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弄堂记忆教案模板范文 篇一
标题:舞蹈弄堂记忆教案模板范文 篇一
导语:
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动作和音乐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舞蹈也是一种记忆的载体,可以记录下特定时期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变迁。本文将介绍一个舞蹈教案模板,以帮助教师在教授舞蹈时更好地传达舞蹈弄堂记忆的主题。
一、教案概述
教案名称:舞蹈弄堂记忆
适用年级:中学生
课时数量:3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舞蹈弄堂记忆,了解上海弄堂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弄堂的起源和发展
2. 弄堂的建筑特点和生活场景
3. 舞蹈动作设计和编排
4. 舞蹈表演和展示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10分钟)
- 引导学生回忆弄堂的概念和印象。
-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介绍弄堂的起源和发展。
- 引发学生对弄堂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30分钟)
- 介绍弄堂的建筑特点和生活场景。
- 分析弄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色。
- 解释舞蹈动作的设计原则和表达方式。
3. 舞蹈学习(80分钟)
- 分组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和编排。
- 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表达弄堂的生活场景和情感。
- 帮助学生掌握舞蹈技巧和节奏感。
4. 舞蹈展示(40分钟)
- 学生分组进行舞蹈表演。
- 通过展示和讨论,评价学生的表演和理解能力。
- 鼓励学生分享对舞蹈弄堂记忆的感悟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
2. 评价学生的舞蹈表演和表达能力。
3. 收集学生对舞蹈弄堂记忆的感悟和体会。
五、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参观实地弄堂,加深对弄堂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专业舞蹈演员进行舞蹈指导和交流。
3. 组织学生参加舞蹈比赛和演出,展示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舞蹈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带入上海独特的弄堂文化中,让他们通过动作表达和舞蹈表演,感受弄堂的记忆和情感。教案设计合理,步骤清晰,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技巧和理解能力差异,适当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同时,教师也应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
舞蹈弄堂记忆教案模板范文 篇二
标题:舞蹈弄堂记忆教案模板范文 篇二
导语:
舞蹈弄堂记忆教案模板是一种教学工具,用于指导教师在教授舞蹈弄堂记忆时的教学内容和步骤。本文将介绍一个舞蹈弄堂记忆教案模板范文,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舞蹈感受和理解弄堂的记忆。
一、教案概述
教案名称:舞蹈弄堂记忆
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
课时数量:4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舞蹈弄堂记忆,了解弄堂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
1. 弄堂的起源和发展
2. 弄堂的建筑特点和生活场景
3. 舞蹈动作设计和编排
4. 舞蹈表演和展示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15分钟)
-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介绍弄堂的起源和发展。
- 引发学生对弄堂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30分钟)
- 介绍弄堂的建筑特点和生活场景。
- 分析弄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色。
- 解释舞蹈动作的设计原则和表达方式。
3. 舞蹈学习(90分钟)
- 分组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和编排。
- 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表达弄堂的生活场景和情感。
- 帮助学生掌握舞蹈技巧和节奏感。
4. 舞蹈展示(45分钟)
- 学生分组进行舞蹈表演。
- 通过展示和讨论,评价学生的表演和理解能力。
- 鼓励学生分享对舞蹈弄堂记忆的感悟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
2. 评价学生的舞蹈表演和表达能力。
3. 收集学生对舞蹈弄堂记忆的感悟和体会。
五、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参观实地弄堂,加深对弄堂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 邀请专业舞蹈演员进行舞蹈指导和交流。
3. 组织学生参加舞蹈比赛和演出,展示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舞蹈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作表达和舞蹈表演,感受弄堂的记忆和情感。教案设计合理,步骤清晰,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技巧和理解能力差异,适当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同时,教师也应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舞蹈弄堂记忆,并通过舞蹈表演来表达自己对弄堂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舞蹈弄堂记忆教案模板范文 篇三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的形体,增强幼儿足尖、足踝的力度及准备部位的协调性。
吸引幼儿兴趣,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活动准备
蓝精灵卡片,光盘
活动流程
律动练习、走步练习。
根据走步的方法和节奏、速度、力度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及情绪,不同形象的走,可以慢慢的走,雄壮的走,欢快的走。
1、动作一:双手五指张开,手心向外,放在脸边,左脚脚尖翘起,向左做一次,向右做一次。面部表情——高兴,动作——欢快。
2、动作二:双手呈拳状,左胳膊伸直,又胳膊弯曲在胸前,左脚向做侧高高抬起,反方向做一次。做一个八拍。
3、动作三:游戏式动作,两个小朋友一组,手拉着手跑跳步转圈,左侧同学不动,又侧同学转向坐侧同学那一边,然后拉手转圈跟节奏进行跑跳步练习。小朋友跳着玩,向玩游戏一样。反复做四圈。让小朋友快乐的做动作。
4、老师把三个动作连起来示范一遍,小朋友跟着连起来做一遍。老师仔细纠正动作,找表现好的小朋友示范动作,个别辅导,鼓励做的好的小朋友。
活动总结
要注重跳舞的情绪,动作连接的自然熟悉。
活动延伸
回家跳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
舞蹈弄堂记忆教案模板范文 篇四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谱,尝试进行简单的队形变化。
2.创编剪羊毛的动作,体验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剪羊毛》音乐,队形及动作变化的图谱一张。
2.幼儿已欣赏过《剪羊毛》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导入。
二、学习第一段,重点创编剪羊毛的动作。
1.你会剪羊毛吗?怎么剪?请几名幼儿示范。
羊一开始不知道要帮它剪羊毛,孩子可以做些什么让它知道?
