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学设计 篇一
一剪梅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引言:
《一剪梅》是中国著名的古典诗歌作品,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深情的表达,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剪梅》这首诗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本文将结合《一剪梅》的教学设计,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 学习《一剪梅》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于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3. 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让学生观察一幅描绘梅花的画作,引发学生对于梅花的情感和联想。
2. 朗读诗歌:教师朗读《一剪梅》,并组织学生跟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分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剪梅》的诗歌结构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4. 创作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表达方式(如绘画、写作、朗诵等),以《一剪梅》为灵感,表达对于梅花的情感和联想。
5.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自己对于梅花的感受和理解。
6. 欣赏交流:学生观赏其他小组的作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和情感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一剪梅》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学习了一首经典的古典诗歌,还培养了自己对于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通过创作和展示,学生得到了情感表达的机会,并且在欣赏和交流中互相启发和借鉴。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诗歌欣赏能力。
一剪梅教学设计 篇二
一剪梅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引言:
《一剪梅》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朵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引领着读者进入一片美的境界。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剪梅》这首诗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本文将结合《一剪梅》的教学设计,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 学习《一剪梅》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3. 提升学生的细腻观察和感受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描绘梅花的音乐,引发学生对于梅花的情感和联想。
2. 朗读诗歌:教师朗读《一剪梅》,并组织学生跟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艺术特点。
3. 分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剪梅》的艺术特点,如意境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让学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美和情感。
4. 欣赏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诗歌,通过表演、音乐、舞蹈等形式,展示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对于《一剪梅》的感受和理解。
6. 欣赏交流:学生观赏其他小组的作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和情感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一剪梅》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学习了一首经典的古典诗歌,还培养了自己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通过创作和展示,学生得到了审美情操的培养,并且在欣赏和交流中互相启发和借鉴。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细腻观察和感受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
一剪梅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
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作品鉴赏:
1. 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5.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
(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四).诵读并背诵全词。对比赏析《一剪梅》与《声声慢》,小结李清照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总结:清新典雅,温婉细腻,婉约词的代表,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五).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六.教学过程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