本小说以其真实的生活感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深深地触动了我。

小说的主人公叫李承鹏,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从小他就梦想着离开农村,去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然而,在中国的特殊历史时期,他的梦想很难实现。小说通过李承鹏的经历,展示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前的封闭与落后。李承鹏在城市找不到工作,被迫回到农村。他的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家里的土地,成为了一名农民。然而,他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着改变自己的命运。

小说中的李承鹏代表了一大批中国人,他们在改革开放前的时期,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追求更好生活的渴望。他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小说中描写了李承鹏在农村的艰辛生活和对城市生活的向往。通过他的经历,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前的封闭与落后。

然而,小说并不只是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困境,它还展示了中国人的顽强与乐观。李承鹏虽然经历了种种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小说的最后,他终于有了机会去美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小说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告诉读者,无论面对多少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阅读《夜航西飞》,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社会从封闭到开放的巨大变革。这本小说通过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顽强与乐观。我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感到骄傲,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梦想的信心。

夜航西飞读后感 篇二

《夜航西飞》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通过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展现了中国社会从封闭到开放的巨大变革。这本小说不仅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小说中的主人公李承鹏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他梦想着离开农村,去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封闭与落后,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小说通过他的经历,展示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前的困境。李承鹏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苦难,但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最终,他终于有了机会去美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通过阅读《夜航西飞》,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小说中描绘的封闭与落后的社会让我不禁反思,我们现在所享受的自由和机会是多么宝贵。同时,小说中李承鹏坚持追求梦想的精神也深深地触动了我。他在困境中从未放弃,一直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收获了成功。这让我明白,只要坚持不懈,无论面对多少困难,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夜航西飞》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它通过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顽强与乐观。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对中国社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我相信,只要坚持追求梦想,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夜航西飞读后感 篇三

  最初是从一篇推书的公众号文章里头知道《夜航西飞》这本书。我看到文中写道这是一本描述女飞行员在非洲生活的传记,我心想着我从来没有读过有关非洲的文章,所有人都说那是一个遥远、神秘、野性的地方。可,非洲因何神秘为何野性?带着这么一点疑问和向往我开始在各大阅读平台找这本书。最后,终于找到了,我也开始了我脑海中对非洲的“探索”。

  作者柏瑞尔马卡姆是英国莱斯特郡的白人女孩,四岁时随父亲到了肯尼亚,随后在非洲开始了自己有趣又冒险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书中无论是对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气息的描述都充满了热带色彩,难以想象在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会有一位白人女孩从训练赛马开始到最后成为女飞行员。她跟随父亲训练赛马,给马接生,十八岁便成为非洲首位持赛马训练师执照的女性。她跟随纳迪猎手出入丛林,猎捕疣猪,被狮子袭击;学习驾驶飞机,独自开飞机穿过无人区,独自在黑夜里载货,搜救飞行员,驾驶飞机寻找象群,六次从内罗毕飞往伦敦,从伦敦飞越大西洋去美国。柏瑞尔的一生就是传奇本身,她的身上有太多荣誉的标签——非洲首位持赛马训练师执照的女性,非洲第一位职业女飞行员,首个独自驾驶飞机从英格兰飞越大西洋到达美国的飞行员。柏瑞尔每一段经历,甚至是她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都会成为现在很多年轻人遥远缥缈的梦,也只能成为一场梦。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那么柏瑞尔马卡姆在人生游戏中,似乎一直在赢。尽管她也被疣猪、狮子、大象袭击过,尽管她也曾面临飞行过程中千钧一发的时刻,她总能在“虎口”脱身,安全无虞。我想那是因为她有一颗坚定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吧。她的灵魂习惯了冒险开拓,这样的精神赋予了她果断坚决的品质。没有伤春悲秋,没有忧郁伤感,没有矫情造作。她只是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了自己手头上的事情。与当地土著融入在一起,过着同样艰苦又冒险的生活;全身心投入训练赛马的工作中,对赛马倾尽关怀;全力以赴地学习飞行,骨子里对飞行事业的热爱。正是这些,让她在在脱离地球引力的同时,脱离了当时,甚至是现在人世对女性的常规想象,活在只属于她的小星球上。说到底,她在世人眼中的“成功”不过是命运对她热爱生命,认真生活的馈赠。

  我也坐过好几次飞机,但还没坐过夜里的航班。我喜欢在飞机上看向外面的天空和云彩,时而温柔,时而欢脱,时而诡谲,时而神幻。每次坐在飞机上看着舷窗外的景色,如果不是发动机的噪音,我甚至会怀疑飞机是不是在天上,是不是在飞行。我想,曾在这样牢不可破的黑暗中独自飞行的柏瑞尔马卡姆,坐在驾驶舱里的她,独自夜航的她,能看见什么呢?她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有什么不一样?是什么吸引着她一如既往地热血沸腾?

