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鼓舞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篇一
主题:发展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3. 通过木鼓舞的活动,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提高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基本的木鼓舞动作和节奏;
2. 培养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木鼓舞道具:木鼓、鼓槌;
2. 音乐播放设备;
3. 幼儿喜欢的音乐。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5分钟):
老师介绍今天的活动是木鼓舞,可以让幼儿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律动。同时,也可以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
2. 导入活动(10分钟):
播放幼儿喜欢的音乐,让幼儿自由舞动,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律动。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 学习鼓槌的使用(10分钟):
向幼儿展示鼓槌的使用方法,让幼儿观察并模仿。引导幼儿轻轻敲击木鼓,感受击打的节奏和声音。
4. 学习基本的木鼓舞动作(15分钟):
向幼儿展示木鼓舞的基本动作,如挥动手臂、转动腰身等,让幼儿观察并模仿。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和节拍进行动作。
5. 组织集体木鼓舞表演(20分钟):
让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领舞,其他幼儿跟随领舞一起进行木鼓舞动作。播放音乐,让幼儿按照音乐的节奏进行表演。
6. 总结活动(5分钟):
让幼儿回顾今天的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和对木鼓舞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
1. 继续进行木鼓舞的练习,让幼儿更加熟练掌握基本动作和节奏;
2. 引导幼儿创造自己的木鼓舞动作,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鼓励幼儿参与音乐表演活动,提高幼儿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木鼓舞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篇二
主题: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提高幼儿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通过木鼓舞的活动,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基本的木鼓舞动作和节奏;
2.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
1. 木鼓舞道具:木鼓、鼓槌;
2. 音乐播放设备;
3. 幼儿喜欢的音乐。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5分钟):
老师介绍今天的活动是木鼓舞,可以让幼儿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律动。同时,也可以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木鼓舞的表演。
2. 导入活动(10分钟):
播放幼儿喜欢的音乐,让幼儿自由舞动,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律动。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 学习鼓槌的使用(10分钟):
向幼儿展示鼓槌的使用方法,让幼儿观察并模仿。引导幼儿轻轻敲击木鼓,感受击打的节奏和声音。
4. 学习基本的木鼓舞动作(15分钟):
向幼儿展示木鼓舞的基本动作,如挥动手臂、转动腰身等,让幼儿观察并模仿。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和节拍进行动作。
5. 组织团队木鼓舞表演(20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领舞,其他幼儿跟随领舞一起进行木鼓舞动作。播放音乐,让小组之间进行合作,协调动作和节奏。
6. 总结活动(5分钟):
让幼儿回顾今天的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和团队合作的喜爱和理解。
五、教学延伸:
1. 继续进行木鼓舞的练习,让幼儿更加熟练掌握基本动作和节奏;
2. 组织幼儿参与团队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鼓励幼儿参与集体表演活动,提高幼儿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木鼓舞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篇三
木鼓舞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一、说设计意图
普洱民族文化多元丰富,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而我所实习的幼儿园就在普洱西盟自治县,每年4月16-18日普洱西盟县自治县都举办木鼓节。合理地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挖掘本地的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将其融合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丰富幼儿的认知,从而使幼儿逐渐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我所在实习幼儿园一直尝试研究的园本科研课题内容。“木鼓舞”是从人民祭祀、生活、生产劳动中演变出来的,是普洱西盟文化中一块瑰宝,咚咚的木鼓声和不时的高吭歌声、欢呼声,伴着充满激情的舞蹈,强烈地表现了人民纯朴的乡土情感和执着追求的民族精神。舞蹈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浑厚高亢,非常热烈而具有感染力,能激发孩子参与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从最具特色的木鼓舞第三段“敲木鼓”中提炼出适合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试图通过与“敲木鼓”的接触,让孩子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感受木鼓舞的艺术魅力。
