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主题:在柏林探索历史与文化
目标年级:高中
学科:历史与文化
教学目标:
1. 了解柏林作为德国首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地位;
2. 探索柏林的文化景点和历史遗迹;
3. 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计算机与互联网设备;
2. 柏林的旅游指南和地图;
3. 图片和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主题
通过播放一段柏林的宣传片或展示柏林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柏林的兴趣,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 讲解柏林的历史背景
讲解柏林作为德国首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地位,包括柏林墙的建立和倒塌,二战期间的纳粹德国,以及柏林统一后的重建与发展。
Step 3: 探索柏林的文化景点和历史遗迹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旅游指南和地图,分组进行独立研究,选择一个柏林的文化景点或历史遗迹进行深入了解。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资源来了解。
Step 4: 学生展示和分享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所研究的柏林景点或历史遗迹的相关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展示PPT、图片、视频或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分享。
Step 5: 小组合作写作
学生根据所了解的柏林景点或历史遗迹,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篇短文,介绍该景点或历史遗迹的背景、特点和重要性。学生可以互相补充和修改,最后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Step 6: 集体讨论和总结
全班学生围绕柏林的历史和文化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柏林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
评估方式:
1. 学生小组的展示和分享;
2. 学生合作写作的短文;
3. 学生在集体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柏林的文化景点或历史遗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写作,形成一份详细的报告;
2. 组织学生参观柏林的相关展览或活动,深化他们对柏林历史与文化的理解;
3. 带领学生进行柏林的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柏林的历史与文化。
《在柏林》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主题:柏林墙的建立与倒塌
目标年级:初中
学科:历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柏林墙的建立背景和原因;
2. 探讨柏林墙对德国和全球历史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1. 计算机与互联网设备;
2. 柏林墙的图片和视频资源;
3. 德国历史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主题
通过展示柏林墙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引起学生对柏林墙的兴趣和好奇,激发学生的思考。
Step 2: 讲解柏林墙的建立背景
讲解柏林墙的建立背景和原因,包括冷战时期东西德之间的紧张关系,东德政府对于人口流失的担忧,以及西方国家的干涉等。
Step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柏林墙对德国和全球历史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进行互相辩论。
Step 4: 小组展示和辩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展示PPT、图片、视频或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分享,并进行辩论。
Step 5: 学生个人写作
学生根据自己对柏林墙的理解和观点,进行个人写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供相关的历史事实和证据支持。
Step 6: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作文,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意见。鼓励学生思考并重新修改自己的作品。
评估方式:
1. 学生小组的展示和辩论;
2. 学生个人的写作作品;
3. 学生在讨论和修改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
1. 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柏林墙的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
2. 鼓励学生就柏林墙的建立和倒塌进行更广泛的思考和讨论,涉及到人权、国家主权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3.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了解历史对于当今世界的影响。
《在柏林》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3、阅读课文,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故事。
二、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
全班交流。
(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
五、品读释疑
(一)自由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二)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老妇人数“一、二、三”的细节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方法指导:反复出现的作用是:
a、暗示战争让老人失去了三个儿子;
b、表现老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
c、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2、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六、总结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反映了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七、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勇气》《生命的签证》。
八、当堂检测
九、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在柏林》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特点,体会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可让学生简要复述。
四、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参考: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五、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六、感受技法
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鼓励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组内交流研讨。
教师点拨,可以从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等方面入手探讨。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七、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