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采松果》优选教案 篇一
标题: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采松果》优选教案
导语: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能力的学科,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介绍一份优选教案《采松果》,通过该教案的实施,旨在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采森果的基本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如数的加减法、数的比较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
1. 教学内容:
(1)数的加减法:通过采森果的采摘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数的加法和减法。
(2)数的比较:通过比较采森果的个数、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数的比较能力。
2. 教学过程安排:
(1)导入:通过观察采森果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采森果的规则和目的。
(2)呈现教学内容:通过故事情景、实物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数的加减法和数的比较。
(3)巩固和拓展:通过练习题、游戏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并拓展到其他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总结归纳: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5)作业布置: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评价和反思
1.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回答、批改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教学反思: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
结语:
《采松果》优选教案是一份旨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教案。通过该教案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积极尝试并优化该教案,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采松果》优选教案 篇二
标题: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采松果》优选教案
导语: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将介绍一份优选教案《采松果》,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采森果的基本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如数的加减法、数的比较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
1. 教学内容:
(1)数的加减法:通过创设采森果的场景,引导学生学习数的加法和减法。
(2)数的比较:通过比较采森果的个数、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数的比较能力。
2. 教学过程安排:
(1)创设情境:通过图片、故事情景等方式,创设采森果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思考: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采森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5)总结归纳:通过讨论、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归纳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作业布置: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评价和反思
1.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回答、批改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教学反思: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
结语:
《采松果》优选教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积极尝试并优化该教案,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采松果》优选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引出课题。
问:图中是什么动物?在干什么?(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采松果)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松鼠采松果,板书课题:采松果
2.观察主题图,提问题。
你能看图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松鼠妈妈采了25个,小松鼠采了4个。一共采了多少个?
松鼠妈妈采了25个,小松鼠采了4个。松鼠妈妈比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二、解答问题。
1.你能根据“一共采了多少个”“松鼠妈妈比松鼠多采了多少个?”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板书:25+4= 25-4=
得多少?怎样想?小组讨论,汇报。
2.操作验证。
(1)摆小棒:左边摆25根,右边摆4根,5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9根,20加9等于29,板书:5+4=9 20+9=29
(2)摆小棒:左边摆25根,右边摆4根。5-4=1 20+1=21
3.看算式拨计数器练习。
32 + 4 = 26 + 3 = 54 + 4 =
48 – 5 = 87 – 7
= 66 – 5 =
三、作业。
1.图意提问题。原来有19个草莓,吃了9个,还剩多少个?
列式:19 – 9 = 10(个)
2.第2题:观察算式,有什么规律?
(两位数加一位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计算并照样子写一组算式。
3.根据“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这个问题列式。
25-2 = 23(米)
4.独立完成第3、5题。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采松果》优选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生4:有2只松鼠。 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 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
(2)21+7=28,7+21=28;
(3)83+4=87,4+83=87;
(4)52+7=59,7+52=59;……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采松果》优选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 掌握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考考你。师说数,生说数的组成。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松鼠妈妈和小松鼠采松果,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1.小松鼠和妈妈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5+4=29(个)
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等过程,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
练习:32+5= 5+74= 74+3=
2.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25-4=21(个)
生经历动动手、动动脑,试着总结出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练习:38-6= 77-3=
四、完成练习,巩固新知。
1.生独立完成课本52页第4题,集体纠错、订正。
机动作业:课本第1题、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采松果
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25+4=29(个) 25-4=2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