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精选6篇】

时间:2012-07-09 09:15:3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一生物教案 篇一: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引言:

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对于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本节课将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帮助学生建立对细胞的整体认识。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

1. 细胞膜:细胞的外层,由磷脂双层组成,起到保护细胞内部结构和调节物质进出的作用。

2. 细胞质: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区域,包含细胞器和细胞液。

3. 细胞核:细胞的控制中心,内含染色体和核仁。

4. 线粒体:细胞内的能量中心,进行细胞呼吸反应,产生能量。

5. 液泡:贮存细胞内的物质,如水分、营养物质等。

6. 内质网:细胞内的膜系统,负责蛋白质合成和物质运输。

7. 高尔基体:细胞内的膜系统,负责物质的加工、包装和分泌。

8. 核糖体: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工厂。

二、细胞的主要功能

1. 细胞的营养摄取:通过细胞膜调节物质的进出,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

2. 细胞的代谢:在细胞质中进行各种生化反应,包括合成和分解物质。

3. 细胞的增殖: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维持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4. 细胞的运输:通过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液泡等细胞器,进行物质的运输和分泌。

5. 细胞的传递信息:通过细胞核中的基因,传递遗传信息和控制细胞的活动。

三、实验活动: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

1. 制作细胞贴片:用显微镜将洋葱鳞片放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甘油,覆盖玻片。

2. 观察细胞贴片:用显微镜调节放大倍数,观察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结构。

3. 记录观察结果:绘制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名称。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对于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是至关重要的。

高一生物教案 篇二:基因的遗传与突变

引言:

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和突变对于理解生物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本节课将介绍基因的遗传规律和突变的成因与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对基因遗传的整体认识。

一、基因的遗传规律

1. 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解释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和组合规律。

2. 显性和隐性遗传:显性基因会表现出来的性状,而隐性基因需要两个基因都是隐性才能表现出来。

3. 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指一个个体所携带的基因组合,而表型是指基因型在外部表现出来的性状。

二、突变的成因与影响

1. 突变的成因: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变突变,自然突变是自然界中基因发生的突变,而诱变突变是在实验室中通过诱变剂引发的突变。

2. 突变的影响:突变可以导致基因型的改变,进而改变个体的表型性状。有些突变可能对个体的生存和繁殖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3. 突变的应用:突变是生物进化和育种的重要基础,通过人工诱变可以培育出有益的新品种。

三、实验活动:观察果蝇的眼色突变

1. 实验准备:分别选取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进行交配。

2. 观察结果:观察并记录F1和F2代果蝇的眼色,分析基因的遗传规律和突变的影响。

3. 结论总结: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基因的遗传规律和突变对个体性状的影响。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基因的遗传规律和突变有了初步的了解。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深入理解基因的遗传与突变对于进一步学习生物遗传学是至关重要的。

高一生物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简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设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接着,ppt展示两组图片:(1)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它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2)荧光水母的图片,荧光水母因为它体内的“荧光蛋白”,使得它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课题)。

  (过渡)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二)资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拥有4种氨基酸,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四种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组成?有什么共同特点?区别是什么?

  (2)如果将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尝试归纳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种氨基酸都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共同点);R基不同(不同点)。

  教师邀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并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

  (三)动手操作,演示蛋白质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让一组学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尝试怎样才能连接起来。学生会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问:

  (1)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2)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3)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4)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

  创设情景:观看蛋白质形成的flash动画。

  课件展示:胰岛素的空间结构。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出生物界中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种,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这些氨基酸是怎样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活动:将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同学相互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变化多端;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五)巩固新知,归纳总结概念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概念图。

  (六)作业拓展

  课后调查资料:科学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的诞生和“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及成就。

  四、板书设计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和结构通式

  二、蛋白质结构的形成

  三、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高一生物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

  2.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3.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

  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高一生物教案 篇五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探讨

  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

  2、实验步骤及现象

  3、讨论

  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4、实验结论

  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

  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mol;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mol以下。(结合教材P80图讲解)

  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讲授】二、酶的本质

  [资料分析]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P81——82相关内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实验如何改进?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11、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谈谈你对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

  二、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高一生物教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及结构特点、以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其中DNA双螺旋结构的内容和特点是学生学习遗传的基础,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上一节内容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对于DNA的结构有一定的好奇。必修一学过核酸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

