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蓄水新闻稿范文 篇一
梯田蓄水助力农村发展
近日,某县梯田蓄水工程正式竣工,为当地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工程采用先进的蓄水技术,通过修建水库和引水渠道,成功将大量雨水储存起来,为梯田农业提供了持续的灌溉水源。
梯田农业是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农业形式,因地制宜、节约土地资源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陡坡山区。然而,由于地势复杂,陡坡地区水源匮乏,一直以来都是梯田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梯田蓄水工程的建设,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该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专家们精心设计了水库的位置和容量,以最大程度地储存降雨水资源。通过引水渠道和水管网,将储存的水源引入梯田地区,实现了灌溉的自动化。这一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益,也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梯田蓄水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梯田农业的水源问题,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此外,该工程还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并有效防止了土壤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说,梯田蓄水工程不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实质性的推动,也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完善梯田蓄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机制,优化灌溉制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推动技术的推广应用,让更多的梯田地区受益于这一工程。
梯田蓄水工程的成功建设,不仅为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我们探索解决农村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提供了重要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梯田蓄水工程将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为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梯田蓄水新闻稿范文 篇二
梯田蓄水工程:农村生态建设的新里程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农村地区的水资源日益紧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某县近日启动了梯田蓄水工程,为农村生态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
梯田蓄水工程是一项创新性的农村生态工程,旨在通过修建水库和引水渠道,将降雨水资源进行储存和利用,为农田提供持续的灌溉水源。该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地势复杂和陡坡山区的特点,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施工,成功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梯田蓄水工程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益,也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首先,通过引水渠道和水管网,将储存的水源引入梯田地区,实现了灌溉的自动化。这一技术的引入,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灌溉的准确性和效率,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其次,水库的建设为周边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有效防止了土壤水土流失,减少了农田的退化,保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梯田蓄水工程的建设还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该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该工程的实施为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完善梯田蓄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推动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还将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梯田蓄水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农村生态建设树立了典范,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梯田蓄水工程将在更多地方得到推广应用,为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梯田蓄水新闻稿范文 篇三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落实落实中央、省市抗旱救灾重要部署,立足于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全力以赴抓好抗旱工作,努力减少灾害损失,保障群众基本生产生活。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我县抗旱总体形势相对缓和,1月至9月累积降雨量毫米,较历年同期毫米,偏多毫米,其中7月至9月累积降雨量毫米,较历年同期毫米,偏多13%。总量上虽然较往年偏多,但由于降雨分布不均,全县仍有部分地区出现了轻度干旱和人畜饮水困难。
二、工作措施
一是提前部署,落实责任。7月中旬,县防指指挥长组织防指成员各单位、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召开抗旱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抗旱工作,落实责任制,采取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村、乡镇干部和工程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包水源工程、包渠道灌溉、包村包组的形式,明确工作对象和工作要求,强化工作责任。
二是加强监测,统筹兼顾。密切关注雨水情变化,加强雨情、水情和旱情的监测预报,加强信息采集,加密会商分析,提早判研抗旱形势。统筹兼顾防汛抗旱工作,在确保水库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做好蓄水保水工作。