  正如柏瑞尔所说:“非洲的灵魂,她的完整,她缓慢而坚韧的生命脉搏,她独有的韵律,却没有闯入者可以体会,除非你在童年时就已浸淫于她绵延不绝的平缓节奏。否则,你就像一个旁观者,观看着马塞人的战斗舞蹈,却对其音乐和舞步的涵义一无所知。”我想,我就是这样一个旁观者,连闯入者都不算。我在书外指间旁观着将近一个世纪以前的非洲和她。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我”对于她来说就像是随时都会被起飞的机翼甩到地平线尽头的城市,也像是她常在夜航过程中穿越过的浓浓黑暗,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所以,除了《夜航西飞》这本书,她没有别的任何作品问世,尽管我觉得她的文笔文风都很吸引人。柏瑞尔说:“我独自度过了太多的时光,沉默已成一种习惯。”这也许就是她给世人的答案吧。

  本来是带着了解非洲的目的看这本书,没想到最后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些意外的感受。柏瑞尔不是我眼中的“英雄”,她只是一位终身战士,只忠于自己的战士。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一位女战士,了解了些许非洲的人文历史。在这个阅读只为消遣的年代,这本书或许只是短暂的逃离,让你去往一个早已不是书中所描述的非洲。合上书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改变。你还是你,还在你的尘世中打怪升级。但你知道,曾有过那样的生活,那样的世界,那样的信念,那样的人。自此,你相信了,不管是前世,今生,还是来世,总有人过着你想过的生活,成为了你想成为的人。

夜航西飞读后感 篇四

  “生活是生活,快乐是快乐。但当金鱼死去,一切归于沉寂。”

  读到这里一本书中间的位置,又一个高潮的来临,当作者和伙伴在一头大象的视野范围内面临险境,伙伴没有开枪。逃脱虎口叹息着说了这句非洲的古老的格言。受雇主之托猎杀大象是生活,对大象的喜爱是快乐。那么自己应该就只是一条金鱼,生死似乎并不重要。没有人记得你活过,又美丽又孤傲的叹息。

  我不知道为什么到这里,我的眼泪会想表达什么。鼻子一酸。

  “要是不够勇敢,聪明的男人和女人没两样。”

  在老土著人第一次选择离开自己的居住地,乘坐飞机前因作者对他讲了这句谚语鼓足勇气,老人用毯子包裹自己的头,一路像个包裹,到达后说他见过了湖泊大海山峰。因为地形原因,很多人不可能通过普通交通离开自己的居住地,生活了一辈子,那样离开的勇气是像人类开端的勇气。

  “当你与他人闲坐交谈时,你是孤独的——其他人也是如此。无论你在哪里,只要夜晚降临,火苗随着来去自如的风势自由燃烧,你就是孤独的。你说的话,除了自己又有谁在听?你想的事,对他人又有何意义?世界在那边,而你在此处——这是仅存的两极,也是唯一的现实。

  你说话,但谁在倾听?你倾听,但谁在说话?是你认识的某个人吗?他说的话是否又能解释群星,或是解答失眠的鸟提出的问题?思考着这些问题,双手环住膝盖,凝视着火光和边缘的灰烬,这些问题就是你的问题。

  “听啊!今晚辛巴饿了。”

  年轻的土著仆人解读了一头狮子发出的第一声警告,它正在远方无声地逡巡。一只土狼躲避着温暖的营地,帐篷在风中啪啪作响。

  但辛巴不饿。它也只是孤独,因为它勇猛无双、卓尔不群,却在长夜中心神不安。它吼叫着,加入我们的队伍,土狼也加入了,在山丘上大笑。一头猎豹也加入进来,让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却无法看见任何蛛丝马迹。犀牛、水牛,它们在哪里?它们也在这里——这里的某个地方,或许就在树丛最茂密的地方,或是遮天蔽日的荆棘林中。它们在这里,全都在这里,无法看清,散落四周,却与我们分享着同一种孤独。”

  作者离开非洲前描写的这一段,让人神往。灵魂已经飘到那个世界里,只有动物和热气。孤独是永恒的吧,人类的孤独和动物的孤独。只是它们的孤独里,会做什么,和我们一样试图通过寻找更多的朋友吗?

