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篇一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一本关于教育的重要专著,作者是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总结,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出了他的教育理论,强调了对儿童的尊重和关爱。他认为,儿童是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个体,他们应该在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和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权,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经验和知识。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游戏”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主要方式。他认为,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游戏也是儿童与社交环境互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学会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对于当前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实中,我们常常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点的灌输,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和需求。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一本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专著,通过学习和研究这本书,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强调了儿童的尊重和关爱,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这对于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一本关于教育的重要专著,作者是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总结,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出了他的教育理论,强调了对儿童的尊重和关爱。他认为,儿童是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个体,他们应该在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和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权,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经验和知识。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游戏”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主要方式。他认为,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游戏也是儿童与社交环境互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学会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对于当前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实中,我们常常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点的灌输,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和需求。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一本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专著,通过学习和研究这本书,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强调了儿童的尊重和关爱,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这对于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 篇三
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范文
1、“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种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实例来充实它”。
教育启示:看了这段文字,让我联想到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常有这么一条“情感价值与道德观”,即德育目标,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就是让学生的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知道是怎样做是美的,怎样做是丑的,从而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实践美。在教学中,我们透过一篇篇或隽美或质朴或含蓄或奔放的文本,让学生们、孩子们感受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打动他们的灵魂,震撼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
思想,促使他们最终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人”。例:(伯牙绝弦)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让学生惊叹的,不仅仅是钟子期与俞伯牙的心有灵犀的“知音”之情,更是俞伯牙“子期不在为谁弹”的摔琴谢知音的决然,友谊在这一刻,再也不是聊友、玩伴等的代名词,友谊,在这一刻,对学生而言似乎已经有了全新的诠释,而这,正蕴含着他们对人生的悄无声息的深刻激烈的思考。
在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想学生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深的是启发了他们对美的真谛的思考。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东西,然而最美丽的花也会凋谢,再美丽的人也会衰老,然而有一种美,它跨越百年历久弥新,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是一位具有这种美丽的人,让我们一起”。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用语言,这无形的大手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十一、二岁的青少年的正是发现美、追求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他们更急于想知识的就是“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对课文中居里夫人外貌描写的句子的分析,有的学生直率的说出了“居里夫人并不美丽!面容憔悴神情疲倦的人怎么会美丽呢?”,然而当我们分析了她憔悴的原因,简陋的工作环境、“终日的烟熏火燎”,“三年又九个月”的持之以恒,最终从成吨的矿渣提炼出了这比原珠笔芯还要小的0.1克镭时,学生们无一不为居里夫人坚毅、执著的精神之美震憾,而成名后,不计虚名、视金钱为粪土的淡泊名利,被误解仍忘我投身科研的高尚人格之美,更令学生折服,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理解、认同了这位跨越百年、千年依然美丽的伟大女性,真正认识了美的真谛,而这种鲜明的情感教育,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我,也是一种美的熏陶、一次精神的洗礼。
2、“教师的人格,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一个教师如不经常置身于书的世界,他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每周都得到充实的教师藏书是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源泉。书本知识是教师的财富和智慧。一个真正的教师常常感受到学习知识是个人研究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一件快乐的事情。”
教育启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课上很绝,以致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完全被吸引了,就像自己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人们询问他这节课备了多长时间,他回答说:“对于这节课, 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我只用了15分钟”。这是一种怎样的备课呢?我想正是靠读书,持续不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了终身的'友谊。通过读书获得数倍于教科书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才能更加自如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智慧解决学生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多精力关注学生们课堂的行为与状态。
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我觉得也更是如此。往往一节成功的公开课,无不是自己对教材的多次熟读,对作品中人物的多次解读,对于教材有关的相关资料的多次通读领会。上(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课文我读了不下几十遍,还专门阅读了描写居里夫人生平的(居里夫人传记),并通过查找各种相关资料,对作者梁衡写作此文的目的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所以才有了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居里夫人的美——永恒的美的认同。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在熟读这长达4页半的课文的同时,我更是上网查了有关盲人、残疾人、弱势群体的相关资料,真正的努力去试着了解他们的生活,更想象自己如果是其中一员,那么生活将是怎样的艰辛、不幸与顽强。正是基事对盲人、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同情与了解,所以我在课堂上,才会与作者站在一起,传达着“关爱弱势群体”、“自立自强”、“爱和被爱同样幸福”的信息,让学生去思考人生的大爱······
3、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教育启示: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4、"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育启示: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
可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
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