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高中语文教案 篇一
教案主题:探究《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1. 了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分析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发展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
1. 分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艺术特点;
2. 理解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掌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历史背景;
2. 分析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准备:
1.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文本材料;
2. 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播放一段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兴趣,并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Step 2 了解历史背景(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事件。
Step 3 分析艺术特点(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艺术特点,如剧情紧凑、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等,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解读。
Step 4 分析人物形象(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杜十娘、陆游等,通过对他们的言行举止、内心世界等进行解读,深入理解其形象塑造的特点。
Step 5 分析情节发展(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情节发展,如起承转合、高潮迭起等,通过对关键情节的分析,理解剧中情节发展的特点。
Step 6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并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读后感或写一段对话,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分析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发展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高中语文教案 篇三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高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细节描写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个性体现上的作用。
2.体会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人物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
3.了解中国古代话本、拟话本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掌握以典型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训练学生从精从巧方面构思文章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精神。
2.培养学生向善向真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冯梦龙,字犹龙,江苏吴县人。他广泛收集宋元到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进行整理加工、润饰、编辑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小说集,文学史上合称为“三言”。“三言”代表了自宋代到明代六百多年间白话小说创作的成就
。“三言”内容复杂,有些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宿命论思想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是歌颂善者,同情弱者,鞭挞鄙者,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操及追求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是“三言”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代表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师生共同赏析
1.编写全文情节提纲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出小说的情节提纲
参考示例:
①杜十娘欲从良情投李公子(开端)
②杜十娘筹赎资痴恋李公子(发展)
③李公子为千金背弃杜十娘(再发展)
④杜十娘怒投江愤绝李公子(高潮结局)
2.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
师生共同研读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语句,看看哪些典型细节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参考示例:
杜十娘:
杜十娘暗积百宝,为从良作物质准备:计激鸨母,脱离火坑;假托借银备车船——这些细节一步一步地显示了杜十娘虑事的周密和细致,突出表现了杜十娘的聪明机智。
李甲愈穷,杜十娘心头愈热;面对夜归的李甲,杜十娘“曲意抚慰、满斟热酒、抱持怀间、软言抚慰”——杜十娘随时随地精心呵护自己的.爱情,表现了她的善良多情。
冷笑讥讽负心郎,梳妆别人世,三掷珠宝,抱匣沉江——这些细节表现了杜十娘美好理想破灭的悲愤绝望的心情,更表现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贞刚强的性格。
李甲:
贪恋美貌,惧怕老爷,动辄疑惑,流泪不语——怯懦自私、动摇不定。
千金卖十娘,见珠宝则大悔——重财轻人、见利忘义。
孙富:千金夺佳人——阴险狡诈、卑鄙无耻。
注意:
在师生共同分析鉴赏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明晰:杜十娘与李甲、孙富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杜十娘的高尚人格,使杜十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高高矗立在读者心中。
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分析鉴赏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蕴涵的情感。
四、总结、扩展
明代的拟话本,一般都具有故事完整,叙写委婉,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的特点,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描写技巧的进步。同学课外赏析“三言”中其它优秀的篇章,认真体会上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