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数学《动物妈妈和宝宝》的说课稿 篇一
标题:探索动物家族——认识动物妈妈和宝宝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动物妈妈和宝宝,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
2.掌握用“妈妈和宝宝”这个概念进行简单分类的方法。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具:《动物妈妈和宝宝》故事书、动物卡片、图画卡片。
2.素材:各种动物的图片、动物家族的图片、动物妈妈和宝宝的照片。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幼儿猜出这些动物的名字,并问幼儿:“你们知道这些动物有没有妈妈和宝宝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故事(10分钟)
教师用《动物妈妈和宝宝》故事书为幼儿呈现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中的动物妈妈和宝宝是怎样相处的?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
3.认识动物妈妈和宝宝(15分钟)
教师将动物卡片分发给每位幼儿,让他们根据卡片上的动物图片,将卡片分成两堆:妈妈和宝宝。教师辅助幼儿进行分类,并帮助幼儿理解“妈妈和宝宝”这个概念。
4.分类游戏(1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图画卡片,上面有一个动物妈妈和几个宝宝,要求幼儿根据图画卡片的内容,找出相应的动物卡片,将妈妈和宝宝进行配对。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规则,如限定时间,增加游戏的难度。
5.合作游戏(10分钟)
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代表从教师手中随机抽取一个动物卡片,然后回到小组中,告诉其他小组成员这个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小组成员猜出这个动物是什么。通过合作和讨论,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分类思维能力。
6.总结(5分钟)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幼儿总结认识动物妈妈和宝宝的方法和分类规则。
四、教学延伸:
1.家园共育: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观察家中的宠物或者周围的动物,讨论它们的妈妈和宝宝,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图书角:提供一些关于动物妈妈和宝宝的图书,让幼儿自主阅读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幼儿园大班数学《动物妈妈和宝宝》的说课稿 篇二
标题:动物家族的数量比较与排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动物家族的数量,培养幼儿的数量意识和比较大小的能力。
2.掌握用图片、卡片等视觉材料进行数量比较和排序的方法。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具:《动物妈妈和宝宝》故事书、动物卡片、数量比较卡片、排序卡片。
2.素材:动物家族的图片、动物妈妈和宝宝的照片。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些动物家族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这些家族的宝宝多吗?妈妈多吗?宝宝和妈妈的数量相等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故事(10分钟)
教师用《动物妈妈和宝宝》故事书为幼儿呈现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中的动物家族的数量是如何比较的?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
3.数量比较(15分钟)
教师出示数量比较卡片,上面有两组动物家族的图片,要求幼儿观察并比较它们的数量,选择出数量较多或者较少的一组。教师可以辅助幼儿进行比较,并引导幼儿用“多”、“少”这些概念进行描述。
4.排序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排序卡片,上面有三组动物家族的图片,要求幼儿根据卡片上的提示,将动物家族按照数量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进行排序。教师可以逐步增加排序的难度,让幼儿在排序的过程中思考和比较。
5.游戏活动(10分钟)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组动物卡片,要求幼儿根据卡片上的动物家族数量,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进行排序。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幼儿的排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总结(5分钟)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幼儿总结用图片进行数量比较和排序的方法和规则。
四、教学延伸:
1.家园共育: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观察家中的物品数量,让幼儿比较物品的大小和数量,加深对数量概念的理解。
2.手工制作:提供一些简单的手工材料,让幼儿制作自己的动物家族卡片,进行数量比较和排序的练习。
幼儿园大班数学《动物妈妈和宝宝》的说课稿 篇三
幼儿园大班数学《动物妈妈和宝宝》的说课稿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选自大班数学上学期的基本教育活动。我选本课的原因是因为本课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处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引导幼儿在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加法的计算过程,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
2、认识加法符号“+”,了解其含义。
3、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小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思考、表达计算过程,而难点则是幼儿仿编3以内的加法应用题,理解加法的含义
第二部分:说教法。
在教学上,我采用了游戏对数的形式引导幼儿复习3的组成。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了教具模型演示法,让幼儿明确操作的要求和进行操作的方法。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我还通过讲解、比较的方法,将幼儿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展示出来,引导幼儿观察分析,找出哪一种是最好的。坚持使教法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幼儿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
第三部分:说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我教给幼儿一些学习的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幼儿通过操作进行学习,我对幼儿的操作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幼儿去探索、发现,这样的学法可以让幼儿获得宝贵的数学经验,在教给幼儿操作法的同时,考虑到本课内容和幼儿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速率快的幼儿,我教给他们讨论交流的方法,学习速率慢的幼儿,我教给他们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的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又把它分了七个小点。
第一点:手指操
这样是为了让孩子能活跃起来,调整幼儿心情。
第二点:复习3的.组成。
数的组成贯穿着10的加法,在加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我通过游戏对数。与幼儿一起,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又避免了单调和枯燥,做到了师生互动。
第三点:新课导入。
我出谜语让幼儿猜;身穿绿衣裳,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青蛙)告诉小朋友:一只青蛙坐在了荷叶上唱歌,又来了一只青蛙也坐在了荷叶上,请问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只青蛙呢?
创设具有色彩和声音的情境,使幼儿自然地进入包含着数学知识的情景中,能让幼儿在感受数学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护了幼儿思维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强加于幼儿。
第四点:游戏“我最棒”。
我们来做游戏好不好啊,看谁最棒啊,我出题,看哪个小朋友能答对,答对的小朋友有奖励啊!教师出示一道算式的苹果,苹果的背面写有得数,说对了,再将苹果反过来,显示正确答案。(给予奖励)
第五点:幼儿利用学具操作探索算理。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具体的。因此操作是解决幼儿形象思维与知识抽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手段。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就是其思维发展的过程。我出示了一幅图画,幼儿进行观察后,利用学具(1—3的数
卡)进行操作,引导幼儿根据我出的题能自己摆出算式,并引导幼儿自己看图编应用题。第六点;唱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边拍手边唱儿歌边跳舞。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音乐及舞蹈在这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第七点;看图列算式
1、观察画册《动物妈妈和宝宝》,教师口述应用题,请幼儿看图用数卡摆出算式。
2、做画册《动物妈妈和宝宝》中的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