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精彩6篇)

时间:2012-08-08 03:34: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一

标题:地球与地理坐标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掌握地理坐标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3. 理解地理坐标在地理研究和导航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地理坐标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 地理坐标的使用方法;

2. 地理坐标在地理研究和导航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2. 纸和笔。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知

通过展示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各大洲的位置。提问:地球的形状是什么?地球上有哪些大洲?

Step 2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通过投影或板书,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各层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

Step 3 地理坐标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讲解地理坐标的概念,即用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位置的方法。介绍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和实际例子,教授学生如何读取和使用地理坐标。

Step 4 地理坐标的应用

讲解地理坐标在地理研究和导航中的重要性。以地理研究为例,介绍如何利用地理坐标确定地理要素的位置,如山脉、湖泊等。以导航为例,说明如何借助地理坐标进行航海、航空和旅行导航。

Step 5 活动与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找出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坐标,并与其他小组分享。然后,让学生尝试使用地理坐标来确定一些其他地点的位置。

Step 6 总结与拓展

让学生总结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地理坐标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并讨论地理坐标的应用场景。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和地理坐标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二

标题:气候与气象观测

教学目标:

1. 了解气候与气象观测的概念;

2. 掌握气象观测的方法和工具;

3. 理解气候与气象观测在气象预报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气候与气象观测的概念;

2. 气象观测的方法和工具。

教学难点:

1. 气象观测的方法和工具;

2. 气候与气象观测在气象预报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气象观测仪器和工具,如温度计、气压计、风速计等;

2. 气象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知

通过展示气象观测仪器和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用途。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仪器和工具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Step 2 气候与气象观测的概念

讲解气候与气象观测的概念,包括气候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气象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Step 3 气象观测的方法和工具

介绍常用的气象观测方法和工具,如温度的观测方法和温度计的使用,气压的观测方法和气压计的使用,风速的观测方法和风速计的使用等。通过示意图和实际操作,演示给学生如何进行气象观测。

Step 4 气候与气象观测的应用

讲解气候与气象观测在气象预报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以气象预报为例,说明如何通过气象观测数据预测未来天气变化。以农业生产为例,介绍如何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事活动。

Step 5 活动与练习

让学生分组进行气象观测实验,使用温度计、气压计、风速计等仪器,观测并记录当天的温度、气压和风速。然后,让学生根据观测数据讨论今天的天气状况,并尝试预测明天的天气。

Step 6 总结与拓展

让学生总结气候与气象观测的概念,气象观测的方法和工具,并讨论气候与气象观测的应用场景。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气候和气象观测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内容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

  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

  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教学板书: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布置作业。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天气的含义;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

  教师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关心天气的变化状况,也经常用到反映天气或者反映天气变化的术语。那么,请大家思考:

  1、你见过那些天气的现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气状况的术语?

  3、这些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1、请学生看这窗外,用自己的语言将此时的天气状况描述出来。(板书:一、天气及其影响——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讲述:除了我们刚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气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从电视、广播、网络、旅游中看到或听到其他地方的天气状况。

  (1)、请一位同学将头一天听到的天气预报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向全班同学做一个预报。(学生活动:预报四地昨天的天气)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2)、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并思考:他是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状况的?(学生活动:是从阴晴、风雨、冷热、湿度等方面描述的。)

  (3)、从我们刚才对天气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发生的时间长短怎么样?(学生活动:时间短)

  (4)、在同一时间,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状况是否相同?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不相同。得出结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3、引导学生回想昨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看看今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猜猜明天的天气又会是什么样。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得出结论: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不同。)

  4、讲述:由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到多变的。(学生活动:明确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多变.)

  三、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1、引导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板书: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请几位同学上台分角色扮演不同职业人员对天气的感受。(学生活动:几位同学上台扮演,其他同学作评)

  3、讲述:由此可见,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不同职业人员的生产和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请大家结合课本活动题总结一下: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从实际出发,举例说出天气从哪些方面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1)天气与交通。(2)天气与农业。(3)天气与战争。(4)天气与日常生活。)

  4、引导学生结合这项活动,结这项活动拟定一个名称。写一篇小短文,或以此为素材画一副画。

  四、课堂活动:

  地理填充图完成。

  五、板书设计

  板书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天气及其影响

  1、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

  3、阅读天气预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照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互动2:阅读地图,一定要学会辨别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教师在黑板上面画一个“米”了开,要求学生把方向标上。)

  东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确定方向吗?

  明确: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批示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方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拿出来,分组交流:学校大门、办公楼、池塘、花坛、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确定平面方向”)

  你还有其他的确定方向的方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动3: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指名学生根据小学的收获写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经常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师: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

  练习:学生分组全作、讨论转换表达的形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1︰3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50千米0 20 40

  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指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活动第2题,计算实际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练习:比较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完成表格

  中国地图北京及其附近地区

  表示范围大小

  地理事物详略

  比例尺大小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魇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互动4: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然后抢答题目。

  明确:我们熟悉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达标反馈:

  (1)填空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表示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它们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2)计算:把实际距离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绘制在30厘米的图纸上,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1︰20xx 000)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从甲地到乙地图上距离为4.5厘米,请问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45km)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请一名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2)方法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读图、比较、计算、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六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二课时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④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活动与探究

  1.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3.美国的孟席斯经过14年悉心考证,得出一个惊世结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最早环球航行的也不是麦哲伦,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间,中国明朝的郑和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将世界环球航行的历史又往前推进100多年。请收集这一新观点的有关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1.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

  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

  5.什么叫纬度?

  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

  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

  1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多媒体画面12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

  读图分析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1.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几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

  承转过渡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画面13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画面14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画面15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

  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问答交流,教师评价后重点点拨第3题,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