二、说活动的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整个活动都是在以幼儿前期对民俗风情、木鼓舞的产生背景以及表现风格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新纲要》强调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以及本班幼儿实际情况,我从认知、情感、能力方面设计了适宜的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木鼓舞中相互配合,合作舞蹈的快乐,进而产生对身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
2、技能目标:初步学习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肢体动作表现敲木鼓,尝试舞蹈创编。
3、知识目标:复习运用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的基本舞步。
三、说活动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
活动难点:能结合节奏谱,准确的进行敲打并有所创新。
四、说活动准备定下目标后,我做了如下的精心准备:
1、经验准备:
①已观看了影像《西盟佤山》,初步了解西盟人民的生活习俗,了解木鼓的作用。
②已学会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的基本舞步。
2、物质方面
①和幼儿人数相当的自制小型木鼓与鼓槌;
②音乐《阿佤人民唱新歌》、《加林赛》;
③图谱一张;
④牛头贴画若干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新《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运用了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为幼儿搭建了一个自我表现,自我创新的舞台,让孩子们通过发现、欣赏、探索、创新,从而获得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节奏感、乐感、表演及自由创编能力相应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舞蹈艺术的憧憬和热爱!本次活动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示范法:是根据舞蹈的难易,幼儿接受水平及教学阶段目的的`不同,我采用完整示范和局部示范。示范前对幼儿提出要求,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模仿。
2、练习法:是指幼儿亲身参加到舞蹈艺术创编活动中来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幼儿学习舞蹈的基本知识技能,陶冶情感、性格的基本途径。在教师指导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基本动作、难点动作、分乐句和完整串排练习方法。在幼儿练习、掌握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组、分角色、单独练习方法。
(二)学法教学中,根据大班幼儿爱动、爱表现的心理特征,我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生活为源头,创设了多种感受、表现的形式和渠道,让幼儿自主探究与学习,发展自己的综合潜能。借助木鼓,音乐、课件等手段,引导幼儿参与、模仿、表演,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主动学习。
六、说活动流程
好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积极引导孩子们去探索,去尝试,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的动起来、跳起来,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中,为达到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活动导入把孩子带入一种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让幼儿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感受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主动学习。所以我在《阿佤人民唱新歌》的音乐声中,带幼儿跳着基本的舞步进入“村寨”(活动室)这样的形式导入课题。
(二)、教师示范,幼儿学习基本动作
⑴、首先请幼儿欣赏活动室里摆放的小型木鼓。
这里我采用的是启发提问法,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大胆的想象。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具体事物用语言描述出来或动作表现出来。之后我用简洁的语言,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教师演示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讲清跳木鼓舞的要求:敲的时候注意握着鼓槌的中间,不能伤到旁边的小朋友;二是在敲木鼓的过程中可加上双膝弹动;三是在起始部分添加欢呼声“喔呵|喔呵|”表示欢庆,最后结束时添加“喔呵”,动作均为双手持鼓槌两侧上举。教师喊口令,练习两次。这个环节我根据木鼓典型敲打法的难易,大班幼儿接受水平及教学阶段目的的不同,我采用完整示范法。示范前我对幼儿提出要求,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模仿,突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习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
(3)、请幼儿取出鼓槌,站到木鼓前跟着老师学习敲木鼓。
(4)、请幼儿六人一组自由组合,分组练习。
(5)、鼓励幼儿进行新的创编,给予幼儿牛头贴画奖励,带领幼儿一起尝试表演。这个环节我用的是有针性的别指导法,运用这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从动作美感,自主创编、大胆表现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请他个别示范,达到“以强带弱”、“互相学习”的目的;对于能力稍差的幼儿,我从动作规范、完整连贯等方面给于个别指导,缩小了全班幼儿学习舞蹈的水平差距,增强幼儿对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对本次活动的难点“准确的进行敲打并有所创新”得于突破。
(6)、最后播放《敲木鼓》音乐,师幼共同表演木鼓舞:幼儿带着喜悦的心情,加大动作幅度和力度,添加一些表现激情的动作敲木鼓,教师在幼儿的鼓点声中跳起木鼓舞中女角的舞蹈动作,进一步丰富幼儿对木鼓舞的艺术认知。下面我给大家展示几个舞蹈片段。
七、说拓展延伸
将小型木鼓、鼓槌和相关道具投放在活动区角“阿瓦部落”,鼓励幼儿尝试木鼓的其他玩法。幼儿的兴趣未尽,这样的设计可以引领幼儿继续学习木鼓舞,为新的艺术活动生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