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篇一
自卑与超越是人类内心永恒的主题之一。在读完《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后,我对这个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书中作者阿尔德·艾勒提出了自卑心理的概念,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分析,引导读者了解自卑的成因和解决之道。
根据阿尔德·艾勒的观点,自卑是一种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低估,它来源于对他人评价的过分关注和对外界期待的过度追求。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自信,总是担心自己无法达到别人的期望,因此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然而,艾勒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自卑并非一种不可改变的固定状态,而是可以通过超越来战胜的。
超越是指克服自卑心理,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艾勒认为,超越的关键在于转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首先,要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特长。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价值观,不局限于他人的期待,而是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和成就。最后,要主动去行动,积极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怕失败和挫折。通过这些方式,人们可以逐渐摆脱自卑的困扰,实现自我超越。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深感自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而超越则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作为一个常常自卑的人,我意识到自己在过去常常被外界的评价所束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信心。然而,通过艾勒的启发,我开始积极思考如何超越自卑,实现自我价值的突破。
首先,我开始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一味地看到自己的不足。我开始积极发掘自己的特长,并加以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其次,我开始学会设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不再只追求别人的认可和赞许。我要追求的是真正让自己感到满足和幸福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活。最后,我要勇敢地去行动,不怕失败和挫折。只有通过实践和经历,我才能不断成长和超越自我。
自卑与超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我对自卑的成因和超越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每个人都能克服自卑,实现自我超越。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面对自卑,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篇二
自卑与超越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它涉及到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和挣扎。在读完《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后,我对这个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通过作者阿尔德·艾勒的深入分析和揭示,我意识到自卑与超越不仅仅是个人心理的问题,更是社会背景和文化影响的综合体现。
自卑是一种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低估,它源于对社会评价和期待的过分关注。在现代社会,社会评价和期待常常成为人们自卑的根源。例如,社会对成功和财富的追求,使得那些没有达到这些标准的人们感到自卑和失落。此外,社会上的歧视和偏见,也会使得一些群体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产生自卑感。因此,要解决自卑问题,不仅需要个体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超越是对自卑的战胜和个人成长的追求。艾勒认为,超越的关键在于个体的态度和行为的转变。首先,个体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特长。其次,个体要拥有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而不是盲目追求他人的期待。最后,个体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勇敢地去行动。通过这些转变,个体可以逐渐摆脱自卑的困扰,实现自我超越。
阅读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自卑与超越在我的生活中的体现。我意识到自卑情绪往往来自于对他人评价的过分关注和对外界期待的过度追求。我开始尝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我也开始设定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不再只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许。最重要的是,我要勇敢地去行动,不怕失败和挫折。只有通过实践和经历,我才能不断成长和超越自我。
自卑与超越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它涉及到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的综合影响。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我对自卑的成因和超越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只有在个体和社会双方的努力下,自卑问题才能得到缓解和解决。让我们共同努力,勇敢地面对自卑,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篇三
青春期存在许多危险,但它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青春期让成长中的孩子面对新环境和新挑战,令他们感觉自己走到了生活的最前沿。以前生活方式中未能发现的错误可能也在这一时期露头,但经验老到的人总能洞察出来。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些错误越来越大,无法再被忽视了。
青春首先意味着一件事:他们必须证明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我们也许可以尽量让他们知道,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这样,处于这一境遇中的孩子所面对的压力可能就会减轻许多。如果他们觉得必须要证明自己的成熟时,不可避免地会过度反应。