2.师示范第一段。
我是怎么表演的?(动作顺序、舞步、哪段音乐开始剪的)
羊在一开始可以做些什么动作?
3.请部分幼儿表演。
三、看图谱学习第一段队形及动作。
1.羊毛剪完了,小朋友剪了这么多羊毛真高兴,羊儿也觉得很轻松,他们一起又跳了一段舞,还变化了队形呢,你们看。
变化了几种队形?你看懂了哪个?
请一组孩子试试看。
2.在变队形的同时他们还表演了什么动作呢?
还是请这一组孩子表演。
3.另一组孩子尝试。
四、完整表演。
将第一段和第二段连起来表演。
执教反思:
1.大班幼儿对队形的变化已有浓厚的兴趣。这从两方面可以看出来。其一,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的队列训练,幼儿非常感兴趣。其二,在今天的活动中,本来幼儿表现出的兴趣并不浓,许多孩子注意力涣散,但到了真正开始站队形的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回过来了。
2.要求交代不够清晰。这是我的活动中的一个老问题,它不是指活动中个别的要求没解释清楚,而是整个表演的脉络没有理清,就像上次的《金蛇狂舞》,也是这个问题。既然是教师预设为主的活动,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幼儿清楚地知道整个表演等活动的大概框架,然后再处理好其中的各个要素(动作、队形等)。所以活动的一开始就应该先通过清晰的示范和提问,理清动作的顺序:先去、再摸摸羊、再剪、再和羊一起跳舞。然后再就具体的队形变化开展活动。
3.队形变化的图谱设计得不够科学。我一直觉得自己做事特简单,写不出论文是因为在我看来那些长大论几个字就能概括了,所以之前的反思也总是几句话概括一下。其实这不叫简单,这叫糊涂、马虎。当模糊地觉得一件事儿不好时,我总不习惯去深刻思考到底不好在哪儿,要怎么改变。对这次的图谱也是一样。在这之前没仔细看过队形的图谱,只是根据自己的编排、凭自己的感觉画了几个队形。画完就感觉图谱效果不好,挺乱的,至于具体不好在哪儿,又可以怎么改,我却没再细细思考。现在才感觉到,图谱的作用是让幼儿了解队形的变化,并能跟着图谱的指引知道怎么做,我的那幅图谱太琐碎,幼儿不能一下子看出原来的队形、要变的队形等。其实只需要把几个队形的样子画出来,如一开始的两排、后来的圆,至于具体的位置反正地上有点的提示。
4.过高估计了幼儿的能力。经常在活动前我会想象幼儿和我配合得很好的美好愿景,于是总容易过高估计幼儿的能力,比如《挪威舞曲》中对孩子分乐句编动作能力的预测、上次《剪羊毛》活动中对幼儿创编舞蹈动作能力的预测,再加上这次对幼儿按顺序走圆形能力的预测,并且我还容易过高估计自己引导的能力,以为就算他们不会,就算活动中出现一些问题,通过我的引导也总能做好的。现在才发现自己的倔强,以及人本性中有些真的是很难转变,就算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下次还是会不经意地去犯,不知道要犯多少次、经历多少次挫败,才能把他牢牢记住,用理智克服这一不足,并逐渐内化为新的品质、习惯。可能以后在备课的时候我该先翻一翻之前进行的一些活动,回顾一下自己的不足,在来谨慎地思考新的。
5.另外,我觉得学会队形的变化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技能目标,但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看,让孩子体验到那种跟着音乐愉快表演的成功感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让教师对自己的活动有信心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我感觉上次曹老师组织的剪羊毛活动成功的地方。
6.开展课题快一年了,可成功的次数少之又少,今天上完后我几乎有以后都不想再上音乐课的感觉了,但是进行了反思后,又对下次活动充满了希望,我有些越挫越勇的感觉,希望下周再组织一次,但又非常害怕面对再一次的失败。
舞蹈弄堂记忆教案模板范文 篇五
教学目标:
1、提高欣赏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素养。
3、熟读课文,感受并学习文章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2、学会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描写。
教具:
电教器材
