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一
引言: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将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思维能力。本教案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b.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观察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和特征;
b. 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c.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长方体的认识:
a. 定义和特征:有六个矩形面,相对的面相等且平行;
b.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所有面的面积之和;
c. 体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2. 正方体的认识:
a. 定义和特征:有六个正方形面,相对的面相等且平行;
b.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所有面的面积之和;
c. 体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的体积等于边长的立方。
3. 实际问题解决:
a.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b. 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c. 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运用适当的公式计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
a.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发学生对形状和特征的思考;
b. 学生观察实物,描述其形状特征,并与其他学生分享;
c.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2. 知识讲授:
a. 教师通过讲解幻灯片或板书的方式,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b. 教师展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讲解计算方法;
c.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记笔记并提出问题。
3. 活动实践:
a. 学生分小组,每组分发一些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并测量其边长、面积和体积;
b.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c.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比较结果,解决计算过程中的问题。
4. 拓展应用:
a.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b. 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步骤和方法;
c. 学生运用适当的公式计算,得出问题的解答,并进行验证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实物和参与活动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互评;
3. 教师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评价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在评价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二
引言: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将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思维能力。本教案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b.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观察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和特征;
b. 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c. 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长方体的认识:
a. 定义和特征:有六个矩形面,相对的面相等且平行;
b.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所有面的面积之和;
c. 体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2. 正方体的认识:
a. 定义和特征:有六个正方形面,相对的面相等且平行;
b.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所有面的面积之和;
c. 体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的体积等于边长的立方。
3. 实际问题解决:
a.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b. 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c. 分析问题,找出关键信息,运用适当的公式计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
a.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发学生对形状和特征的思考;
b. 学生观察实物,描述其形状特征,并与其他学生分享;
c.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2. 知识讲授:
a. 教师通过讲解幻灯片或板书的方式,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b. 教师展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讲解计算方法;
c.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记笔记并提出问题。
3. 活动实践:
a. 学生分小组,每组分发一些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并测量其边长、面积和体积;
b.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c.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比较结果,解决计算过程中的问题。
4. 拓展应用:
a.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b. 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步骤和方法;
c. 学生运用适当的公式计算,得出问题的解答,并进行验证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实物和参与活动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互评;
3. 教师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评价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在评价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篇三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一)教案部分
课时一:《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ひ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和一些长方体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导入: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教师:平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等实物。
教师提问:谁说说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
2.教师明确: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立体图形?
4.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面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面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棱
学生实际操作:
①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12条棱)
③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3.顶点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模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提问: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8个)
4.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画法
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
分成几组?(3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不等)
2.教师小结: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实际测量:分不同角度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测量数据应该不同)
教师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随堂练习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填表。
3..课本31页练习五的第1题
(1) 这个纸巾盒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cm,宽是12cm?
4.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4)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五、布置作业
1.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
立体图形:
面:6个,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有2个正方形),面积相等。 长方体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课时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正方体的概念。 方法过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来检查一下大家对长方体特征的掌握情况。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也可能有( )个相对面是()形,长方体有( )个顶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有( )条棱,可分()组,( )的( )条棱的长度相等。
(3)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2、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cm 4cm 7cm
3cm
3cm 4cm
二、探究新知
1、猜测引入
屏幕显示出右图:
(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2)想象: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长方体:长=宽=高
?
正方体
2、认识正方体
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顶点。 小结:我们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探究了长方体的特征。
(2)问: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3)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
①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②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
③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4)汇报概括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面:6个(都是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
棱:12条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顶点:8个
3、完成30页做一做。
师:我们已经通过仔细观察得出了正方体的特征,接下来我们来用学具亲手制作一个正方体的模型。(利用附页2做一个正方体,做好后量一量棱长多少?)(强调快速完成)
4、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通过制作正方体,让学生对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然后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分组合作探究,并在小组内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归纳小结,将表格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