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学特岗说课稿范文 篇一
标题:《生活中的小动物——蜜蜂》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蜜蜂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包括蜜蜂的结构、不同种类的蜜蜂等;
2. 知道蜜蜂的作用,包括传粉、制造蜂蜜等;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蜜蜂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2. 教学难点:蜜蜂的结构和不同种类的蜜蜂。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蜜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对蜜蜂的认识。
2. 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蜜蜂的身体有哪些部分?它们是如何生活的?”
3.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蜜蜂的结构图和蜜蜂的生活习性,讲解蜜蜂的不同种类和它们的分工合作。
4. 实践操作:分发小组任务,让学生观察蜜蜂的图片和视频,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5. 总结归纳: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蜜蜂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6.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设计一个关于蜜蜂的展板,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7. 课堂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蜜蜂的作文,描述蜜蜂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观察记录表的填写情况;
2. 学生小组活动的展板设计和展示情况;
3. 学生作文的内容和表达情况。
河南小学特岗说课稿范文 篇二
标题:《太阳系的奥秘》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等;
2. 知道各行星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各行星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太阳系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太阳系的认识。
2. 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它们是如何运动的?”
3.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的特点,讲解各行星的大小、距离太阳的远近等。
4. 实践操作:分发小组任务,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图片和视频,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5. 总结归纳: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的特点。
6.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设计一个关于太阳系的模型,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7. 课堂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太阳系的作文,描述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的特点。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观察记录表的填写情况;
2. 学生小组活动的模型设计和展示情况;
3. 学生作文的内容和表达情况。
河南小学特岗说课稿范文 篇三
各位评委:
上(下)午好。我是应聘小学数学老师的03号考生,我今天抽到的课题是《摸球游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摸球游戏》节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编排的。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能对这些可能性的大小用语言进行描述。从而为今后学习等可能性以及用数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因此,本课题在教材中起着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学生整个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三维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依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概率观念。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养成合作意识,提高分析、总结能力,体验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渗透概率思想。
(三)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为了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事件,并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本节课的难点是:对随机思想的理解,总结概括“不可能”、“可能”、“一定”等事件的特点,并能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中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但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本节课中,我尽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三、说教法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以活动教学方法为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要素,把对数学的感知学习与操作学习融合在一起,分层递进、试验分析、总结方法。
四、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①观察体会法,通过观察教师的摸球活动,总结出不确定现象中“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情况。
②动手操作法,通过动手操作“摸一摸”,懂得操作过程的记录方法。
③分析总结法,通过观察、整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原因。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为此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因此,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摸球游戏:三个纸盒里面都装有2个球(第一盒全是黄球、第二盒全是白球、第三盒一个黄球一个白球)请三个同学上台来摸球,每人摸5次,摸出白球次数最多者获胜。要求台下学生先猜测谁会赢,然后做好记录。游戏结束后,从同学们的记录结果和开始猜测结果的对比中自然的引出用“不可能”、“一定”、“可能”等词语描述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指出我们这节课就继续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数学课堂,既活跃了气氛,又消除了学生的紧张。
(二)实际操作、分析总结
本环节里改变盒子里黄球、白球的数量,变为9个白球、1个黄球。请学生猜猜看,摸出其中的一个球,是摸中黄球的次数多,还是摸中白球的次数多?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题卡中。
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想不想自己摸球来验证猜测? 在得到学生的肯定回答后,大家轮流摸球,每人在自己题卡的表格上记录结果,然后把球放回再摸。为了统计时方便,白球用“∨”表示,黄球用“○”表示。
在摸球活动结束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整理记录的数据,完成表格下面的“填一填”。然后做汇报。并小组讨论一下通过玩这个游戏,能明白了什么道理?接下来请学生代表进行小结,我给予一定的补充,最后总结出:虽然有些事情的发生不能确定,但是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对儿童来说,概率知识是很有吸引力的,动手收集数据的过程常常体现为令人愉快的游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联系实际,分层拓展
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绪,联系实际,对刚刚弄清的知识及时强化。
①在全班同学中任意请出一位,是戴眼镜的可能性大,还是不戴眼镜的可能性大?