学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舞记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印度舞蹈吗?如果看过,能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发言)如果没有,今天我们就随冰心一起去观看卡拉玛姐妹的同台演出,顺便听听冰心观看后的感受。(如有条件,此环节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在第一遍阅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3、指名读、齐读下列词语:
清扬咿哑静穆端凝颦蹙粲然嗔视变幻多姿本色当行离合悲欢低回婉转叱咤风云浑身解数高视阔步尽态极妍息息相通
三、研读课文:
1、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2、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四、阅读探析:
1、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都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试从文中找出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大声朗读,并从词语、修辞、句式或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舞蹈弄堂记忆教案模板范文 篇六
目标:
1、学习压腿的辅助动作,及绷脚动作。
2、拉伸幼儿的腿部韧带。准备:磁带。
过程:
1、复习站姿、手位练习及颈部动作。
2、学习新内容:
1)、绷脚。要求:脚尖尽量向地面压,腿不能弯曲,像个“挖土机”。
2)、 压腿:幼儿
坐在地上,双腿并拢前伸,然后身体尽量去贴双腿。
要求:绷脚,直腿,上身不能拱起。
3、配乐练习。
目标:
1、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习新内容:波浪手
准备:磁带
过程:
1、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接纠正部分幼儿的错误动作。
2、学习新内容:波浪手
动作:以肩带动肘、腕稍屈,手指放松下垂,接着肩膀稍稍下压,肘、腕、指关节依次伸直至恻举。
要领:由肩部开始发力,使肘、腕、指关节由屈至伸,形成依次连贯的推动运动。
3、配乐练习
4、开胯练习:青蛙趴
目标:
1、复习手臂波浪。
2、学习劈叉
准备:磁带
过程:
1、开始部分:
1)活动关节——站立姿势及手位练习
1) 脚步练习
2、学习新内容: 劈叉
动作规格:两腿伸直完全至支撑地面,成一字形。
保护与帮助:
1)、握住幼儿上举的手臂或肩部,帮助下滑成叉。
2)、在幼儿的臀部或髋关节处稍加力下压。
3、复习波浪手。
目标:
1、学习仰卧起坐。
2、复习劈叉。
准备:磁带
过程:
1、开始部分:
1)活动关节——站立姿势及手位练习
2)脚步练习
2、学习新内容:仰卧起坐
动作要领:身体平卧地上,两手上举贴地,上体收腹上立,成直角坐。
常见错误:屈膝,上体不直,借助两手向前挥力上立上体。
辅助练习动作:两手抱头,由同伴固定下肢做仰卧起坐。
3、复习劈叉
目标:
1、学习新动作“桥形”
2、复习压腿、波浪手及踢腿。
准备:磁带
过程:
1、开始部分:配乐练习“站立姿势、手位练习”,活动各关节。
2、学习新内容:桥形的辅助动作
1)动作规格:手与腿尽量靠近,两臂与两腿完全伸直。
2)肩、胸柔韧性练习:手握把杆直臂压肩、胸;背靠把杆两臂上举下腰。
3)保护与帮助:教师两手扶住幼儿腰、髋两侧。
3、复习压腿、波浪手及踢腿。
目标:
1、继续复习巩固压腿、波浪手、踢腿及桥形辅助动作练习。
2、继续感受体操的乐趣。
准备:
过程:
1、开始部分:活动各关节,头、颈、肩、腿,配乐练习。
2、复习
1)压腿:重点是要直腿
2)波浪手:重点是肩部发力,肘、腕、指关节由屈至伸,形成依次连贯的推动运动。
3)踢腿:重点是直腿,突然发力。
4)桥形辅助动作练习:仰卧在垫上,两手撑在头两侧,抬头,挺胸、髋,同时手臂推直,腿逐渐伸直,并缩短手与腿之间的距离,成桥形。
目标:
1、学习压腿的辅助动作,及绷脚动作。
2、拉伸幼儿的腿部韧带。
准备:磁带
过程:
1、复习站姿、手位练习及颈部动作。
2、学习新内容:
1)、绷脚
要求:脚尖尽量向地面压,腿不能弯曲,像个“挖土机”。
2)、 压腿:幼儿坐在地上,双腿并拢前伸,然后身体尽量去贴双腿。
要求:绷脚,直腿,上身不能拱起。
3、配乐练习。
目标:
1、继续巩固正确的站姿,学习颈部动作。
2、学习手位动作五位手——八位手
3、学习踢腿
准备:磁带
过程:
1、复习站立姿势及手位练习,纠正部分幼儿的错误动作。
2、学习新内容:手位练习5——8位手
3、学习踢腿
动作要领:左脚尖放在右脚膝盖旁,向上踢出。三步一踢。
4、配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