许多青春期行为都出自对展现独立性、与成人的平等,以及成就男性或女性气质的渴望。这一行为的走向取决于孩子们对“长大”的理解。如果“长大”意味着挣脱束缚,孩子就会反抗一切限制,这在该阶段的孩子身上很常见。
青春期的孩子经常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父母觉得不再有权时时刻刻监督他们。父母越是想证明他们还是小孩,孩子就会越激烈地反抗以证明恰恰相反。这样的争斗会成长出敌对情绪,于是我们面对的就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场景。
对成年生活准备不足的孩子在面对职业、友谊、爱情和婚姻时会惊慌失措,他们对以后是否能应付这一切没有任何信心。如果孩子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悲观,自然想要寻求最不费力的方法应对,但这些捷径根本没有用。这样的孩子越是被命令、被劝诫、被批评,就越是觉得如临深渊。我们越是推动他们,他们就越是想后退。如果不能给他们鼓励,所有试图帮助他们的努力都会成为错误,并更进一步摧毁他们。他们是如此悲观与恐惧,我们不能指望他们会自觉自愿地奋发图强。
许多青春期“失败”的者在童年时都是被溺爱的孩子,显而易见,对那些已经习惯由父母为他们做好一切的孩子来说,面对成年的责任会尤其艰难。他们仍然想要被宠着,但长大后却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于是感觉生活欺骗了自己,对不起自己。他们在温室中长大成人,外面的气候对他们来说太过苦寒。
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它意味着我们已经克服了生命中所有的困难,终于生活在安全与胜利之中。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着摆脱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他就会一直落在后面。只有当他发自内心地找到了一个能够激励自己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所带来的成就比阻挡他的障碍更大时,这个孩子才有可能打起精神来。
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指向何方,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朝着自我之外的目标而努力,那么自然而然地,他们就会很好地训练自己,做好准备,以求达成目标。任何困难在他们眼中都不过是成功路上需要跨越的障碍而已。反过来,如果他们的兴趣点只在于强调自身的不足,或是虽然对抗这种不足,但只是为了使自己从中脱身,他们就很难取得真正的进步。一只笨拙的右手不会因为人心里想着要变得灵巧,盼望着少些笨拙,甚至避开那些显示出其笨拙的场面,就变成了灵巧的右手。只有通过实打实的练习,笨拙的手才有可能灵巧起来,并且对于“将来能够做好”的渴望,要远远超过当下的笨拙所带来的挫败感。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篇四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
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
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信心,取得成功。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篇五
作者是现代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物,核心理论是“万事赖童年”。
个体在童年时期形成的生活模式,对其一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直接影响了他对职业、友谊和爱情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他与社会的合作能力。因此,为了提高个体与社会的合作能力,就要重视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了解母亲、父亲、兄弟姐妹、老师在个体的各个发展阶段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对我们儿童教育中习惯的误区和盲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如果一个个体无法很好的融入社会,我们需要从他儿童时期形成的生活模式上去进行根本性的了解和纠正,早期记忆和梦是我们了解一个人早期生活模式的重要途经。
作为一本经典理论,全书并没有对该理论进行详细的论证,对于每一个论点,论述过程中也比较散乱、不完整,举的案例比较随意,因此只能作为一本通俗读物来了解一下。
个体在与社会合作中不顺利时,容易产生自卑感,为了获得优越感也是个体与社会进行合作的动机和目的。自卑与超越只是全书的一个环节,甚至还不是最重要的环节,以《自卑与超越》作为书名相当糟糕,完全不能概括全书的意义;原著的标题是《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用弗洛姆对这本书的一个点评来评价这本书,很不错:
一个人的历史最终将证明他是否走过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在许多体面的葬礼上,死者的功绩被人一一历数,但并不能使我们逃避一个冷酷的问题:我们曾经活过吗?我们现在活着吗?我们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还是按照什么人给我们规定的方式生活?——弗洛姆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篇六
我有时候是很鸵鸟心理的。有些我不想知道的事,我是不会问不会理的,我觉得这样过得开心点。而人生那么长这么短,开心是多么重要啊!
所以《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看了很久,因为开了头我觉得必须要看完的,嗯我是有点强迫症的。
没有做过调查研究,自然也不好评判书中的观点是对还是不对,但是作者很细心很详细的观察我们作为社会的人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学会合作。
作者认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一段关系,都是自己选择的影响。从孩童开始,一个人的心理就决定了他这一生的态度。比如一个宠坏的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很难跟别人合作,因为被宠坏的孩子自尊心都比较强,心里一直停留在那段作为孩子被大人围绕满足任何愿望的时间,觉得就算出来社会大家也应该这么对待他。
这个确实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故事。但是被宠爱的孩子不一定都都是被宠坏的孩子。尤其是现在社会,有哪个孩子不是被宠着长大的呢,但是性情的培养还是最主要看家庭氛围和家人的引导。如果一个每天争吵的父母来跟孩子说要好好跟其他小朋友玩不要争吵,那么这个小孩子不一定能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最大的天赋是什么呢,模仿。他们会模仿大人的做法说法,尤其是最亲近的人。
所以一个网上的段子说,如果一个人善解人意处处为别人着想,那是因为没人疼没人爱。其实是因为这是人家的修养。
老勒还阐述了社会上主要的人际关系,比如家庭,工作等等,其实大部分观点还是很感同身受的,印象很深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也可能是因为反复出现的次数太多了。
确实是需要合作的,这本来就是一个互联的社会,怎么可能单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做出大事情呢。合作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途径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嘛!这个也是我需要学习的部分了,因为肥宅能有什么合作嘛,就是吃鸡的时候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