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 篇一
主题:探索天气变化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不同天气的特点和变化。
2. 培养幼儿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天气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
1. 天气的特点和变化。
2. 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1. 导入:与幼儿一起观察当天的天气,并询问幼儿对不同天气的感受。
2. 天气变化的特点:
a. 晴天:阳光明亮、天空湛蓝,温度较高。
b. 阴天:云层密布,天空灰暗,温度较低。
c. 雨天:天空阴沉,有雨水落下,温度较低。
d. 雪天:天空阴沉,有雪花飘落,温度较低。
3. 天气变化的原因:
a. 季节变化:春夏秋冬的变化导致天气不同。
b.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4. 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的方法:
a. 用眼睛观察天空的云朵和颜色。
b. 用手触摸空气的温度。
c. 用耳朵听风的声音和雨滴的声音。
d. 用笔和纸记录每天的天气变化。
四、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地观察不同天气的特点和变化,让幼儿亲身体验。
2.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想象力。
3.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不同天气的场景,让幼儿参与角色扮演,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与幼儿一起观察当天的天气,并询问幼儿对不同天气的感受。
2. 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天气的特点和变化,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3. 制作天气变化的图片卡片,让幼儿根据卡片内容进行分类和排序。
4. 设计天气变化的情景游戏,让幼儿根据不同天气的特点进行角色扮演。
5. 引导幼儿用眼睛、手、耳朵观察和感受不同天气的变化,鼓励幼儿记录每天的天气变化。
6. 总结课堂内容,鼓励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和记录的天气变化。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不同天气的特点和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同时,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感。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实地观察和实践的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 篇二
主题:探索物体的浮沉
一、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材质等因素有关。
2. 培养幼儿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物体浮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
1. 物体的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材质等因素的关系。
2. 观察和实验物体浮沉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1. 导入:与幼儿一起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情况,并询问幼儿对物体浮沉的想法。
2. 物体的浮沉与形状的关系:
a. 大部分物体都会沉入水中,如石头、铁块等。
b. 有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如塑料玩具、木块等。
c. 有些物体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中,如海绵等。
3. 物体的浮沉与大小的关系:
a. 大物体一般比较重,容易沉入水中。
b. 小物体一般比较轻,容易浮在水面上。
4. 物体的浮沉与材质的关系:
a. 金属等重的材质一般容易沉入水中。
b. 塑料等轻的材质一般容易浮在水面上。
5. 观察和实验物体浮沉的方法:
a. 用眼睛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b. 用手触摸物体的重量和浮力。
c. 用容器装满水,将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浮沉情况。
四、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地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让幼儿亲身体验。
2. 实验教学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幼儿发现物体浮沉与形状、大小、材质等因素的关系。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想象力。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与幼儿一起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情况,并询问幼儿对物体浮沉的想法。
2. 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大小、材质等特点,并预测物体的浮沉情况。
3. 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发现物体浮沉与形状、大小、材质等因素的关系。
4. 引导幼儿用眼睛、手触摸和容器实验的方式观察和实验物体的浮沉情况,鼓励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5. 总结课堂内容,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物体的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材质等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观察和实验物体的浮沉情况。同时,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感。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实地观察和实践的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 篇三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值春天,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我们江南春天的天气,就如娃娃的脸说变就变。白天的气温很高,到了晚上却会突然刮起大风来,气温也骤降。在幼儿园,会听到大班孩子们在议论:我看见迎春花的花瓣被风吹到了地上;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清洁工人又要重新打扫了;今天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大班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奥秘”的活动。
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希望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而不是教师的头脑之中。
说目标:
考虑幼儿对风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在活动中能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每日记录天气预报,并着重关注风的内容;
(2)根据风力的不同,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3)请家长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每组一块分类板
(2)吹风机、扇子、垫板、打气筒、纸板、书、气球、风车、鸡毛、棉花、小纸船等
(3)“笑”与“生气”的脸谱图各一张。
3、环境资源的准备:
选择有微风的天气。
设计思路:
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关于风,幼儿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来证明风的存在,通过实验来证明风的大小、判断风的方向,甚至可以尝试着用常见的工具制造风,使孩子真正接触自然,发现自然界的奇妙。在这个活动中,遵循幼儿自主探索的原则,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幼儿自主地收集信息(书、网络、实验或询问家长),让幼儿在动眼看、动嘴说、、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扩展有关“风”的经验,并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一些问题,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习得方法。
活动过程:
一、自然导入,激发兴趣
师:过几天我们就要去出游了,我知道大家都和关心天气情况。那么,谁
来向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两天的天气情况呢?师:“偏北风2—3级”,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风?
我的提问可能会使孩子回忆以往的经验会说“国旗、树叶……”这时孩子的讨论中对风的感受肯定还不充分,适时地带孩子到户外去感受风的存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风来的时候自然界有着各种奇妙的变化:花瓣迎风飞舞,池中的`水会泛起波纹,彩旗会迎风招展。
二、感受发现风力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幼儿归类、集体检查。
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动,在中级风、大风到来时,让他们自发地到户外去感受,然后将自己的体验与发现用图画、表格的形式记录并分类。
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断风向
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
“用什么方法判断?”用这样的话题引发孩子的小组讨论,然后到户外活动,引导孩子用他们的方法证明风来的方向。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就方法让孩子展开讨论: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四、尝试制造风的方法
师:(拿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孩子们肯定会疑惑地说“怎么玩,没有风!”我就一句话燃烧孩子制造风的热情:“没有风不可以制造点儿风啊?”怎样制造风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寻找材料,如吹风机、电风扇、扇子、气球打气筒……孩子们可以用纸板、扇子扇,把气球吹鼓后撒气……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尝试制造风。虽然他们没有真正看到风的形成过程,但是我想这些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将具有深远意义。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制造了风,那你们喜欢风吗?为什么?
课后通过孩子自己不断地收集信息与资料,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我想,了解风的利与弊有助于孩子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