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通用6篇】

时间:2018-07-02 06:28: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论语读书笔记 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化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导。阅读《论语》不仅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也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修身养性。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阅读《论语》时得到的启发和体会。

首先,我深深被孔子的思想所感染和启发。孔子注重道德修养,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对他人怀有同情和善意。这种思想教导我要尊重他人,对待他人要有真诚和善意,不要随意伤害他人的感情。孔子还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这让我明白到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耐心和毅力。

其次,通过阅读《论语》,我认识到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仁爱之上的,他强调要以仁心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时候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但是,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我明白到只有通过互相理解和尊重,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孔子还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他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是无私和纯粹的,不应该受到权力和利益的干扰。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让我明白到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信任和真诚之上的。

最后,通过阅读《论语》,我也认识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孔子认为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关键,他强调要“温故而知新”,即要通过学习历史和经典著作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他还提倡“不耻下问”,即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和学习。这让我明白到,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同时,孔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决定了他的成就和价值。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导,让我明白到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被孔子的智慧和思想所感染。他的思想不仅对我个人的成长有着指导意义,也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论语》,希望能够更好地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 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化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导。阅读《论语》不仅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也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修身养性。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阅读《论语》时得到的启发和体会。

首先,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认识到了孔子对于礼仪的重视。孔子认为礼仪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孔子强调要“有礼”、“有节”,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仪规范,才能建立起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这让我明白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礼仪,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通过阅读《论语》,我也认识到了孔子对于政治的思考和探索。孔子提出了“君子务本”,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人民的素质和幸福感。他还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要从个人修养开始,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最终实现天下的和平与稳定。这让我明白到政治不仅是高层领导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通过阅读《论语》,我也认识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孔子认为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关键,他强调要“温故而知新”,即要通过学习历史和经典著作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他还提倡“不耻下问”,即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和学习。这让我明白到,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同时,孔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决定了他的成就和价值。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导,让我明白到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被孔子的智慧和思想所感染。他的思想不仅对我个人的成长有着指导意义,也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论语》,希望能够更好地将其中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 篇三

  读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罔。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一部《论语》,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又如:“天行渐,君子当自强不息”,“禹,吾无间然矣!……”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极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点,禹把黄河长江水利治好,把土地开发出来。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后来几千年农业国的民族精神,是从禹开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断努力开拓,去建功立业,个人的存在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思,然后明目标,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今天我们重温《论语》,应思考立身和处世的原则。“内圣外王”的君子,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和准则,也许也是需要用毕生努力不断去接近的一个目标。

论语读书笔记 篇四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着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细心地品读过这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的着作。今年寒假,郑校特意挑选了这部书给全校教师学习,让我进一步亲近了孔夫子的思想。细读《论语》,它不时激发着我思考,使我迸发出一丝丝的感悟。

  孔子重孝,“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论语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需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来说吧,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但是,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十四,五岁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对我的事情样样提醒,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该当何罪”啊

  初中毕业那一年的夏天,我妈妈去检查身体,得知患了糖尿病,那时她检查出来的血糖值是11。7,医生建议我妈妈马上住院治疗。我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心里非常害怕,因为我知道,肯定是病情严重才需要住院的。我真想马上跑到妈妈的身边紧紧地抱着她,可是,那时我还在学校上课。我无时无刻地牵挂着我的妈妈,尽管她在电话里一直跟我说叫我不要担心,她的病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严重。那是我第一次对妈妈如此强烈的牵挂。因为我很怕改变现状,很怕失去任何的一份爱,所以我要更好的爱我的父母。

  自从那时开始,我十分关注我妈妈的饮食,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吃什么对她的病有好处,吃什么对她的病有害,我都了如此掌,还定期提醒她检查血糖值,有时间就多陪在她身边。幸好我妈妈现在的血糖值都很稳定,但每天都要吃药。以后,我一定会更好地关爱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我想我现在做到了,至少比以前好了很多。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即:“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应竭尽心尽力。”

  孔子主张人们恪守长辈与幼辈之礼,这种当时社会上的尽“孝”之举如今似乎逐步褪色。不少学生认为家长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于是社会上出现漠视父母的案例居然不足为怪。我们要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位学生的自觉行为。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为此,许多学校教育阵地慢慢兴起了“孝道”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关爱,体贴自己的父母,学会感恩,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我校在寒假期间,要求学生每天为父母至少做一项家务;过新年的时候向父母说一两句祝福的话等等。这都是学校为了点燃学生心中对父母关爱之情的点滴举措。人贵尽孝。我想,“孝道”教育是每一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论语》,作为一部先圣的经典,带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是说不尽的,而且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孔子及其学说的魅力会越真实地展示出来。对于《论语》这本书,正如编者所说的:它是一切炎黄子孙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书。中国人必学的'。

论语读书笔记 篇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这段话中,谈到了看待他人的标准。这里的“缧绁”原来意思是捆绑犯人的绳子,在此代指监狱。传说公冶长虽然家庭并不富裕,却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鸟语。这样一个身负奇才的能人,却不知为什么锒铛入狱。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了解他的为人,认为这黑锅并不应该由他来背,“非其罪也”。但别说是古代,就算是现在,人们只要一得知某某蹲过监狱,上过劳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里还记得去想一想:这人真的有罪吗?因此,不难想见公冶长出狱后遭世人冷遇的凄凉境况了。

  但是,孔子却不以世俗的眼光来打量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长曾坐过牢而疏远、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自古以来,世人一提到谈婚论嫁之事,莫不是讲究门当户对,攀龙附凤。孔子当时名满天下,想攀这高枝的人想来也不会少了。但是孔子却选中了公冶长这个当过囚犯的穷小伙儿,只因为他从公冶长身处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气息。这就说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财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谓南容曰:“帮有道,不废;帮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奇的是,孔子继而又为自己哥哥的女儿相中了一位乘龙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个很有才具的人。他无论在盛世还是乱世,都可以进退自如。这样的人,确实是凤毛麟角。

  从公冶长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见,孔子的相人之术实在是高超。不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实学。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论语读书笔记 篇六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现在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考虑清楚。反反复复,举棋不定。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可以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季文子是鲁国大夫,非常计较个人得失。这人考虑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考虑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这就

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考虑后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应该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多余了。这种情况和我在考场上的境况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打半。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不过还应该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