  直到今年才逐渐明白,那一种需要自己独自完成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进入到你的孤独中。就像是有的人即使外表再光鲜,他的内心却什么都没有。像是一片荒地,一株草一片叶都没有。可能他也并不会孤独,或者孤独的时分没有那么不好受。只是无法建立和他人的连接。

  我的孤独呢,以前的我逃避,只要我看不到碰不到就是不存在。喜欢热闹喜欢欢笑,无法忍受没有和外在世界连接的感受。恐惧深夜醒来的思绪,它要带我思考什么宇宙起源,而我只想安心睡觉。现在的我,不得不面对。

  作者的孤独呢,广阔而壮丽。像她在天空的云层中一样,她的孤独里没有世俗,没有人烟。只有一片一片云层,耀眼的阳光,美丽的飞机。

  “可能等你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假如你阅读,或玩纸牌,或照料一条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对孤独的厌恶就如同想要生存的本能一样理所当然,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不会费神创造什么字母表,或是从动物的叫喊中总结出语言,也不会穿梭在各大洲之间——每个人都想知道别人是什么样子。

  即便在飞机中独处一天一夜这么短的时间,不可避免地孤身一人,除了微弱光线中的仪器和双手,没有别的能看;除了自己的勇气,没有别的好盘算;除了扎根在你脑海的那些信仰、面孔和希望,没有别的好思索——这种体验就像你在夜晚发现有陌生人与你并肩而行那般叫人惊讶。你就是那个陌生人。”

  最后的结束,作者见过了城市和自己的国家,又一次回到非洲。过着训马的日子。经历过的事情像是流逝般遗忘,或者通过写作储存起来。非洲像是一个终点,像是回归自己所热爱的地方。这一切的勇气,谁能拿的出?

  书会有最后一页,友情有冲淡的一天。

  孤独是宝贵的。

  我是自由的。

夜航西飞读后感 篇五

  如果说马卡姆是一个传奇的女人。是一名优秀的驯马师,也是那个时代的非洲唯一一名职业女飞行员。

  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六日这天,孤身一人驾驶着“银鸥”,从英国出发往西飞,飞越了大西洋,费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五分钟,最后在加拿大迫降。她战胜了那晚疯狂的雨与未知的恐惧,战胜了黑暗,战胜了自己的勇气,成功由东向西飞行穿越了大西洋。那时被媒体界广为报道,大西洋征服者:柏瑞尔·马卡姆。

  海明威曾经在一封信中也提到了柏瑞尔·马卡姆。信中原文说:“你读过柏瑞尔·马卡姆的《夜航西飞》了吗?在非洲时我和她很熟,从不怀疑她有朝一日会在记录飞行日志之外,拿起笔写写别的。如今所见,她写得很好,精彩至极,让我愧为作家。我感觉自己只是个处理词语的木匠,将工作所得拼装到一起,有时略有所成…

  而我想说,她是个传奇的女人,但更是个忠于自己内心的人。她真的热爱并认真生活着。她无畏并勤劳,不屈不挠活出精彩人生。

  我个人没有太多的文字来盛赞这本书,毕竟,盛赞这本书的人绝不差我这一个。不过我能谈谈我自己在马卡姆文下所感受的炽热,真诚,干净且一气呵成的回忆。她文中的生活,其实孤独是常态。当然还有猎物、驯马育马、驾驭飞机……这一切看起来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的事物,只是马卡姆那个年代,她让自己变得不像是一个女人所能干这些,看起来更像是男人才能做的事情。