②在第二小组中任意请出一位同学,是男生的可能性大,还是女生的可能性大?
③在我们这个教室中任意请出一个人,是老师的可能性大,还是同学的可能性大?
这类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难,因此所占用的时间并不多。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深化概率思想,请学生进行填词活动。
用“可能”、“不可能”、“一定”填空。
①太阳( )从西边升起。
②从两个红球中,任意摸一个,( )是红球。
③星期天( )是个大晴天。
④爸爸的年龄( )比我小。
⑤抛一枚硬币,正面( )朝下。
本环节最后,给学生提出一个有难度的问题:盒子里装9个白球,3个黄球,1个红球,闭上眼任意摸出两个球,结果有几种可能,请列举出来。通过本题目,进一步强化新知
(学生已有了“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初步认识。这里提供有层次的材料,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体验到理智的愉悦,保护了学生创造和成功的信心。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四)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河南小学特岗说课稿范文 篇四
一、说教材
过渡语: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由“农业的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水利设施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四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过程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二、说学情
过渡语:除了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读之外,还需要对学情有一定的把握。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他们的历史知识结构相对完整,但是刚刚接触专题史,不善于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还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农业的产生、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水利工程建造的基本史实,知道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理解小农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提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知道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重点】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表现。
【难点】
对小农经济的认识和评价。
五、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为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朗诵《悯农》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且引导:诗里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那农业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又有着怎样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导入,营造历史情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拉近学生跟历史之间的距离,也为新课的讲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农业的起源
为了将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引入课堂,我会讲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提问:古代中国农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原始农业是从采集转向了种植。
接着我会展示河姆渡遗址碳化稻物以及六畜的图片,并提问:结合图片和教材中的史料,从地域和产业结构两方面思考中国的农业的发展概况是什么样的?农业发展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回答后我会从地域差别、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总结,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我会展示石锄石镰、战国的铁制工具以及汉代耕作画像砖等图片,请学生思考: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它们是如何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着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后我会帮助学生按照原始时期——文明时代——商周——春秋战国——西汉——唐这样的时间线索进行整理。最后我会补充: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接着我会引导:除了生产工具的改进之外,还出现了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三)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在讲述水利设施逐渐完善这一知识点时,我会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接着展示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的图片,并提问: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学生明确:学生结合图片,回答问题:都江堰、芍坡、郑国渠等。
我会出示都江堰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谁修建的?为什么要修建呢?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得到答案后,接着会继续出示史料,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的时间思考:都江堰的修建有什么意义呢?小组代表回答后,我会总结: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20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
对于黄河的治理,我会引导学生明白黄河对于农业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历代统治者比较重视黄河的治理,并且介绍: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带来了严重的水患灾害,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家王景治理黄河。此时我会展示王景治河的图片,提问:王景治河的过程是怎样的?有哪些意义?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具体方针是“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
接着我会介绍: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劳动人民也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此时会展示坎儿井的工作原理图,请学生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以及一连串的问题设置,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在讲解小农经济这部分知识时,我会提问: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在不断的进步,那在商周时期,耕作方式是怎样的呢?学生明确: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的简单协作。
我会继续引导: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自耕农经济,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自耕农经济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相应的总结,从而明确这部分的内容。
我会展示白居易的的诗篇《朱陈村》,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的时间思考:对于自耕农经济,我们该如何评价呢?小组代表发言后,我会进行整理:(积极)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局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过度剥削和压迫,自耕农容易破产。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自主合作及探究的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整理。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观察身边的农业发展的状况,说一说现今的农业生产有着怎样的特点,下节课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小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开放式的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拓展视野。
