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幼儿科学猜想活动实施策略【实用3篇】

时间:2019-02-01 07:39: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例谈幼儿科学猜想活动实施策略

科学猜想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实施幼儿科学猜想活动时,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我们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富有探索性和启发性的环境。在设计活动场所时,可以设置不同的观察和实验区域,提供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性。同时,我们可以在环境中布置一些引发幼儿思考的问题或情境,激发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其次,我们需要引导幼儿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在活动开始前,可以向幼儿介绍一些相关的科学概念和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初步的科学思维框架。然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科学问题或现象,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度和支持,让他们能够自主地思考和实践,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第三,我们需要及时给予幼儿反馈和指导。在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和记录他们的行为和表现,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如果幼儿提出的猜想或解释有错误或不完整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实验,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完善解释。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和概念,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最后,我们需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主探索和实践。科学猜想活动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幼儿需要通过多次观察和实验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猜想。因此,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进行反复实践和探索,让他们逐渐形成科学思维和方法。

综上所述,实施幼儿科学猜想活动时,我们需要提供富有探索性和启发性的环境,引导幼儿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给予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主探索和实践。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我们可以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篇二:例谈幼儿科学猜想活动实施策略

幼儿科学猜想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科学思维和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实施幼儿科学猜想活动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活动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思考。幼儿对于新奇和有趣的事物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情境,我们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例如,我们可以在活动开始前向幼儿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展示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引发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并提出相关的猜想。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幼儿通过亲身实践来探索和验证自己的猜想,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原理和概念。因此,我们可以在活动中设置一系列的实验任务,让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并记录和总结实验结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幼儿可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促进幼儿的思维和交流能力。科学猜想活动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讨论的过程,通过和其他幼儿的合作学习,幼儿可以互相启发和借鉴,促进自己的思维和交流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并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的方式,促进他们的思维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反馈和指导来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修正。在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和表现,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通过这样的反馈和指导,幼儿可以自我评价和修正自己的猜想和解释,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和能力。

综上所述,实施幼儿科学猜想活动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思考,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通过合作学习来促进幼儿的思维和交流能力,通过提供反馈和指导来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修正。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幼儿科学猜想活动的效果和可持续性,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例谈幼儿科学猜想活动实施策略 篇三

例谈幼儿科学猜想活动实施策略

  猜想是根据不充分的事实(要有事实)、不明显的线索(要有线索)或不严格的推理(要有推理)而得出的结论。幼儿科学猜想活动是指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依托某种特定的环境及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围绕某一科学问题,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通过对这一经验进行整理、加工,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后形成的一种科学假设结论。它类似于科学假说,但幼儿的猜想不是科学假说,幼儿猜想与假设的对象是“人类已知,学生自己未知的”。根据以“科学猜想活动”为研究主线,以“做学玩合而为一”的操作理念,其基本理论架构如下(见图1)。

  在这一理论建构中,整个幼儿猜想活动体系始终围绕“在猜想中获得科学,在科学中学习猜想”的活动目标,牢牢把握“大胆猜想、主动探索”的研究理念,以科学猜想活动为核心内容,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材料”、“支持猜想”、“操作实践”、“再次猜想”、“学习建构”等为具体实践。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我们又以“环境烘托”、“经验积累、“教师引导”为辅助策略,激发幼儿猜想的兴趣,积累相关表象经验,使科学猜想活动更具合理性。根据上述建构,幼儿科学猜想活动的内容应包括事实性猜想、规律性猜想、原因性猜想和方法性猜想等,其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事实性猜想的操作策略

  事实性猜想即对“是什么”的猜想。这类猜想适合小班阶段的幼儿,它可应用于对探索对象的性质、特点的猜想。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事实性猜想所提的问题一般是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或它长什么样子?要进

行事实性猜想,幼儿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从自身经验出发进行联想和类比。例如在进行水、水蒸气、冰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请幼儿进行猜想:“水是什么样的?冰是什么样?水蒸汽是什么样的?”进行此活动之前,教师可提供一些与水有关的线索,引导幼儿通过思考做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从而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幼儿进一步的探索活动做铺垫。

  事实性猜想的一般操作策略是:经验积累——科学猜想——实践验证——观察记录。如“泡泡是用什么变成的?”的就属于这一类猜想。

  【案例1】泡泡是用什么变成的?