  她简直就是个行动派的女性。她是个白人金发女性,高挑瘦削,五官立体柔弱,眼神坚定,神情坦荡温柔的马卡姆…可在我看来,她能做这些,她就爱这些,如同她爱那片非洲大地,任何一物,她都清楚了解。

  她绝对毫不费力写下这本书,不需要雕琢文字的技巧,只要真情实意地写下,写下自己的感受与生活,只要写下这一切,因为她人生本身就精彩至极了。

  她4岁就随父亲来到肯尼亚这片土地上,扎根生活。她的记忆里的童年,伙伴、学习、读书、生活智慧、谋生技巧…都来自非洲大地上。所有一切在她眼中都是顺乎自然,到她双手中成了顺其自然的“智慧”。

  她双手驾驭马,开着飞机在天空中飞翔,所有这一切只不过是想了,然后就去做了。用马卡姆自己的原话来解释这一切:只不过是“顺应天赋”。

  非洲土地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也并没有多深入了解。但记忆深处中它是贫瘠的,带着原始恐惧并落后的。

  可书中的非洲是犹如巨人般充满智慧与野性的一片土地。是原始虽贫瘠但宽广而神秘的大地,并暗藏着古老而原始部落智慧。这片巨大的土地孕育着复杂的难题如海洋般深不可测的危险,它比沙漠更顽固。

  它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恶,也从来不妥协。可它又坦然真诚地如同初生般接纳着所有踩着这片土地上的人和物…它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那些宽阔无边的非洲草原,那些连绵不绝的沼泽、夜色、寂静…它奉献得颇多,数不胜数。

  马卡姆一定深爱着这片土地,她从有了孩童记忆起就生活在非洲这片土地上,而那些轻易的闯入者带着是非与观念则永远不会了解它的魅力,他们只能看见心中所想看到的,是猎物…是占有…是享乐,而不是融入这片土地,与它共呼吸。

  而马卡姆绝不同,她已融入它的一呼一吸之中。它的阳光与高山,那些金黄的夕阳和灿烂而温暖的初晓以及清凉的河水都让马卡姆留恋…马卡姆的生命源泉来自于非洲大地。

  马卡姆还小时便常常与好朋友们纳迪土著在一起,逃学赤脚穿越父亲的农场,来到荣盖河谷或是穆阿悬崖旁的雪松林立狩猎,他们一同带上长矛带上猎狗踏往原始刺激之路。

  她身旁有条如影随形的猎狗,纯血种斗牛犬—布勒。他们一块捕猎,和狮子迎面对峙,与非洲疣猪战斗,还和猎豹撕咬…这条狗身上挂满了伤疤…它的战绩是硕果累累的…。

  跨过大片大片的原始之路,一路碰见狮子与非洲疣猪,考验着不光是勇气还有那份执着,执着且渴望了解这片充满风情的土地。

  这一切直到有一年,肯尼亚地区所有农场的种子都死了,这片土地露出了它毫不留情的另一面…没有雨水来灌溉滋养这片土地,所有赖以生存的希望没了。

  这年马卡姆十七岁零几个月大,不再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了。父亲第一次如此严肃地对她说:“我们该想想了。”

  他的父亲放弃了这片农场,前往秘鲁。她父亲给了她自我选择权,马卡姆选择继续留在了非洲,她深爱这片土地,早已没办法离开它。她说:“我学会了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更好:因为它们已经消亡。”

  她在父亲的建议下前往另一个地方“莫洛”。这里有马场,而且是能让马卡姆散发光芒的地方。

  果然,她来到这里,只不过才十八岁,已是远近闻名的驯马师。她手里训出来的马,那么聪慧,她吸收了父亲教她的驯马知识,并且做得更好,有其父必有其女。

  不过,人生路并非这么顺坦,在有所成就之前都会有很多迷茫孤独并且难以承受煎熬的日子。

  她苦心训练并爱护的一匹名叫“莱克“的马,在与她相处的这年里,从最初的四肢瘦弱的小马驹到后面长成一匹发育健全的赛马,它聪慧,骄傲,俊俏。最终被他的主人带走并交给了另一位驯马师。