七、说板书设计
河南小学特岗说课稿范文 篇五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形式。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3、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重物)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打下了伏笔。
接下来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电功的实质时,我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或发生化学反应等等。通过实验、微机模拟等手段,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书中的实验可见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通过电动机做功,利用电灯发光来增加感性认识,利用投影电流表和电压表来增加可见度,并采用先猜想 再实验 最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即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还通过微机动态显示研究电路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盘转动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最后介绍一度电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渗透节能意识。
为了巩固电功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组程序题,通过这组由浅入深的形成性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第五题的训练(练习题另附),目的是提醒学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个因素,更不能顾此失彼。
小结中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微机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三、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先物理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的教育。
2、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备课时我发现了两个疑点: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来解决,所以我便着重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展知识的外延,至于其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细、过深。
河南小学特岗说课稿范文 篇六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三年级教材《耐久跑》。本课计划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复习站立式起跑,途中跑的摆臂技术,600或800米跑走交替。第二课时,途中跑技术,慢跑5至7分钟。第三课时,400米全程跑。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小学体育课教学中最基础的一节课,也是较为单一、枯燥的一节课。就课的内容来讲,是一节体现学生对“跑”这个人类基本能力的一种再理解。对教材内容本身来讲,比较单一、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但对学生成长素质过程中,则是一节必须掌握的、技术性的一节训练课。
本节课在教材安排上把单一、枯燥的内容尽量趣味化,选用趣味性强的组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准备部分选用唱游“找朋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展示自我团队”游戏,看谁组合的图形多来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即把枯燥、单一的耐久跑转换了形式,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又尽可能多自然地赋予它达到多个领域目标。最后,结束部分在轻松和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新课程中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⑴利用唱游“找朋友”。使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准备活动,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练中。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另一方面,体现了体育不是单纯独立的,而是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是可以和其他学科相互整合的一门学科。
⑵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尝试,掌握耐久跑的技能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耐久跑中的途中跑技术和呼吸节奏。途中跑技术和呼吸节奏是困扰学生对耐久跑理解过程中最不容易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今后学生面对中长跑教学的一项基本技能,是要求必须理解和掌握的,所以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正确了解耐久跑的体力分配方法。体力分配方法实际是一种素质的体现,是学生在这项活动中的战术素养的培训,如何进行体力分配,不仅要求学生对自己体力有一个自我认识,而且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出自身反应,找出对策制定自己的方案。
5.让学生课前了解圆、椭圆、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知识。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体现体育教学的多面性。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讲解示范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谈话启发法等。
2.学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比较法、自主学习法。
学法指导只有与教法相结合、与教材特点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故结合教法、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积极动脑,合作锻炼。在自主学习中,通过看、想、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枯燥、单一的耐久跑转换成趣味性强的一节体育课。
三、说教学程序
耐久跑是小学体育课中田径重点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运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目的在于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本课的知识,提高上课兴趣,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整理学生队列,安排见习生,学生在音乐《找朋友》的节奏中进行准备活动和热身运动。达到课程的初始要求,使学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身体处于课程要求的生理兴奋状态。
2.直观学习,进入新课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直观的多媒体资料,在教师的讲解启发下,进行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在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进行自我消化,达到教学目标。
A.录像:中长跑比赛录像。
多媒体可见:动画途中跑技术与耐久跑的呼吸节奏。
B.动画慢跑组成圆、椭圆、长方形等图形。
3.讨论分析,分组进行练习、比赛
⑴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练习,体育干部要起带头和组织作用。
⑵规定比赛时间5至7分钟,分组进行比赛,看那一组组成的图案最多。
⑶在比赛中,教师要时常进行提醒途中跑技术和呼吸节奏方法,当好比赛裁判。
⑷比赛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各组的情况,表扬优秀团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
4.在自编舞《歌声与微笑》中放松活动。
5.课堂讲评小结,收回器材,师生道别。
四、课后小结
1.预计生理指标:
⑴课的密度:35──40%
⑵平均心率:135±5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3.课的运动量曲线预计:(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