  李文韬从家里带来了一个“吹泡泡”,孩子们非常开心地到操场上去吹。不一会儿,泡泡就吹完了,小朋友似乎没过瘾,有点沮丧。“老师,我还想玩!”孩子对我说。

  我发现孩子对泡泡很感兴趣,马上问:“要不我们自己做泡泡好吗?可是怎么做呢?”孩子开始议论起来。李文韬着急地说:“老师,我们不会做啊,这个泡泡怎么做啊?”

  我觉得这时候对孩子的猜想进行引导是个关键,说:“你在哪里看到过泡泡呢?”“我知道,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会有泡泡。”“妈妈在洗碗的时候会有泡泡。”“妈妈在洗脸的时候会有泡泡。”“在冲厕所的时候会有泡泡”……小朋友议论开了。

  一个孩子说:“是洗洁精。”孩子们马上说:“对,玩洗洁精会有泡泡。”“还有洗面奶、肥皂粉、肥皂、洗手液……”幼儿为自己的'发现很自豪,很开心。

  我说:“教室里只有肥皂粉和洗衣液,现在我们就看看小朋友猜想的能不能变泡泡。”整个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非常开心、活跃。

  就这样,教师通过提问“你在哪里看到过泡泡呢?”唤起幼儿的原有经验,很自然地引导孩子去猜想哪些材料可以变成泡泡。在操作过程中,幼儿通过吹、搅拌、在杯中吹、朝外吹等等,使孩子对“泡泡是怎么形成的”的兴趣推向高潮。

  2.规律性猜想的操作策略

  规律性猜想即对“会怎样”的猜想,这类猜想小、中、大班的幼儿都适合。这种猜想在小实验活动中运用的最普遍。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在幼儿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幼儿就会努力去猜测、设想出事物的发展规律或可能趋势。幼儿的猜想与假设必须要建立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并把猜想结果记录下来,这样才不容易被推翻,且具有求证价值,并通过主观猜想与客观事实进行对比。如猜猜“纸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冰放在太阳下会怎样”、“水一直滴在石头上会怎样”、“把糖、盐、棉花放在水里会怎样”……教师所提的问题一般是:“小朋友,如果……,你猜猜它会怎么样?”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猜想,正是培养他们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无论事实和幼儿先前的想法是否一致,只要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对幼儿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规律性猜想的一般操作策略是:材料提供——科学猜想——实践验证——归纳总结。下面我们以“有趣的吸水现象”为例,加以阐述。

  【案例2】有趣的吸水现象

  在盥洗室里,老师发现有一个孩子饶有兴趣地挤压海绵,并乐此不彼地重复这个动作。可见孩子对吸水现象特别感兴趣。于是大班开展了《有趣的吸水现象》的科学猜想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毛巾能吸汗、砖块能吸水、粉笔能吸水等现象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孩子的眼睛能够看到的神奇现象。

  在进行该活动时我们提供很多典型的能吸水的(如毛巾、衣服、袜子、粉笔、大白菜)和不能吸水的(如雨衣、雨鞋、塑料夹等)材料,让孩子先熟悉材料,看一看,认一认,摸一摸,了解各种材料的特点,然后猜想:哪些材料会吸水,哪些材料不会吸水?同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在猜想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对照自己猜想的结果进行实验,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大家进行分享,归纳总结哪些材料能吸水、哪些材料不能吸水。

  通过熟悉材料——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分享交流的方式,运用感官观察感知,调动思维去判断和思考“这些材料能吸水吗”这个问题。孩子会有兴趣地探索、质疑或认同自己和同伴的猜想,进而发现吸水的奥秘。

  3.方法性猜想的操作策略

  方法性猜想即对“怎么做”的猜想,这类猜想小、中、大班的幼儿都适合。在猜想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或线索,对活动中探索方法的设计或具体做法进行猜想。面对这类猜想,教师所提的问题一般是“小朋友,如果……,你会怎么做?”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造纸》中,教师请幼儿猜想:“造纸过程中你想用什么工具?怎么做?”

  基于幼儿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和直观行动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工具材料,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积极思维,计划行动方法和过程,并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操作,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猜想。

  方法性猜想的一般操作策略是:材料提供——科学尝试——猜想——科学尝试。如小班科学猜想活动《怎么让纸站起来》就属于这一类。

例谈幼儿科学猜想活动实施策略【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