  〖能力目标〗

  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空间思维能力。

  2、对科学家探索基因本质的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四、学习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五、学习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学习DNA分子的结构,第二课时用于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这需要从它的结构谈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DNA的结构。

  第一部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本部分并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DNA分子结构发现的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

  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

  (1)当时科学界已经发现的证据有:组成DNA分子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分子是由含4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的;(2)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3)美国生物化学家鲍林揭示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1950年),即按照X射线衍射分析的实验数据建立模型的方法,为此,沃森和克里克像摆积木一样,用自制的硬纸板构建DNA结构模型;(4)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的研究成果: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这一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

  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

  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最初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结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他们将碱基置于螺旋的外部。在威尔金斯为首的一批科学家的帮助下,他们否定了最初建立的模型。在失败面前,沃森和克里克没有气馁,他们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将磷酸—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

  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构建的模型,连接双链结构的碱基之间是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的,即A与A、T与T配对。但是,有化学家指出这种配对方式违反了化学规律。1952年,沃森和克里克从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于是,沃森和克里克改变了碱基配对的方式,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最终构建出了正确的DNA模型。

  教师活动:教师向学生出示DNA分子双螺旋的模型,师生共同观察归纳出DNA分子的结构

  。请同学们完成相应的模型构建过程。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完成下面过程。

  模型构建1:脱氧核苷酸

  1.DNA分子的元素组成有哪些?

  2.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3.脱氧核苷酸有哪些物质组成?碱基有哪些?

  脱氧核苷酸有哪几种?画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简式。

  A

  T

  G

  模型构建2:脱氧核苷酸链(单链)

  C

  在图一中画出一条链中脱氧核苷

  图一

  酸之间的连接方式。

  A

  T

  G

  C

  模型构建3:DNA双链(平面结构)

  1.在右图中画出DNA双链中另外一条链。

  2.两条单链如何排列?外侧是什么?内侧

  是什么?

  3.碱基之间如何配对?通过什么化学键连

  接?

  模型构建4:DNA双螺旋结构

  第二部分DNA分子的结构

  师生结合下面问题共同总结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什么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基本支架:在主链上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与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结合在一起。在DNA分子的外侧骨架如果一条为:磷酸—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另一条为: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磷酸;两条链上的脱氧核苷酸、磷酸和碱基数目相等,长度一样,排列反向。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上有碱基A,另一条链必有碱基T与其配对,一条链上有碱基C,另一条链上必有碱基G与其配对;碱基间通过氢键连在一起:A与T有两个氢键,G与C有三个氢键,因此,DNA分子中C、G数目越多,分子结构越稳定。在双链DNA分子中:嘧啶碱基的总数与嘌呤碱基的总数相等。A+G=C+T。这可作为判断单、双链DNA的唯一依据。但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AT对和GC对的比例不同:(A+T)/(G+C)=a(不同生物a值不同)。

  第三部分制作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

  课下要求学生用硬纸板为材料,借用于剪刀、针线等来完成制作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买到做DNA分子结构的教具,每四个同学一组,通过合作来组装出DNA分子,并在下一节课上课时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动手,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DNA分子的结构。变抽象为具体,再由具体想象出DNA分子的结构。

  九、板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

  1.DNA分子结构的发现过程

  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3.DNA分子的碱基计算

  十、自主检测

  1.DNA彻底水解,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2.已知1个DNA分子中有40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2200个,这个DNA分子中应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腺嘌呤的数目分别是

  (    )

  A.4000和900

  B.4000和1800

  C.8000和1800

  D.8000和3600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A≠G时,双链DNA分子中,下列四个式子正确的是(  )

  A.(A+C)/(G+T)=1

  B.(A+G)/(G+C)=1

  C.(A+T)/(G+C)=1

  D.(A+C)/(G+C)=1

  4.一段多核苷酸链中的碱基组成为:35%的A、20%的C、35%的G、10%的T。它是一段(  )

  A.双链DNA

  B.单链DNA

  C.双链RNA

  D.单链RNA

  5.构成DNA分子的碱基有4种,下列各种碱基数量比中,因生物种类不同而有区别的是(  )

  A.(A+C)/(T+G)

  B.(A+G)/(T+C)

  C.(A+T)/(G+C)

  D.A

高一生物教案【精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