  因听外人的闲言…才十八岁的女孩是无法完全胜任这份职业的…。不过,马卡姆始终认为流言蜚语绝对有积极的作用。

  马卡姆文中还写到一匹叫做“聪儿”的马,让我始终不能忘怀。

  聪儿其实是一匹被训坏了的赛马,它主人在大赛前的三个月将聪儿送到马卡姆手里,对她说:“如果你愿意训练它,那它就属于你。”

  聪儿的双脚无法长时间快速奔跑,它的双脚受了伤。不过,这一切在马卡姆心中看来,赛马名次不重要,虽然获奖能提升驯马师的知名度。不过她从不在意,她在意的是她手中的马,她训过的马,从不需要挥鞭。

  大赛来了,毫不意外,曾经在她手中训练过的”莱克“也在这次大赛中,它看起来还是如此骄傲,舞姿敏捷又得意洋洋。马卡姆温柔着远远看着它。曾经属于她的“莱克”绝对能在这次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从它来到身边那一刻她就知道。

  而聪儿,它的状态也极佳,所有人都认为它是“莱克”最强有力的对手。聪儿是一匹温柔而有力量的马,它姿态谦虚站立在一旁,仿佛充耳不闻。

  马卡姆知道聪儿一直很棒,只不过马卡姆知道,它那双腿,它双腿承受不了那么强有力快速奔跑的力量。马卡姆对着驾驭聪儿的骑师说:“如果它摔倒了,请不要挥鞭,我的马儿不需要挥鞭,它会自己站起来的”。

  大赛开始后,我在马卡姆的这段文字中,犹如真实感受这一般。我用文字记录下我所感受的,它们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书面上,在我眼前。

  那些马儿们跑起来了,今天的主角是它们的,赛道是它们的,它们快速奔跑起来,那来自于马身奔跑的流畅的线条,还有那不停敲击地面的马蹄声…马卡姆觉得全世界都安静了,虽然只有几秒,但当我阅读到那一段,我也觉得全世界都安静了。

  莱克果然在第一圈中保持领先,聪儿在后面跑着,它并不够快,可它很安静且有力量奔跑着。

  而莱克还是那头骄傲的小公马,它迅速且有力量,继续领先,还有一头黑色的赛马,它跑在第二,聪儿在第三的位置,它像猎豹一样,平稳而有力量,它渐渐拉近了距离,它离莱克越来越近,这时,好像场上所有人都在为聪儿欢呼…聪儿超过了莱克…天呐。

  莱克肯定会伤心,它那么骄傲,那么聪慧,它身上与内心感受到来自挥鞭的疼痛。不,马卡姆在心中呐喊,它不需要挥鞭…。莱克狂奔起来了,它忘了痛楚,忘了骑师,除了目标。

  快跑起来吧,马卡姆在心中呐喊,我也呐喊着,我犹如身临其境般…。

  而聪儿呢,它像影子般迅速移动着,飞奔着…马卡姆拿望远镜看着,我也看着,我看到它摇晃了,不…观众席中发出失望的声音,而我心痛着…它的腿完了,一切完了…。

  莱克看见聪儿倒下了,莱克的骑师也看见了,马鞭快速不停抽打在莱克身上,可莱克根本不需要挥鞭…。莱克你快跑吧,快点赢得比赛吧,让聪儿不要再奔跑了,休息吧…。

  可就在这时,那个摇晃倒在地下的身影像是移动一般不见了,时间暂停是什么,马卡姆当时感觉到了,我也感觉到了,好像呼吸急促,全身僵硬着。

  聪儿踉跄着站起来了,然后直起立身,像子弹一般坚硬有力地破出,它用那肿胀的双腿不带忧虑往前奔跑,跑到终点,聪儿赢了。

  它赢了,但我来说,这不是我关注的情节。我喜欢的是聪儿这匹马本身的内在那部分。

  聪儿后来不用再赛跑了,这样可以让它一直健康着。

  马卡姆人生中拥有太多精彩,落寞与孤独的时光。如果没有来到“莫洛”,没有成为驯马师,那也没有机会触碰飞机,并且驾驭飞机…飞翔在非洲大地上…甚至更远的地方。

  这一切都在她认识了汤姆后,这个男人教会她如何驾驭飞机…还有丹尼斯将如何用飞机来猎象这个构想告诉了她,还有和布里克森在一起共事猎象的时光,布里克森是《走出非洲》的作者。

