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之谚语故事(精选3篇)

时间:2014-08-03 02:33: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故事大道理之谚语故事 篇一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非常勤劳,每天都会去田地里劳作。他种下了很多种子,包括瓜子和豆子。他认真地照顾着这些种子,给它们浇水、除草,并且保护它们免受害虫的侵害。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瓜子和豆子都长成了茁壮的植物。农夫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一定会收获丰硕的庄稼。

然而,当收获的时候,农夫却惊讶地发现,瓜子长出了一颗颗健康的瓜果,而豆子却只有一些憔悴的枯叶。

农夫感到非常困惑,他想知道为什么这样会发生。于是,他请教了一位智者。

智者听完农夫的描述后,微笑着说:“我的朋友,这是因为你在播种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种子。瓜子和豆子虽然都是种子,但它们的本质不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意思是每个人的行为都会有相应的结果。”

农夫恍然大悟,他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他没有选择适合的种子,所以收获的结果也不同。

从此以后,农夫在播种的时候更加谨慎,他学会了选择适合的种子。他也明白了这句谚语的深意,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丰收的结果。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结果。如果我们选择正确并付出努力,我们将会得到丰硕的回报。相反,如果我们选择错误或者懒散怠慢,我们将会付出代价。

所以,让我们记住这句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并且在生活中努力选择正确的行为和付出努力,相信我们一定会收获美好的结果。

小故事大道理之谚语故事 篇二

《有志者事竟成》

从前有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非常聪明,但性格比较内向。他有很多梦想,比如成为一名科学家,但他总是因为自己的胆怯而放弃追求这些梦想。

有一天,小明听说了一句谚语:“有志者事竟成”。他开始思考这句话的意义,并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

小明开始参加学校的科学实验社团,并积极参与各种科学实验。虽然他曾经因为自己的内向而感到不安,但他决心克服自己的恐惧。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实验能力越来越强,他的成绩也逐渐提高。他开始在学校的科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并获得了一些奖项。

小明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他的自信心也逐渐增强。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只要他有志于此。

于是,小明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参加各种科学研究项目,并在大学里选择了科学专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小明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认可,并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小明的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我们有志于某事,并且付出努力,我们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我们最终会成功。

所以,让我们铭记这句谚语:“有志者事竟成”,并且在生活中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小故事大道理之谚语故事 篇三

小故事大道理之谚语故事

  导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多是一些通俗易懂的短语或韵句,现在小编给大家找了些比较耳熟能详的的谚语的小故事。

  1、说曹操曹操就到

  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以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2、吃力勿讨好,阿旺炒年糕

  宁波谚语。喻卖力干活,但得不到赞赏。宁波的男子名

字中多“旺”,凡名字中有“旺”者,小名就被叫作“阿旺”。传统的宁波习俗中,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即男子不做家务。炒年糕须用慢火,心急而又不善于家务的男子不懂炒年糕的窍门,会以旺火炒年糕,年糕肯定会炒焦。他出了力气不但得不到表扬,还会遭到妻子的臭骂。由于“火旺”和“阿旺”谐音,于是原“火旺炒年糕”就讲作“阿旺炒年糕”。

  3、孟母三迁

  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裏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孟母感到这裏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於「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4、头悬梁,锥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5、瞎子打灯笼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错误了。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把你撞到了。”盲人一想,对呀!局限思考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整体思考是你把自己放到整个环境中去考虑。系统地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互动。

  6、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泛指品德高尚的人。指有志之士报仇雪恨不必性急,等待时机再动手。?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秦王三十六年,范雎被人陷害,魏齐疑他谋反,将他打的半死。于是范雎离开自己的家乡游说秦王。受大用。秦王四十六年,范雎杀掉魏齐

  7、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不久,来了个高个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这样总算还有水喝。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从此谁也不挑水,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一段寓言,其寓意是:办一件事,如果没制度作保证,责任不落实,人多反而办不成事.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因为三个和尚属同一种心态,同一种思想境界,都不想出力,想依赖别人,在取水的问题上互相推诿.结果谁也不去取水,以致大家都没水喝。

  8、玉不琢不成器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做的东西,它有固有的好本质,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也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9、此地无银三百两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半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

  10、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

小故事大道理之谚语故事(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