三是检修设备,全力备战。自7月份开始,对抗旱服务队设备及全县各类抗旱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检修、维护和调试,对机械设备逐一加注润滑油、补充机油,对易损零部件拆旧换新,确保设备拉得出、用得上。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县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但境内农业灌溉小型水库仅有27座,其中小一型3座,小二型24座,总库容1063万m3,对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十分有限,导致“水来留不住、旱时用不上”,往往是雨季降雨汇集成灾,而旱季河流断流,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二是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仅年久,而且失修,配套设施落后,淤积、塌方问题突出,导致输水效率低,渗漏损失严重,难以发挥抗旱减灾
的作用。尽管县委、县政府每年整合资金,进行了整修,但我县建县晚、底子薄,可用财力十分困难,无力全面改变现状。
梯田蓄水新闻稿范文 篇四
为确保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纪律执行到位,顺义区坚持严明工作纪律在先,不断强化专项监督,严肃问责违纪问题,以纪律护航防汛抗旱工作。
严明工作纪律。召开工作部署会议,要求全区各单位、各部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防汛抗旱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要求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严格按照《顺义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首都机场周边排水应急预案》等区级应急预案的要求,坚守岗位、认真履责;要求各类水利工程项目,尤其是中、高考考点及村镇周边的项目严格按照规程、预案、方案等要求,做好汛期调度。
强化专项监督。采取电话查岗、微信查岗、突击抽查、集中检查等形式,对工作人员落实24小时在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结合“为官不为”“为官乱为”问题专项治理和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对潮白河、减河、机场等重点点位周边镇街的应急预案制定、物资储备、隐患排除、雨量遥测站点、监测站点检修等情况,以及主要领导、值班人员在岗情况等进行重点督查,确保政令畅通。
坚决严肃问责。认真分析研判疑似问题线索和民情民意“大数据”,深挖违规违纪问题;严肃问责防汛抗旱工作中的腐败问题,对因领导不力、责任不落实、处置失当,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规依纪“一案双查”,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要倒查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对防汛抗旱工作中发生的典型违纪案例,在严肃问责的同时,还将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铁的纪律保证防汛抗旱工作有序开展。
梯田蓄水新闻稿范文 篇五
7月20日上午,湖南省永州市召开防汛抗旱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上半年雨水灾害情况、今年以来防汛抗灾主要工作以及下半年防汛抗旱工作意见。
至6月底,永州市共有170个乡镇受灾
今年全市降雨总量偏多,极端降雨多发,上半年已发生10次强降雨过程,累计降雨毫米,较历年均值偏多32%,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不对称状态,且今年强降雨过程时空分布不均,局部降雨高度集中,引发严重灾害。截至6月底,全市共有170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万人,转移人口万人,失踪1人,死亡1人,受淹城镇2个,倒塌房屋1709间,农作物受灾面积万亩。
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天灾要化解,人祸要杜绝的指导思想,提前安排部署防汛任务。各县区、相关部门注重强化预报预警,第一时间发送灾害预警信息,掌握防汛抗灾主动权;防汛相关部门严抓值班巡防,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大对湘江干流电站的协调调度,督促大中型水库和主要电站严格执行汛期运行方案,坚持科学调度,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灾情发生后,各相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保障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被盖、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基本医疗保障。
下半年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硬
今年永州市主汛期降雨集中,后汛期会受台风影响,总体呈前涝后旱格局。据气象部门预测,永州市7至9月总雨量偏少4到6成,有中等强度以上的夏秋干旱发生;今年盛夏气温偏高,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日最高气温超过35℃,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
针对前涝后旱的天气情况,市防汛抗灾指挥部通报了下半年防汛抗旱工作意见。意见指出,全市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硬,立足防大汛,确保水利设施安全,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着眼抗大旱,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在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蓄水保水,科学调度水资源,抓好人饮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农民增收和人畜饮水安全。
梯田蓄水新闻稿范文 篇六
从市防汛办获悉,入汛以来,我市强降雨频繁发生,防汛形势严峻。根据国家防总、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下发的通知以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市进一步安排部署当前防汛抗旱工作。
市防汛办要求各级防汛责任人要按照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部署和防汛抗旱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的部署安排,到担任行政责任人的水库水电站进行一次防汛检查。市、县、乡、村的水库和山塘负责人要做到责任到位、值守到位、巡查到位、报告到位。各级防汛责任人必须保持24小时手机畅通,做到不断岗、不缺岗。
同时,各县区(开发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有关单位要根据职责和分工,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强化雨情、水情、灾情的.收集报送工作。在汛前安全检查的基础上,对全市病险水库水电站、在建防洪工程、人员聚焦的易洪易涝区、山洪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城市防洪排涝、应急抽排设施等防洪风险隐患点和薄弱环节进行一次大排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书面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我市防汛部门还将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做到人员到位、救灾物资到位、协调配合到位。一旦发生险情和灾情,要迅速做好抢险和群众的疏散转移工作,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