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及反思 篇一
《七子之歌》是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适合七年级上册的音乐教学。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和演唱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升他们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七子之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提升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3.通过合作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4.通过学习歌曲,引导学生思考友谊、团结和信任等主题。
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七子之歌》的音乐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他们对歌曲的好奇心。然后简单介绍歌曲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学习歌词(10分钟)
教师逐句教唱歌词,并让学生跟读。然后,分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歌词,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
3.学习旋律(15分钟)
教师分段教唱歌曲的旋律,让学生跟唱。然后,分组合唱,培养学生的听觉和协调能力。
4.合作演唱(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演唱某一段歌词和旋律。让学生通过合作演唱,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5.反思和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学习和演唱《七子之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学生可以用简短的话语或画面表达出来。
6.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复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并准备好下一堂课的演唱。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同时,通过学习《七子之歌》,学生还能够思考友谊、团结和信任等主题,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七子之歌》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及反思 篇二
《七子之歌》是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适合七年级上册的音乐教学。通过学习和演唱这首歌曲,学生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学生对于这首歌曲表达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并且在小组合作演唱时展现出了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演唱技巧,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互助意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在学习歌词和旋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反复教唱和训练。其次,在合作演唱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还不够默契,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学习歌词和旋律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旋律。其次,在合作演唱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团队建设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彼此的角色和责任,提高他们的协调和配合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和演唱《七子之歌》,学生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积极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
《七子之歌》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及反思 篇三
《七子之歌》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会演唱《七子之歌》学会相关的乐理知识。理解《七子之歌》中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节课
一、情感导入与歌曲欣赏体验
1、导入:以轻声的《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录音为背景音乐,教师板书或用字幕打出一段格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2、 提问:这句格言出自哪位诗人?他与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有什么关系?
3、 师生共议:这句格言出自我国现代著名爱国诗人、学者、烈士闻一多先生,它镌刻在清华大学闻亭下的闻一多先生雕像后面的石壁上。正是闻一多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爱,使他创作了《七子之歌》的爱国诗篇,在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评论》上。《七子之歌》是一部组诗,组诗一共分七章。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中为首的一章。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沉、诚挚的曲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自此,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
4、 请同学们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
5、 师生共议:片中担任领唱的年仅七岁的澳门小姑娘容韵林的那双充满童真的眼中仿佛注视着400年的澳门沧桑,荡澜着40万澳门同胞的炙泪深情,她的演唱深深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牵动着全世界正直善良的人的心。
二、歌曲演唱与处理
1、 请几位会唱这首歌的同学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或演奏《七子之歌—澳门》。
2、 师生评议、讨论如何更好的表现作品:(1)要将表现歌曲的感情置于核心的地位。(2)歌曲的第一乐段要以真诚的倾诉为基调,去表现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3)歌曲的.第二段要以急切的呼唤为基调,去抒发离别已久的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3、 在以上分析歌曲情感的基础上,教师用钢琴弹奏歌谱,师生共同演唱歌谱,做进一步的体验。引导学生以音乐为本,感悟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1)旋律线的进行。如:上行中的大跳5 3,下行中的3 21 65 。(2)节奏中的休止符。(3)速度、力度变化。(4)演唱状态。
4、 如歌的朗诵歌词。
5、 演唱歌曲;和伴奏带。
三、听赏《1997 天地人》序曲
1、教师导语: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七子之歌》抒发了爱祖国、爱人民的主题。如今,爱的内容更宽泛,意义更深远。一个正直的公民,不仅要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而且要爱世界、爱人类、爱地球。
2、听赏交响曲《1997 天地人》序曲(不出示标题,为下节课做铺垫)。
第2节课
一、欣赏交响曲《1997 天地人》序曲
1、音画同步:在音乐声中出示作品的标题和香港的夜景图像,提示同学去想象音乐的意境。
2、简介作品:交响曲《1997 天地人》是中国旅美作曲家谭盾创作的,1997年7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全曲共分天、地、人三个乐章,庄严壮丽的古代编钟声;天使般纯洁的童声;大提琴低缓的吟唱;交响乐队热情的合奏;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作品淋漓酣畅的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亿万炎黄子孙的豪迈心情,同时表达了中华儿女经历了百年沧桑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
二、复听作品
1、将交响曲《1997 天地人》序曲当中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及乐队合奏出现的顺序在图中标示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普天同庆的场面。
2、乐曲的高潮处由弱渐强,多次出现下列节奏型:X X X X X0 , 请同学随音乐的力度变化击这一节奏型。
三、 播放歌曲《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出示歌单,请同学随录音一起演唱。
四、分析《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两首歌曲在音乐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曲目 相同 不同
东方之珠 音乐创作手法 曲式结构、风格 音乐与高潮处理法 歌词表达方式 表达的情感
前部分情绪平静、旋律流畅;都采用切分节奏及三拍长音。后部分为音乐的高潮,都用了大跳音程和弱起拍的表现手法。 抒情、细腻而深沉的歌曲;都是二段体结构。 A:三连音的应用。
B:连续上行几个乐音的应用,形成乐段色彩的变化。 含蓄、富有诗意 表达炎黄子孙对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鼓浪屿之波 A:由高到底,连续四组“递音”下行。B:音程大跳,加强歌曲的动力,形成歌曲的新鲜感。 倾诉、直白 思念台湾亲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
五、教师演唱
一首自己谱曲的歌曲《消失的爱》,这首歌的词作者是一位生活在台湾,孤独、病残、年逾古稀的台湾老人,歌词表现了老人对年轻时代在大陆的一位姑娘的思念之情:台湾和大
感受:
这节课是《七子之歌》的第一课时,作者注重了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
《七子之歌》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教材选用了其中的两首,另外五首首分别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子”指的是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诗歌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的内涵。
在了解“七子”含义时,我展示了几组母子情深的图片,用来调动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的去理解一个离开母亲的孩子的心情。不由的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生生流动着的感情。
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她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她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 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