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数学教案设计(优秀3篇)

时间:2018-05-08 08:30: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比大小数学教案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名称:比大小游戏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比较大小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数值的比较。

3. 学生能够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

1. 比较大小的基本概念。

2. 数字的比较方法。

3. 比大小游戏的规则和策略。

教学准备:

1. 准备一副数字卡片,上面印有不同的数字。

2. 准备一个比较大小的游戏板,上面有不同的数字和符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数字卡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这些数字的大小,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2. 概念讲解: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比较大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 游戏规则介绍: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在游戏板上随机选择两个数字,并使用符号进行比较。代表学生需要根据比较结果选择正确的答案,并解释自己的选择。

4. 游戏实践:让学生依次上台进行比大小游戏,其他学生可以观察并给予意见和反馈。

5.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大小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延伸:

1. 练习题:在课后布置一些比较大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游戏:设计一些更复杂的比大小游戏,在游戏中加入加减乘除等运算符号,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比大小游戏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其团队合作能力和对比较大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在讨论和总结环节中的回答和观点,评价其对比较大小方法和策略的理解程度。

比大小数学教案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名称:比大小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

2. 学生能够比较不同立体图形的大小。

3. 学生能够应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解决与立体图形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

1. 常见的立体图形。

2. 立体图形的比较方法。

3. 应用题解决。

教学准备:

1. 准备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模型,如球、立方体、圆柱体等。

2. 准备一些与立体图形相关的应用题,如计算体积、比较表面积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图形,并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它们的特点。

2. 概念讲解: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常见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3. 比较大小方法:通过比较体积、表面积等指标,引导学生探讨不同立体图形的大小关系。

4. 应用题解决:给学生一些与立体图形相关的应用题,让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

5.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立体图形大小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延伸:

1. 拓展应用:设计更复杂的立体图形比较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2. 立体图形制作:让学生用纸板或其他材料制作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并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比较立体图形大小的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对比较方法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在应用题解决中的回答和解题过程,评价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大小数学教案设计 篇三

比大小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

  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

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比大小数学教案设计(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