  她的人生里她认识的男人或许比女人还多,这些男人各个非同一般,而她的工作大部分跟男性更为接近。这本书出版后很多人议论过,认为本书不是本人所写,因为马卡姆的第三任丈夫是当时好莱坞有名的编剧影子写手。同时这本书里对自己的三段婚姻和众多情人的事只字未提,还有自己的母亲从未出现过。

  是不是马卡姆本人写的,每个人看完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我相信这文字是马卡姆亲手所回忆的精彩人生片段。

  而她的那些情事,我想这些都不重要,马卡姆只不过认为有些重要的时刻,那些片段必须要写下来。而另外一些情感深藏在心中,继续往前走也未可不好。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美好的阅读体验,这份体验是无畏无惧,是狂妄而孤独。

  我想人生的常态其实是喧嚣且孤独的,喧嚣时刻是家人、是社交、朋友、互倾。

  而孤独时刻,是自我聆听,是无人可分享的时刻。

  有时候,阅读也是孤独的。但它是有意义的。

  在静默的房间里,你在书中翱翔,快速思考着,并与那个时代的人物产生了灵感碰撞,心动轰鸣,大脑快速奔,四肢却安静着。但内心,大脑、眼睛都在发出赞叹,惊奇、悲伤、孤独,待书合起,一切如常。

  你身体与心灵回到生活中,但你生活中某处角落亮起一束微光,只有你才知道它的意义,或许有一天,能将它分享给自己爱的人。

夜航西飞读后感 篇六

  “《夜航西飞》充满诱惑与神秘。”这是书中序言的第一句话,而在这篇充满神秘感的序言前,是二十多页的图片,展现上世纪初的非洲,一个充满原始蛮荒气息的未被现代文明过多侵蚀的生命大陆。也许作者就是要通过这样的非洲才能表达出生命的雄壮与震撼。也只有这样,通过上世纪初在非洲的飞行,充斥着中世纪浪漫主义色彩和还未被各种高科技过度武装的飞行,才能写出生活的热情与真相。而非洲与飞行,正是这本书所要讲给我们听的。

  全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从一次夜晚飞行开始,作者为垂死的病人运送氧气瓶,并寻找失踪飞行员。回忆慢慢展开,非洲的气息扑面而来,不发达的交通、难以治愈的黑水病、原野上肆意奔跑的动物群、原始的丛林。

  第二部分关于作者在非洲的童年生活,“假小子”带着自己的猎狗布勒,参与纳迪族的狩猎,或者与土著小伙伴们在农场上快乐地玩耍,料理农场上的马匹。即使曾被狮子袭击,不曾从文字中感受到她的胆怯,她是一位在非洲农场快乐奔跑的白人小孩。

  第三部分开始讲述她独立后,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赛马训练师。她训练出获马匹屡屡赢得比赛的冠军,但相较于拿冠军,她更珍惜马匹,不愿高强度的比赛耗尽它们的.生命,字里行间再次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第四部分则是关于作者的飞行生涯,从初识飞行、驾驶飞机搜寻大象踪迹、到独自驾驶飞机从英格兰抵达美洲的壮举

,她遇过险境,曾死里逃生,但也只是娓娓道来,没有夸耀,没有渲染。而更多地是享受其中的乐趣,描述生命在世间的各种奇妙。

  从作者的简介不难看出,她是一位传奇女子,第一位非洲职业女飞行员,第一位单人由东向西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18岁就成为非洲第一位持有赛马训练师的女性。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甚至全世界,女性的地位还没有被完全的认可,“自由女性”这个词更是问所未闻。然而,柏瑞尔·马卡姆以她的魅力,胆识和非凡的意志力,永远走在自己选择的人生路,无视任何约定俗成的界限。

  也许人生的长度我们无法决定,但人生的宽度我们可以做主!柏瑞尔·马卡姆在那样一个年代仍能做的比男人还出色,在有限的生命里探索了无限的可能。在现代的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的人生不断拓宽!或许我们没有充裕的财富支撑很多高昂物质的需求,但我们可以通过书籍,通过阅读去欣赏纷繁的大千世界!就像《夜航西飞》,读过后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勇敢的小姑娘,曾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飞驰人生!

夜航西飞读后感【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